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间我们读过鲁迅先生许多佳作。

令人印象深刻的“脱不下长袍下不了高台的孔乙己”、“热衷于吃人血馒头围观刑场的彼时中国人”、“那个与自己相差悬殊却满腔热情的闰土”等。

每篇文章都充满了深刻的讽刺意味,令人读来欲罢不能。

可是谁都没有料到,有朝一日,媒体竟会公开“讽刺”鲁迅的独生子周海婴。

鲁迅 儿子周海婴(鲁迅独子周海婴)(1)

而人们也议论纷纷:“果然是个‘巨婴’,到现在还消费着父亲,虽然作为鲁迅的后代没当上官员,但是能争取到钱财也是好的。”

是什么令他们觉得周海婴的形象与自己所想象的相差甚远?

一切的起因是周树婴把人民文学出版社告上了法庭,目的是追讨本答应自己设置的“鲁迅文学基金”的30万稿酬!

说着“我保留支配权”的周海婴究竟经历了一些什么事呢?

活在父亲的影子当中

让我们从头开始了解周海婴的一生,或许之后每个人心中自有答案。

鲁迅 儿子周海婴(鲁迅独子周海婴)(2)

周海婴的父亲鲁迅和母亲许广平能在一起也是顶着极大压力的,因为鲁迅青年时期在父母强迫下不得已娶了一个裹小脚的太太。

可他们之间并无半点感情,此后的鲁迅邂逅了许广平,“自由恋爱”让他们冲破了封建束缚而勇敢地生活在了一起。

1929年,两人爱情的结晶周海婴出生了,他既是彼时47岁的鲁迅的“老来子”又是其唯一的孩子,自然受尽了父母的宠爱,而他的一言一行均被大家看在眼里。

“我这一生受到了太多关注的目光,希望的我孩子能作为一个普通人顺顺利利地成长。”

鲁迅的光芒太过耀眼,所以他怕儿子将来会生活在这种阴影下,并不希望其成为“另一个自己”。

鲁迅 儿子周海婴(鲁迅独子周海婴)(3)

秉持着这样的思想,鲁迅竭尽所能地满足着周海婴,不强迫其死读书而是培养他自我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周海婴也感受到了父亲的尊重与爱意,他觉得自己拥有一个开明大度的好父亲无比幸福,一家三口就这样和睦地生活到周海婴8岁。

鲁迅没能再陪伴儿子长得更大一些,随即因病在上海离世,而自从家中的这根顶梁柱倒塌后,许广平和周海婴都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苦痛。

尽管年幼的周海婴在成长过程中已对父亲的相貌有所模糊,但其尊重自己选择的行为方式依旧令自己印象颇深。

鲁迅 儿子周海婴(鲁迅独子周海婴)(4)

稍许振作过来的母子二人继续过着平淡如水的清贫生活,许广平赚钱养家而周海婴在校安心完成学业。

然而温饱虽已有保障,可令周海婴精神紧张的因素还是来了!那就是一些坊间传来的流言蜚语。

父亲鲁迅擅长文学,可周海婴似乎在语文方面略有瑕疵:不仅要念很多遍才能背诵出古文,而且写出的字也没有父亲那般好看。

比起各方面成绩优异的鲁迅,彼时的周海婴学习成绩明显普通得很。

“你不是大文豪的儿子吗?怎么文学上这么没有天赋呢?”

