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朔枫忘不掉的乡愁,舍不下的故土,最想听的是乡音,最美景色就是乡间的林荫,还有那沐浴在晨曦里的农耕丰收场景,常伴思绪升华的是暮色中故乡土屋那袅袅升起的炊烟乡愁是一杯茶,这是一个平庸的比喻,但我却很喜欢我不愿把乡愁说成酒,因为乡愁没酒那么浓烈,乡愁只能是在无人暗夜时的一缕清香,孞将远离喧嚣世界的我们一点一点溶解乡愁是茶,总在苦涩中带着那么一点甘甜;乡愁是茶,但却不会愈冲而愈淡望着日历上熟悉的数字,却永远回不去曾经的时光与快乐,闭上眼睛,放飞自我,回想幸福的遥远,追寻曾经的点点滴滴,多少次找回儿时的记忆,重新享受那刻骨铭心的年味,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回忆中的年味?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回忆中的年味(记忆中飘来的年味)

回忆中的年味

文/朔枫

忘不掉的乡愁,舍不下的故土,最想听的是乡音,最美景色就是乡间的林荫,还有那沐浴在晨曦里的农耕丰收场景,常伴思绪升华的是暮色中故乡土屋那袅袅升起的炊烟。乡愁是一杯茶,这是一个平庸的比喻,但我却很喜欢。我不愿把乡愁说成酒,因为乡愁没酒那么浓烈,乡愁只能是在无人暗夜时的一缕清香,孞将远离喧嚣世界的我们一点一点溶解。乡愁是茶,总在苦涩中带着那么一点甘甜;乡愁是茶,但却不会愈冲而愈淡。望着日历上熟悉的数字,却永远回不去曾经的时光与快乐,闭上眼睛,放飞自我,回想幸福的遥远,追寻曾经的点点滴滴,多少次找回儿时的记忆,重新享受那刻骨铭心的年味。

在我们老家有个传说,说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李自成除了享受皇帝威仪之外,觉得京城生活更胜一筹,能在紫禁城过年,氛围更是不同一般,所以,他就吩咐手下大臣,要一天过一次年,结果本来上天给他安排的四十二年皇帝,却只做了42天,就被吴三桂赶出了京城。这个故事虽说根本就无据可查,甚至有些荒淡不经,但可说明千百年来,过年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确实是大事喜事,更是代代传承的一种文化,是积淀,是发展,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盛宴。

过年起源于农耕社会,各种传统风俗反映出农耕社会中人们的憧憬和祝福。“年”处在年度周期与四季循环新旧交替时间的关口。其节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充满了人性伦理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与智慧之美。

地处阴山与黄河之间土默川平原的老家,是一个明末清初的移民村落,大多数人是来自山西雁北地区,所以,这里的民俗文化来自山西,根在山西。过年也不例外,在我的记忆中,“大年”是孩子们掰着手指头盼来的,孩子们有时还会在“月份牌”上留下一串串大人读不懂的符号,相互讲的最多的就是谁家买的炮最多,特别是有几样小鞭炮,哪家准备的好吃东西或零食最多,女孩子们讨论的则是过年时妈妈给准备了几件新衣服,过年时该梳个啥样儿的发型,又喜气又漂亮。

春节其实不单单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过程,腊月初一,要咬“灾豆”,就是炒一些蚕豆或大豆吃,意思是在新的一年里减灾消灾,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腊八”正式拉开过年的序幕,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在这长达一个多月的期间,分为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年的筹备是从大、小雪节令开始的,在这两个节令中间,正好进入寒冬,有些食物可以进行冬储了。在那个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能杀一口猪的家庭少之又少,即使喂一、两囗猪也都卖给供销社补贴家用了,大部分家庭都养几只羊,在这个节令家家户户除了杀羊,还可能杀几只不下蛋的老母鸡,开始储备过年的肉食了。

进入腊月,最忙碌繁华的地方就是供销社,这个不足百平的地方,是全村乃至邻近村村民置备年货的唯一场所,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统购统销的经营模式,虽然说不上货物齐全,但也基本上能满足人们简单日常生活需求的,能让老百姓购物放心,不用耽心买到伪劣假冒产品,也不必考虑价格坑骗,腊月这一个月,供销社充分采购过年紧俏货物,即使这样,每天开门到打庠,时时都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你来我往,人们所购货物包括烟酒糖茶,针头线脑,穿的戴的,吃的用的等等,个别商品还得凭票供应,排队购买,只要是送货的小驴车到来,总会围上一大群人,当知道拉回紧俏稀罕年货,第二天大门外一定会早早排成长队等候,特别是写春联糊窗户灯笼等所需各色纸张,祭神祭祖的各种香火、炮仗、煤油和蜡烛等,顺便还得买上几张心仪的年画儿,过年时装饰一下班驳的白土墙,村民管这叫“打纸杂”,这是过年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感觉就像一年当中所有的生活用品都集中在年底购买似的。

