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与智慧有何联系(聪明和智慧)(1)

从传统文化角度讲,聪明和智慧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举个例子,智慧就象是太阳,而聪明则象是手电筒,太阳一出来,地面上一切照的清清楚楚,如果说有什么看不到,看不清,那不是太阳的问题,只能是自己视力的问题,只要眼睛的视力够强,就能毫不费力的看到一切。

聪明就不行了,它就象是一个手电筒,不管功率再强大,照到的空间总是有限,和太阳没有可比性。我们在太阳下找东西,站那不用动,很远的东西都可以看到,但用手电筒就不行了,稍微远一点就看不到,找东西的时候,需要拿着手电筒转来转去的找,可能还不一定找得到。

聪明与智慧有何联系(聪明和智慧)(2)

我们正常情况下,是启用不了自己的智慧的,可以说都是在用聪明,聪明的特点,就是它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无法直接得到正确的答案,它需要事先收集各种信息,然后再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推理等等一系列的操作,最后才能得出一个大致的判断,而且这个判断往往不是一个唯一的结论,而是要分为几种情况来列举。

比如我们会说,这件事情,经过分析,大概可以有几种应对方式,每种应对方式又会造成几种结果,每种结果的概率大概又有多少,经过这样的分析以后,我们就会以概率最高的判断为标准,围绕它来策划下一步的具体行动,对了也就对了,错的话,也很正常,能补救的补救,补救不了的,那也没办法,谁让我们的聪明能力有限呢?

聪明与智慧有何联系(聪明和智慧)(3)

智慧就不一样了,真正的智慧,洞察力是绝对与事实相符的,智慧的特点是决断而不是判断,它就象是一面光洁明亮的镜子,无论什么东西到它面前,整个轮廓马上显现,再小的细节也不会有遗漏,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原原本本、清清楚楚。所以聪明与智慧相比而言,聪明是带着疑惑的,它要应对一系列未知因素,而智慧是通透的,是毫无疑问的,那么由此就可以知道,我们平时所谓的智慧,其实还是聪明,并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一个问题摆过来,我们不能马上做出决断,而是需要思考一下,那不用问,这是在用聪明,而不是智慧。

《中庸》里面有一句话说“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这个讲的是智慧的境界,“不思而得”,这是讲答案不是靠思考得来的,如明镜照物,当下显现,这就叫“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是指不用费力,是自然而然的,比如开车,我们不踩油门车就不会走,这就叫“勉”,要加力,智慧不一样,它的决断不需要加力,象镜子照物一样,东西放过来,镜子里马上就显出来,一切自然而然。

聪明与智慧有何联系(聪明和智慧)(4)

聪明和智慧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别?我们又该怎么来启用自己的智慧呢?如果把我们的心比作镜子的话,之所以它照不了物,问题不在它本身,它照物的功能一直都在,而且从未减弱过,问题在于它表面落了大量的灰尘,导致它的照物功能受阻,发挥不出来,而这些灰尘指的就是我们内心的各种杂念

所有的杂念都有一个特点,它们是动的,一个人心里越烦躁,杂念就越多,而杂念反过来又作用于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里更烦躁,这两个之间相互推波助澜,就把我们的智慧给盖上了。

聪明与智慧有何联系(聪明和智慧)(5)

所以想启用智慧,非常简单,把杂念赶走就行了,而赶走杂念更简单,只要我们能静下来,它们就得走,不想走都不行,因为动静之间不能兼容,有此则无彼。这就象是一杯水里有泥沙,杯子越晃动,泥沙动得越起劲,水越浑浊,我们把杯子放那儿,不动它,这样过不了多大会儿,泥沙就开始下沉了,水也会慢慢变清,道理就这么简单。

如果我们心里的杂念没了,就等于把镜面擦干净了,它自然就又可以照见万物了,对我们来讲,就等于把智慧的功能给启动了。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么喜欢强调静了,道理就在这里,人定则胜天,天定则胜人,关键看谁静得下来,看谁定得住。

聪明与智慧有何联系(聪明和智慧)(6)

现在我们的生活节奏很快,每天都要应付大量的事务,如果我们不会用智慧,而仅仅靠聪明来处理事情的话,效率很低,而且还很累,智慧本来就是造化给我们配置的先天功能,我们不用白不用,所以养成一种静修的习惯,对于现代生活来讲,非常有必要,只要慢慢的去做,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有效果,到那时,我们就会活的更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