鲁迅 儿子周海婴(鲁迅独子周海婴)(5)

许多质疑声传来,令周海婴倍感压力,虽说父亲也不希望自己活在他的光芒下,可现实哪有那么顺畅?顶着“名人儿子”的身份足以令他时刻生活在众人目光中。

后来,因为身体从小就比较孱弱,周海婴经常缺席一些课,对此不少人猜测他是不是凭着父亲名人的身份可以“走后门”不用上课。

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的周海婴为了能有个轻松的学习氛围,随即化名为“周渊”,好让自己可以隐于目光下,变得不那么耀眼。

周海婴被人寄予厚望,希望他也能成长为一个“文豪名人”,但现实告诉我们,名人的孩子也并非是生来优秀的,或许他的天赋异禀是表现在其他方面。

鲁迅 儿子周海婴(鲁迅独子周海婴)(6)

由此可见日常生活里的周海婴,是顶着极大压力学习和生活的。

只做自己,不做“鲁迅之子”

而接下来的种种人生经历也令周海婴感觉:“鲁迅之子”身份带给我的不是各种便捷,而是无形中的束缚枷锁,而他能做的就是冲破枷锁,过着自己憧憬的生活。

1937年,许广平和周海婴所居住的上海可谓危机重重,彼时国民党特务经常徘徊在他们家附近进行监视。

后来,考虑到母子二人的安全,中共将他们转移到了香港暂居;为不使敌人探测到无线信号,周海婴也不得不放弃研究自小喜爱的无线电。

鲁迅 儿子周海婴(鲁迅独子周海婴)(7)

而当周海婴如愿考上了心仪的北京大学后,又面临着令人烦恼的“语言枷锁”。

大学期间,不少同学都去参加了一些放松身心的娱乐活动,譬如打牌或是跳舞等,出于好奇心,他也会前去瞄一眼,可此时同学间流传了下述这些话。

“不好好学习,就想着跳舞等娱乐活动,他怎么一点儿也不像鲁迅先生啊?”

“是啊,我觉得在自习室里见到他比较合适。”

无奈的周海婴为维护父亲及自身的形象,不再出现于娱乐场所,哪怕只是去那里瞧一瞧罢了。

鲁迅 儿子周海婴(鲁迅独子周海婴)(8)

这对于一个渴求自由的普通人来说是极度憋屈的:凭什么别人做什么事都可以,而同学们对我要另用一套严苛至极的标准?心中埋怨归埋怨,他依旧一如既往地低调行事。

庆幸的是他还有其他擅长的兴趣爱好来分散压力,那便是摄影。

周海婴对之极具天赋,一生拍下的作品达2万幅左右,涵盖的拍摄素材也非常广。

既有四十年代的上海生活亦有他求学期间的北大生活场景等,甚至切实记录下彼时彼刻发生的许多难忘历史事件,其知名的摄影作品便是《难民》、《三叔周建人》等。

鲁迅 儿子周海婴(鲁迅独子周海婴)(9)

最大程度展现生活面貌的摄影佳作很快得到了业界公认,周海婴成了能够独立举办摄影展的能人,看到大家对自己的作品赞赏有加,那一刻,他瞬间有了做回自己的舒畅之感。

逐渐安定下来的生活亦让他重新拾起儿时的梦想,擅长物理学的周海婴决定将此生献给无线电事业!

事实也的确如此,热衷无线电研究的他不久后便成了此领域的专家。

虽然和父亲“大文学家”的领域跨度很大,但周海婴同样可以在这上面发光发热。

鲁迅 儿子周海婴(鲁迅独子周海婴)(10)

当然,这也是父亲鲁迅乐意瞧见的结果,毕竟儿子同他所想那般,有了自己的主张,选择了自己最为感兴趣的行业,而不是死守不擅长的文学行业来当个“空名艺术家”。

既然人生规划这样美好,为何周海婴之后却会执着于鲁迅文学版权呢?这得从他和母亲将此捐献给国家说起。

捐献遗物版权,却“反悔”?