整正年味儿飘来的时候,是从腊八开始的,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腊月初八凌晨各家各户都吃腊八粥,原料为红枣,红豆,黄米老三样,佐以白(红)糖,或自家用甜菜和胡萝卜熬制的糖稀儿,一家人围坐在油灯旁,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糯软可口的腊八粥,那氛围也只有在彼时彼刻才能感受。大门外粪堆上高高的冰人,仿佛是值守的哨兵,看护着自家的大门,福佑全家。腊八所表达的是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及丰收后的喜悦之情,营造浓浓的亲情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蕴含追求健康的养生之道。

腊八过后,家庭主妇的营生可以说是排的满满的,开始发面蒸点心,做粉条,摊花儿,晚上赶做全家的的鞋帽衣服,该拆洗的拆洗,需染色的染色,该做新的就从选料到制作一气呵成,里里外外必须在过年时干颜刮净,整整齐齐,最难忘的就是蒸点心时能吃上一个热气腾腾的点心和做粉条时能吃上半碗滴上几滴胡麻油的热粉条,这就叫提前享受,只有家里最受宠的小孩儿才能独享,现在想来那味道简直就是人间美味。还有忘不掉的就是用米面玉米面通过特殊流程加工出来的“冻花儿”

,蒸热吃是软懦绵甜,自然解冻吃是疏中有水,凉甜可口,尤其是盆里那些解冻水,喝下去清凉气爽,回味无穷,其实“花儿”里的甜味儿根本就不是白糖,而是半小包“糖精”。

腊月廿三,叫“小年”,这一天要祭灶,传说廿三这天,在人间值守一年的各路神仙都要回到天庭述职,为了能让这些神仙回去多说好话,少说或不说坏话,民间要吃麻糖,称之为“祭灶麻糖”,有诗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廿三洗灯盏”是过去老人辈辈传下来的必做之事,在没有煤油和电的时候,灯盏是麻油照明的首选工具,过年要讲究干净,而灯盏最难清洗的,得用开水加碱面煮,才能清洗干净。煤油和电的出现,给过年增加更缤纷的色彩,也省去了很多的麻烦,一个墨水瓶,一小块儿小铁叶卷成的灯芯,外加一点烂棉花,就是一盏象样的油灯,放在自己亲自动手制作的灯笼里,就是一个明亮光彩的世界。另外,廿三这天中午要做年前后吃的黄糕,黄糕是一种地方食品,只有在内蒙中西部、陕西北部,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才有,而且黄糕是这些地方过年必须的上桌主食,一年当中很少吃上几顿炸糕。讲究的家庭还会做些新颖可口,翻新花样的食品,以供春节享用,不过那个时候食材有限,其实也就是粗粮细做,家家户户的桌上餐基本是大同小异。小年到除夕这几天,旧神离任,新神未到,这是个新旧神交接的空档,借此诸神不在之时,人们会集中几天清理门前院内空房杂物,并集中一两天打扫家里卫生,裱糊窗户。时间到了腊月廿五、六就开始着手写春联了,而且是硬任务,能提起笔写的就自己写,不识字的就得请人代写,房前屋后,院内院外都要贴上五颜六色的的对联,表达人们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每家每户要根据自家的院落大小,房屋多少甚至有几扇门几个柁头准备春联,不管怎么写,有几联必须得写上“抬头见喜”,“出门见喜”,“旺气通天”,“大羊年年下,小羊日日长”,“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粮食满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鸡鸭成群,猪羊满圈”等。另外,还要精心制作几个纸牌位,上写“喜神之位”,“福绿财神之位”等,写的最多的就伟人的诗词。村里不乏有几位顺口溜高手,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居住环境、生活现状和感受乐趣,编一些内容幽默且朗朗上口的对联,深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甚至能吸引好多的对联爱好者一睹为快。也有因为不识字把对联贴错地方的笑话儿,比如把“大羊年年下,小羊日日长”或“猪羊满圈”贴在了家门上,不过,即使外人看到谁也不当回事儿,也不去笑话,谁让不认字,笑一笑,就当幽默风趣一把。还有更可笑的,在特殊年代有一家请别人写对联,有一副是这样写的“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由于字多,写联人就分开两联写了,本来按内容应该并排贴在一块儿,结果贴联人给分开贴出去了,其中“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成为一个反动对联了,被大队干部发现后,写对联贴对联的人都受到了批评教育,差点儿进了学习班,此事在当时还一度成为人们的鉴检之举。没有“云”的家庭还得写上先祖几代的名讳,用以供奉。腊月廿七、八,必须做的就是贴春联和理发,每家的正房都要挑漂亮的红纸春联贴于门框、柱子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整个院内院外贴满了五颜六色的春联,过年气氛呼之欲出。俗话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家里孩子多的,一时找不着剃头的,只好父母动手用剪刀剪了,我们小时候管这种发型叫“花狸猫”,因为头发剪不齐整,“跑大年”时,总有个别“花狸猫”相伴。有理发手艺的业余大师总得集中忙上一两天,为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理上一个可心的发型。

