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徐晃 青年时代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后从事多年公安工作,在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积极贡献;1954年调入外交部,历任情报司、新闻司和领事司副司长、领事司司长,外交人员服务局局长,中国驻老挝大使,中国驻秘鲁大使等职。

徐晃同志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战线上忠实执行党的外交路线和政策,工作中特别强调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并以身作则。特别是在秘鲁工作期间,为了进一步发展中秘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忘我工作,呕心沥血地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

忆父的五律(忆和父亲一起登泰山)(1)

和爸爸(后排左一)陪外宾在颐和园留影。左一徐小五、左二徐晓红。(作者供图)

我在家里排行最小,家里的“好事”一般轮不到我,比如和父母陪外宾看芭蕾,都是哥哥姐姐的份儿。仅有的几次“好事”,还是“政治局扩大会议”,跟着好多小朋友一起陪外宾及其子女游览颐和园。当时,觉得能代表中国小朋友,真是光荣极了。而成年以后,印象最深的一次“好事”,是1978年和父亲一起回了一趟山东老家,并徒步爬了泰山。

忆父的五律(忆和父亲一起登泰山)(2)

1962年冬,徐晃在北京颐和园。

父亲真不愧是山东泰安人,他非常喜欢爬泰山。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并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在此之前,他到底爬了多少次泰山,我已无从知晓。但解放后,至少是从我记事以来,父亲好像多次回老家爬泰山,尤其是他从国外工作回来述职休假时。

父亲一般都会带着大姐和哥哥速去速回。我是到了1978年,和三姐晓红不约而同地从外地回北京探亲期间,才有机会和父亲一道回老家并爬泰山的。记得当父亲问我们是否愿意去时,我们俩高兴得又跳又叫,三两下就把简单行装整理好。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与山东老家亲密接触,还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了泰山,那次旅游给我留下的记忆是永恒的。

忆父的五律(忆和父亲一起登泰山)(3)

泰山行(一):父亲与金一三同志(原泰安县县长,前排左一)的合影。后排为徐小五(左一)、徐晓红(左二)。

泰山——五岳之尊,满目锦绣又云遮雾罩。要想看清它的真面目,必须脚踏实地去爬山、探幽、观日出、看云海、听松涛,才能真正领略它久远的史实、丰富的典故以及其他山岳所无法给予的荣耀和悲壮感。

父亲是利用周末,带我们登上去泰安的普通列车硬座席的。他根本不想惊动和麻烦任何人(包括老家的亲戚和地方父母官),下火车后,先是带我们扛着大包小包步行到街边小餐馆吃了简单的晚餐,然后沿街找了一处普通旅店住了下来。

当时正值盛夏,我们父女三人挤在一间有三个单人床的客房里。屋里既没电扇,更没有空调;有蚊子却没有蚊帐,窗户还是开着的,窗帘不时被热风吹起。不一会儿,我和三姐就把老家的蚊子喂饱了,浑身奇痒难忍,但我们知道父亲也没睡好,所以也没跟父亲抱怨一声。第二天一早,我们在旅馆院内露天的桌子旁,吃了清粥小菜简单早餐后,就开始爬山了。

当时泰山上还没有索道缆车这类有些煞风景的钢铁怪物,也没有现在这样人山人海的游客。我们一步步扎扎实实地爬山,身旁只有汗流浃背、肩拉人扛的泰山挑夫、少数游人和还愿香客。奇怪的是,虽然我和姐姐年纪轻,但我们总是落在父亲的后面。每当父亲到达一个景点后,他先会自己环顾四周,陶醉一番,好像是在和泰山当年的建路者、石碑雕刻者、历代祭祀者做心灵的对话,也好像是在感觉泰山文化的魅力和激情。等我们气喘吁吁跟上来后,他就和我们一起,用山东口音一字一句地念出历代皇帝或文人骚客题写的诗词碑文,还给我们解释其中的意思。

当时的泰山是那么幽静安宁,宛如世外桃源。我和姐姐不停地拍照,记录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满山漫野郁郁葱葱的松林,以及脚下这条据说是秦始皇时修筑的石阶山道。

