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曾经是元末明初威震九州的人物,在他巅峰时期,他所创建的王朝也曾占据过华夏大地半壁江山。耗尽半身和朱元璋斗智斗勇,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命丧鄱阳湖,他就是陈汉王朝的开国皇帝陈友谅。

公元1320年,在位于湖北沔阳的湖中,一条渔船由于遇上大雪,使得渔船没法靠岸。只好找个蒿排做简单的停留,等候雪停了再想办法,就在这个时候渔船上的孕妇生下了一个男婴,他就是陈友谅。

请记住这段经历,因为在后人对陈友谅的一生做评论的时候,也经常把这段故事跟他的命运联系起来。

出生贫寒的陈友谅按照当时的情况,不出意外的话,充其量也就只得继承父辈们的手艺,靠捕鱼维持生计,难有作为。但是在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下,陈友谅还是获得了一些学习的机会,虽然时间不长,学识不多,也最多算是初通文墨,但是已经足矣让陈友谅对未来的感知发生了变化。他不仅学习文学,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武术,练就了一身的好功夫。

当时也正值元朝末年,洪水、瘟疫这些天灾肆虐。加上百姓当时对元朝统治者们的行径,早已心生不满,伴随着天灾人祸这样的催化剂,矛盾也是愈发的激化。好多地方都发生了农民起义,就这样今天你在这里放火,明天我在那里屠城,整个天下都是一片乱哄哄的景象。

朱元璋称他为 作为朱元璋的宿敌(1)

陈友谅也自然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度过了他的童年以及少年时期,眼看已经接近了而立之年的他,此时还只是一个名不经传的沔阳县衙的一名小吏,也就相当于最低级的官府工作人员,倒也算是过着旱涝保收的日子。然而此时的陈友谅已经不愿安于现状,希望自己也能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于是他也到处招兵买马并且带着这帮自己拉起来的队伍,投奔了天完国的领军元帅倪文俊。

虽然陈友谅在年少的时候只是粗略地学习了一些知识,但是在当时遍地是文盲的环境下,陈友谅已经算是一个文化人了,并且他懂得与人相处时候的察言观色,很快就取得了倪文俊的信任。

在追随倪文俊的期间里,两个人的关系也很微妙,一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状态,倪文俊时常会在实际操作中点拨他,也经常会提拔他。可以说在陈友谅资历成长的生涯中倪文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友谅的自身势力以及圈子也是与日俱增,最后甚至超过了自己的首任倪文俊,最终自立门户。

朱元璋称他为 作为朱元璋的宿敌(2)

也就在这个时候,安徽凤阳的朱元璋此时也正在郭子兴的麾下参加起义。虽然当时这两人还是天涯海角谁也不认识谁,距离甚远,但是最后他俩却成了斗争一生的宿敌。

公元1360年出生20年,陈友谅在自认为扫除一切内部忧患之后,自立为王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汉。过上了他梦想已久的“帝王生活”。

当然,这里小编想说的是,他这个帝王也是相对比较的水了,没有自己的皇宫,也没有自己的后宫,还是处在战争之中,只是得了一个名分而已,还是自封的,连个基本的礼仪形式都没有。

就在陈友谅称帝后的第二年,朱元璋亲自率军讨伐陈友谅,并且在安庆大破陈友谅的水军,长驱直入直达江州。陈友谅眼看战败连夜出逃,朱元璋攻克江州后便乘胜追击。一路上所到之处均占为己有,相当于在这场“追逃赛”当中,陈友谅的地盘是越来越少,朱元璋的地盘是越来越大。看到这样的情况,陈友谅自然是痛恶至极,决定拼死一战。

公元1363年,陈友谅率大军60万进攻南昌,和朱元璋的大军打了数月,最后结果就是以陈友谅败北而告终。

其实要说当时的陈友谅军队实力必然是要胜过朱元璋的,陈友谅的队伍都是一路上东征西讨,集结了各路打仗的经营组建起来的。而朱元璋当时还不是明朝的皇帝,只是郭子兴手下的一员,也只是刚开始准备自立山头罢了。

朱元璋称他为 作为朱元璋的宿敌(3)

然而,为什么如此大的悬殊陈友谅还是输了呢?这里小编要说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个就是“用人”。

要说文化,其实朱元璋和陈友谅基本都是半斤对八两,不分上下,都没啥好的学识,但是朱元璋懂得识人用人,尊重自己的下属,在军中不仅有威信也更是受到了将士们的爱戴。

反观陈友谅则不然,他的管理手段就比较粗暴了,基本就是靠行政压制,不听话就惩罚,再不行就是该斩的斩,该杀的杀,如此一来,导致军中人人自危,个个都紧张兮兮的,战斗力自然也是大幅锐减。

陈友谅是在鄱阳湖之战中被朱元璋打败身亡的,现在再来看看我们开头所说的他出生的故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人们经常把这两段历史联系起来,说他命中注定,最终还是落草为寇,成不了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