团长宁区委自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以来,始终牢牢抓住“三个坚持”,从“团的工作力量”、“团的组织建设”、“团员教育管理”三个方面着手,把增强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贯穿改革全过程,以强化政治功能、形成社会功能为主要目标,推动改革工作在长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坚持优中选优、好中选好 大胆探索不断增强团的工作力量
建机制、拓渠道,实现团干部来源多元化。依托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红利,在团市委、区委的大力支持下,切实做到“选优、盘活、建强”团干部队伍。
选优干部队伍。按照“政治过硬、踏实肯干、作风优良”的标准,在全区范围内选调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团区委机关干部队伍。开展团干部遴选工作,6名具有2年以上群团工作经验的基层干部成为团区委专职干部。
盘活青年资源。以“工作项目化、人员轮岗制”为目标,打破年龄、职级、身份等限制,整合区属国有企事业单位、“两新”青年组织、大中学校力量,把热爱青少年工作的优秀人才选到团的岗位上来,以实习、挂职鉴定书等形式定期向派出单位反馈工作表现,作为其干部晋升、学生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实现青年工作力量的有效培育和持续转化。
建强基层网络。全区10个街道(镇)在1名团(工)委专职书记的基础上,增配至少1名青少年事务社工和社区少先队辅导员。建立社区青年人才蓄水池,通过“与宁同行”大学生向社区报到计划、区域高校政务见习合作等在青年群体中有影响力的品牌工作,以项目为导向,吸引更多大学生回归社区,充实社区共青团力量,真正建强基层团工作网络。
目标明、责任清,找准队伍管理工作路径。以目标为导向,抓实抓深抓细团干部管理工作,确立“定目标、定责任、定效果”的“三定”运行机制,全过程提升工作实效。
聚焦班子建设。在区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持续配强团区委专职和挂职、兼职书记班子,确保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分层分类、层层落实”。
聚焦能力培育。探索团干部岗位激励、机会激励、发展激励机制,举办“长宁区青年干部轮训班”,定期开展部门轮岗、社区挂职锻炼等,将“内循环”、“走出去”相结合,切实加强团干部的多岗位历练、多元化培养、跨行业交流。
聚焦跟踪问效。制定《长宁区基层团组织工作指标体系》,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并将结果作为各项荣誉评选的重要参考,形成以考核反馈促进团干部工作提升的闭环管理。改革以来,共有5家青年集体获得团中央荣誉。
坚持联系青年、服务青年 多措并举全力激活团的组织建设
强基本、架桥梁,健全县域团的组织体系。以健全联系青年、服务大局的基层组织体系为着力点,不断延伸团组织的触角,努力把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得更加健全过硬。
发挥组织优势。以“一专一站两联”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强化组织优势,在重点商务楼宇、街道社区等区域新增4家“团代表联络站”,设立团代表工作信箱,探索建立“周五团代表接待日”机制,近距离倾听团员青年心声和需求;依托长宁“全过程人民民主”首提地优势,开展“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基层实践地”青年论坛,通过“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等活动形成区域青年参政议政的阶梯式覆盖体系。
扩大组织覆盖。双管齐下扩大团组织覆盖,一方面坚持加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学校、街镇等传统领域的团组织覆盖,实现应建尽建。另一方面持续不断强化“两新”团建,推动虹桥经济开发区、拼多多、科大讯飞等社会影响力较大、从业青年较多的产业园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建立团组织。改革以来,新增“两新”领域团组织147家,增长率达40%,扩大覆盖团员青年3000余名。
创新组织形态。深耕青年中心阵地建设,通过整合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志愿公益、就业创业等服务活动,为扩大团组织的“朋友圈”赋能。建立“两新”领域青年篮球社、路跑社、愚园四季读书会等多元化青年社群,带动区域内青年社团、网上社群的活跃度,实现线上线下社会领域基层团组织和团员社群同步建设。改革以来,全区54家青年中心共开展635场活动,覆盖青少年群体7300余人次。
敢尝试、勇突破,推进资源社会化配置。主动把握区域中心工作,紧扣青少年成长发展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积极筹措社会资源,从青年中找帮手,不断提升社会化生存能力。
加大青年服务项目供给力度。开展“楼门口”白领青年服务项目,将公益服务送进“竖起来”的社区;依托青春助企服务团组建“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为“大虹桥”产业集群辐射“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青春样板”;推动区青联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对口云南省红河州地区援建7家希望小屋,开设“千村计划云课堂”面对面传授创业就业“技能经”。