除夕中午,各家各户都会拿出看家厨艺,做一顿象样的饭菜,一般是炖骨头,炖鸡肉,外加粉条、土豆、豆腐和酸白菜,凉菜是自己生的黄、绿豆芽和皮冻儿,主食是点心,馏黄糕,油饼等,炒菜几乎没有,有兴趣做菜的最多也就是炒个二道,能吃上一盘炒鸡蛋那也是稀罕货了。条件好的男同胞热上二两散白酒足矣,和现在相比,虽说饭菜单调,品相老成,但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是尽享人间珍馐美馔了。这天上午必须做的还有“请云”,云是简单的家谱,是过年或男丁大婚用来祭祀祖先的,所以,“请云”先得上坟烧纸,回家后挂起云,同姓的每家各自要供上四个点心和白纸,从除夕中午开始,每顿饭前要派人把做好的饭菜一种不剩的带上一小点儿供在云前,以示请安同享,当然这种上等差事一定是家里的孩子了,名曰:小腿腿,跑的快。供奉云的地点不固定,谁家有新媳妇儿,云就在谁家。下半晌,女主人准备安接神的饺子,男人们只要能做营生的一起上阵,垒旺火,打扫房前屋后带院内,再担水给院内门前撒上水,压住黄尘,那才叫里里外外一尘不染,人们在院内行走,总能听到脚下“嚓、嚓”的声音。垒旺火是一个精细活儿,特别是炭旺火,最高境界就是通体燃烧后,成为一个红通通的空壳儿。夜幕降临,所有的营生也做完了,全家人都换上了干净的衣服,点起造型独特的红绿灯笼,再燃放几个二连炮和鞭炮,让除夕夜增加了浓重祥和的节日气氛,一切完毕后,全家人围坐在热炕上,吃着热气腾腾的“安神”水饺,其乐融融。值得一提的是“安神”后,代代相传,不能在家地上撒水,不能说脏话,不能哭,不能去灯光照不到的角落,出进自己或别人家的院子要绕开垒好的旺火,一但碰倒,自己和主人都不吉利,反正讲究很多,也特别神密,但一切都是为了过一个快乐和睦幸福的除夕之夜。除夕夜第二个环节就是“接神”,也就是要以隆重的形式迎接新一年的值守之神,各地方接神的时刻不同,我们村是有几位热心又略懂各种大典时刻的给确定时间,据说还是有理有据的,一般都在凌晨三点左右。所以,吃罢晚饭的年青人会三五成群,互相窜门,名曰“跑大年”,特别是要登门去看这一年当中村里娶回的新媳妇儿,这新媳妇儿呢,还得刻意收拾好屋子,精心打扮一番,瓜子茶水纸烟准备妥当,四五个钟头内迎来送往,支茶应水,这一帮帮人出去还得对新媳妇儿逐一进行评头品足,对言谈举止,“服务态度”进行评价,有时候观念看法不同,还会争的面红耳赤,当然全是为了增加欢乐气氛而已,最后还是一顿烘堂大笑收场。小孩儿呢只能是近邻结伴,在院内门前玩一会儿,口袋里揣上平时少有的小鞭炮,几块水果糖瓜子和少有的黑枣柿饼子等,瘦肚肚经不起这好东西的锤炼,再加上天寒衣薄,“生食气”几乎伴随孩子们童年整个除夕时刻。个别用心的家长会给自家的孩子做上一个算不上精致的小灯笼,一是照明避闲,二来也会给节日带来喜庆。接神时间是整个过年程序中最隆重的时刻,全家出动,点旺火,煽旺火,响炮,烬黄裱纸,跪地磕头,上香,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煽旺火时要使用没有用过的新篦子(用高粱杆上面部分串成的圆形物),以示吉利和新年新气象,等旺火着旺后,全家人都来烤烤旺火,驱寒消灾,家庭红红火火,家人健康平安。整套程序完成以后,全家吃接神饺子,进入新旧年的更替时段。接完神,要把院内的所有灯笼再添一次油,小孩子也不睡觉,在旺气周围寻找没有燃爆的小鞭炮,按规矩整个除夕之夜是不能睡觉的。老年人都守这个规矩,年青人是完全做不到的。