1952年,经与母亲许广平商议,周海婴决定把父亲生前的手稿等遗物还有著作版权捐给国家。

要知道著有许多文学佳作的鲁迅在国内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周海婴能大无私地捐出去自然是在为国做贡献,这一举止还得到当时周总理的高度赞扬。

鲁迅 儿子周海婴(鲁迅独子周海婴)(11)

周总理还特意指示人民文学出版社:“要以鲁迅稿费的名义存在银行,若其后代生活困难则可用作不时之需。”

当稿费积累到34万元时,出版社将其中的30万用作鲁迅文学基金,另外的钱则交给了国家。

周海婴也是个通情达理之人,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饥荒现象严重,他不想麻烦国家而使用上述那笔稿费,故仍执意要求将这笔钱捐献给国家。如此体贴至极的做法是断不会让人想到今后的他,会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对簿公堂的!

可1980年时,他还是“反悔”了。

鲁迅 儿子周海婴(鲁迅独子周海婴)(12)

他开始向出版社索要父亲的版权费等报酬,但人民文学出版社拒绝了他的请求,次年周海婴便将其告上了法庭还将此事反映给了中央。

后在中央的调解下,出版社最后还是将30万稿费给了周海婴。

此时社会舆论四起,人们纷纷质疑周海婴:“这人怎么出尔反尔,明明捐献了还给要了回去,真没信用!”

实际情况是婚后有了四个孩子后,身体自小孱弱的周海婴愈发过得拮据起来,不过倒也能勉强度日。

鲁迅 儿子周海婴(鲁迅独子周海婴)(13)

但是母亲许广平的突然离世给周海婴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身子骨不好的他一下子就病倒了。

这日子总得过下去吧,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周海婴此时想到了稿酬。

“当年,周总理也说过,若是生活有困难就可将其取出的。”

今社会大环境是好了,自家却成了这样,周海婴迫不得已下只得将目光盯在了这笔钱上,他想着人民文学出版社总归会体谅难处的,未曾想却拒绝了自己。

鲁迅 儿子周海婴(鲁迅独子周海婴)(14)

不过也多亏了中央,周海婴最终顺利领到了这笔不小的稿费,原以为事情到此就会告一段落了,岂料彼时的周海婴在得到30万稿费以后并没有撤销之前的上诉,而是执着地再次要求将上缴给国家的另外4万归还自己。

舆论和自我

“除此之外,我对鲁迅著作的稿费保留自己的支配权!”周海婴在法庭上这般说道,态度很是坚决。

深究原因,原来作为独子的周海婴并不晓得《鲁迅全集》已在日本出版,当然,父亲的书籍能传播到海外是好事,问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压根没有告诉他这件事!

鲁迅 儿子周海婴(鲁迅独子周海婴)(15)

不满的周海婴遂以对方侵权的罪名于1986年又提交了诉状,而所谓的4万,也只是一个他作为诉讼的一个证据而已。

接二连三的这打不停的官司再次使周海婴陷入舆论热议中。

面对种种批判,他确实会感到压力,可周海婴还是誓要捍卫鲁迅版权。

终于,法院二审时判周海婴胜诉了,他得到了一千两百多元的稿费。可这些钱对周海婴而言已不是数字,而是父亲其中之一的版权。

鲁迅 儿子周海婴(鲁迅独子周海婴)(16)

这场和人民文学旷日持久的官司战结束后,周海婴继续在发现并打击侵权、盗版的道路上前行着,他的晚年时光几乎都用在了打官司上。

然而,正是由于他这种执着和坚持的精神,我们才能看到《鲁迅全集》和《鲁迅回忆录》的完整正版书籍。

2011年,82岁的周海婴先生因病在北京医院离世,结束了他争议和传奇的一生。

鲁迅 儿子周海婴(鲁迅独子周海婴)(17)

从不借助父母名气行事的周海婴一生很是正直勇敢,虽然他不像父亲那般于文学领域发光发热,但对我国的无线电事业付出巨多,也做出了同样伟大的功绩,值得人敬佩。

周海婴坚持不懈地为鲁迅版权维权,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堪称精彩的无愧于心的一生。

在人生道路上,能坚持自我并做出一番成就实属不易,关键是有着怎样的毅力、恒心与决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路生花”,璀璨至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