助推团属项目持续发展。将数字化转型场景应用于团工作,举办“小学生爱心暑托班”,有效缓解小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开设网上报名通道解决家长凌晨排队的困扰,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美好愿景。优化“国旗下成长”长宁青少年升国旗暨爱国宣讲主题活动报名方式,由“学校统一组织”升级为“在线社会化招募”,拓宽参与渠道、增加参与名额,让国旗在每一位青少年心中高高飘扬。
输出长宁青年人文品牌。与“小红书APP”合作,推出“熟人节”青春社区行动,将社区闲置空间改造成居民喜爱的生活创意、服务空间,打破对“老旧社区”的传统观念,吸引大批青年社会组织入驻成为社区治理的新力量,相关活动浏览量破亿,微博阅读量超千万。通过搭建“青年规划师进社区”、“青年业委会议事厅”、“一江一河志愿服务队”、“青年中心主理人”等平台,引领青年深度参与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先后涌现出范北居民区“护航号绿皮火车”、虹桥机场新村“社区博物馆”等一批社区微更新项目,让更多青年力量凝聚在社区,实现长宁“青春社区”的文化破圈。
坚持刀刃向内、从严治团 自我革新严格团的教育管理
定计划、出实招,制定全过程团员发展模式。坚持“严把入团标准、严控团员比例、严查发展材料”工作主线,建立“前期统筹、中期实施、后期审核”全过程的经常性团员发展工作模式。
前期制定发展计划。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一年级一方案”的团员发展计划,严控初中、高中、中职学校毕业班团员比例,逐步形成梯队式的学生团员发展模式。
中期注重过程管理。深层次推动初中争章入团、高中推优入团工作,按照“入团十部曲”开展团前教育,把准政治方向,以8课时团课学习为基准,加强发展对象的理想信念教育。
后期形成工作闭环。构建“一收二查三核”的团员发展工作模式,对每一名新发展团员建立工作档案,及时上传智慧团建系统,把牢团员发展入口关。此外,还积极加强对社会领域的团员发展,鼓励“两新”企业团组织将更多思想上要求进步、道德品行良好的优秀青年吸纳进来。
重引领、续品牌,打造全方位立体育人机制。发挥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功能,引导全区青少年厚植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在实践中提升服务大局贡献度。
推动组织生活的制度落实。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坚持“三会两制一课”全覆盖,夯实区“青年讲师团”、“红领巾巡讲团”等青年宣讲队伍建设,打响长宁“青马学员说”主题微团课等工作品牌,广泛号召青少年积极参与政治学习,在新征程上传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
增强服务大局的青春力量。通过开展长宁区青年岗位建功行动、风采展示等品牌活动,建立“号、岗、队、手、赛”五位一体的岗位建功体系,不断提升长宁青年服务全区大局中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大上海保卫战中,全区各级团组织发动4000余名青年志愿者,成立120余支青年突击队,参与社区核酸检测、城区运行等工作,累计服务150万小时,40万人次。
深化凝聚青年的实践运用。充分发挥“智慧团建”系统的重要作用,通过电话联系、添加微信等方式及时与团员取得联系,实现组织找团员、团员找组织的网络化、扁平化、高效化。发动青年参与疫情防控、垃圾分类、进博会保障等志愿服务,将活跃度高的团员转化为工作力量,先后发展10位白领青年担任街道重点楼宇园区联合团支部书记。
纵衔接、横贯通,构建全链条政治激励体系。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形成的党、团、队“三优”一体化青少年政治育人激励体系。
争章入队、分批入队双轨并行。在育优阶段,以“红领巾奖章”争章激励制度为基础,以少先队仪式教育为载体,双轨并行开展少先队员育优培养。面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发放《争章入队手册》,推动分批入队工作有序开展,不断增强少先队员的组织归属感和光荣感。
争章入团、推优入团互促互进。在选优阶段,将入团激励作为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的重要激励方式,以“争章推优”、“星级推优”、“积分推优”等模式,推动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综合能力等评估标准量化体现,进而达到推优标准的有形化、推优过程的激励化。
入党激励、培养激励双向赋能。在推优阶段,面向高中高校学生和职业青年,组织、选送优秀的团员青年参与“青马工程”专题培养,优先推荐其成为党的发展对象。举办“凝青杯”长宁区青年英才挑战赛,通过以赛促训的方式加强青年人才培养,优先推荐进入区级“青年创新英才”支持计划,建立“星青年人才库”,不断优化优秀人才举荐机制。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2年第1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