初一,该相互拜年了,孩子们给长辈磕头拜年,要挣压岁钱,有诗云“犹记儿时盼过年,新衣楚楚炫人前。开心最是兜中物,二毛五分压岁钱”。时代的发展,压岁钱的数量逐渐增加,最初几毛到现在的数量惊人,当然这里的压岁钱也包含了它应用价值以外的东西了。新媳妇儿由婆婆带上按辈分岁数大小,逐一给本家拜年,少不了的也是给点压岁喜钱。晚上重复初夕夜的做法,但只是接财神,据传说财神腿脚不灵,在天快亮的时候才到,所以接财神的时间更晚。“破五”以里,各姓氏送云的时间不同,带上烧纸去坟地,回来把云取下收好,等待来年再用。

迎喜神是全村人最喜庆最隆重最上心的事情,一般都在村南,这天早晨,吃过饺子,全村人都涌向一个方向,村南早已是炮更连天,锣鼓震喧天了,在外地奔波的人们带着家人也都亮相了,难得一见,见面互相道一声祝福,以示村情友情延续,农业社时期,各小队所有的骡马牛羊都放开了,爱骑马的小伙子们争先恐后要露上一手,由于没有缰绳,都是野马揪鬃,性子越烈的马,小伙子们越想争服它,其中也短不了摔个灰头土脸,人仰马翻的,但要的就是这种难忘的效果。有些老年人迎喜神非常规范,一手端着小盘,里面规整地放着几个点心,上面插一用黄裱纸叠成的喜神牌位,一手提着灯笼,找一个平整的地方跪下,烬燃牌位黄裱,上三柱香,磕头,径直回家,所有迎喜神的人也都直接回家,中途不能走亲访友,意思是要把喜神带回自家。初一到初五这五天内,人们吃的是现成主食,副食也会尽量变着花样吃,打朴克,串门门是主流,这几天也是一年中最最放松惬意的时段。“破五”这天叫送穷媳妇儿日,一早要从炕席下面扫一点尘土送出去,意图是想世世代代摆脱贫穷,初八是八仙节,初十是耗子娶媳妇日子,其实也就是借机再吃上一两顿好吃的,继续打打牙祭。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年味的尾声,也是高潮。除了特殊时期的那几年,每年都要举办大型社火活动,这些活动由民间社团“三官社”组织,活动时间为三天,都是自愿参加,活动内容有秧歌,高跷,武术,跑旱船,小丑,九曲黄河阵,唱山曲儿等组成,大部分参与人都要画妆,穿彩衣,配以简单的道具。参与者中有许多老艺人,他们有的扮相俊美,有的滑稽逗趣,能唱上几十种传统秧歌曲牌,是真正的艺术传承人。正月十四名曰“踩街”,活动在街上,只拜访个别大户,十五,十六两天入户,最初入户时,户主要拿出香烟,茶水款待红火的人员,临走时送上豆腐,冻粉条,炸糕,点心,肉,土豆等食品,集中回去成为全部参与活动的人员的伙食材料,晚上活动有几个固定场地,每个场地要垒大旺火一个,照明取暖,活动内容大致有扭秧歌,跑旱船,传统武术,自编节目等,一般会不掬形式,内容自由多样,整正能烘托出“闹红火”的氛围就达到效果了。九曲黄河阵源于兵家阵法,是古老而传统的项目,凡绕游的人,在享受醉人的美景之余,以求一年通顺,四季平安。入口出口设排楼,中间有老杆,每杆小柱有灯碗一个,糊以五颜六色的彩纸,形似迷宫,素有“九曲游一游,能活九十九”“老杆摇一摇,幸福陪到老”之说,游九曲是集趣味智慧与耐力的一项传统活动,倍受家乡人民的亲赖,九曲场内人在灯中游,灯在人上飘,在一轮朗月的照耀下,好一幅壮观的和谐图。九曲黄河阵,已不是斯杀的战场,而是欢乐的海洋,幸福的天地。九曲黄河阵,已不是除妖崭魔的工具,而是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的场所。九曲黄河阵,是人类进步、和谐、文明、富裕的缩影。九曲黄河阵,曲中无直,但人生曲中有直,无曲便无直,曲中以求直,畅游可感悟人生。九曲黄河阵,是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内涵丰富,给游人以平安、幸福、希望,绕九曲来吧,它将使你得到满足、快乐。畅游九曲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近几年搞活动不起伙,村民送出的是人民币,形式上也只保留了大秧歌,参与者以女士为主,集中起来的款一般就在二月二唱戏放焰火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文化进入常人百姓家,过去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一代一代人的认识不同,三观不同,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逐渐在淡化,甚至退出了历史舞台,只能在老人的记忆中寻找,现在过年过的是钱与权的比拼,在大城市,年就是一个很平常的节日,那种神密幸福的感觉只能在记忆中再现了。

2022年6月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