不一会儿,三姐走得有些渴了,早上我们忙着上山,也忘了带水,于是就买了路边水果摊上的青苹果吃了起来。这下可不得了,不久姐姐就开始闹肚子,等我们好不容易捱到山顶、住在临时找的宾馆里时,她已是满脸冒汗,疼得在床上打滚了。父亲急得赶紧到服务员那去要药,回答是抱歉。我自告奋勇要到外宾房间里去找药,父亲说:“你去试试,有还是没有,也千万别忘了谢谢人家。”我就冒昧地敲门到一个个客房去问,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治疗腹痛的药。父亲给姐姐倒了开水,看着她服药睡着。

忆父的五律(忆和父亲一起登泰山)(4)

(图源:梅园小筑)

第二天,当然只有我和父亲起个大早去看日出、观云海。到了探海石,发现有些人也披着宾馆提供的潮湿的军大衣,早早等在那里了。由于当时正值夏季,日出是很难看得到的,只看到了壮观无比的茫茫云海。父亲说他看过多次日出,景色真是美极了,并说下次找个好的季节来,一定看得到的。

下山时,我们走的是后山的路。加上前一天的观感,我觉得到泰山,就像来到了一座露天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从古到今,从历代皇帝到现代将军,从野生植物到深潭清泉,林林总总无所不包。父亲就像是百科全书,什么都知道。

回到了旅店,父亲看着病病歪歪、发着高烧的三姐,不忍心让她就这么扛着,就给他的老朋友、济南军区张峰副司令员打了电话。不一会儿,军分区就派了一辆吉普车把我们从旅店接到军分区招待所,并给姐姐请来了医生。老八路、父母官金县长也闻讯赶来了,父亲跟他聊得甚欢,交流了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的看法。父亲说将来退休后,一定回泰安住,别的什么条件都不计较,因为有腿伤蹲不住,只要住房里有抽水马桶就行,说得大家都笑了。晚上,张叔叔的小女儿东妹也特地从济南赶来陪伴我们。

在我们旋风式重归故里一条街的时候,父亲对闻讯而来的百余名老少乡亲是不断的问候、勉励和嘱托。由于父亲辈分大,管我们叫姑奶奶的亲戚看着比我们都大很多,弄得我和三姐很不好意思。父亲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山东人,离家这么多年,回到老家,带来的还是那份豪爽、担当和牵挂。他把身上几个兜里的钱掏出来分送给亲戚们,就连腕上的手表也摘了下来给了他的兄长。

军分区的同志邀请父亲参观当地驻军军部,父亲询问了军事训练和战备的情况。我们还去了淄博陶瓷厂,工厂方面原本要送我们一套咖啡套具,在父亲的坚持下,按市场价格付款买了两套,分别送给我和三姐。到现在,这套设计精美的咖啡套具我们一直在使用着。

忆父的五律(忆和父亲一起登泰山)(5)

泰山行(二):父亲与小五的合影

在老家,我们品尝过烙饼卷大葱以及鲁菜美味;在军分区招待所,我们住进有蚊帐和电风扇的楼房。但是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们到泰安的第一顿普通晚餐、睡不稳的第一觉,以及和父亲一起爬山的第一天。我们不仅看到泰山的壮丽山水,我们还进一步了解了父亲广博的知识面,更体会到他带我们朴素旅行、体察民情是多么的自然和自在。他在北京时也最爱到东四小酒馆喝酒,在普通餐馆吃饺子、喝豆腐脑,他还常和同桌民众聊天,了解他们对时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看法。

在这次短暂的旅行中,我们还感受到父亲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喜爱,也体会到他对故乡由衷的眷恋和难以割舍的情感。联想他这一辈子的传奇经历、毫无官架子的亲民作风、对一切有志有为年轻人真挚热情的关怀和喜爱,以及他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种种贡献,父亲在我们心目中,就和泰山一样伟大,令人高山仰止,敬佩不已。同父亲一起爬泰山,是我和三姐一生的荣幸,也是我们永远珍藏的精神财富和记忆。

— END —

图文来源 |《新中国的外交官徐晃夫妇》

作者 | 徐小五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