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李萍简介(记清徐早年几个晋剧班社)(1)

(三)杜村姚巨喜的“喜盛园”

喜盛园创办于清光绪九年(1883),由晋南籍老艺人姚巨喜在杜村盖了十几间房子,拴了两辆车马,请教师“蔓菁红”教须生、小生,由“红菊花”教正旦、小旦,由“块块黑”教大花脸、二花脸和三花脸,是独资开办的。前后办了两期,打出两班娃娃,共六十多人。较有名声的是:“盖天红”、“砖井黑”、“瓜子仁仁”、“三蛮生”、“三道眉”、“夹猴丑”等。

喜盛园班规甚严,规定娃娃学艺为六年,另须谢师一年,前后得七年。但实际经冬三个月培训,第二年正月间即上台演出,人称“犟出巢”,从此以班养班,边演出、边培训,效果甚好。

姚巨喜艺名“红菊花”,专工小旦花衫,南路蒲州人。出身贫苦,十岁即入蒲剧科班学艺。咸丰年间随蒲州梆子班进北京演出,初露头角。同治初年来到晋中,改唱晋剧,一出《少华山》即名盖晋中剧坛。其人个子不小,白嫩方脸,窝丽秀气,尤其一双水淋淋的秀眼十分迷人,扮相雍容可掬,仪态大方。他嗓音虽不出众,但唱起来行腔自如,委婉动听,板式多变,韵殊很浓,且善于按剧情刻划人物性格,因而演出效果很佳。他扮演古代青、少年妇女,风流潇洒,轻盈俏丽,动作做工更为见长,《虹霓关》、《红霞关》,独辟蹊径,《春秋配》中姜秋莲,《炮烙柱》中姐己女,《八义图》中卜凤,《百花亭》中百花公主均演的维妙维肖,入木三分,引人入胜。他演《少华山》中尹碧莲,更是超凡脱俗,一打当时一般小旦色情淫荡的手法,而塑造了一个完美的深门闺秀的典型,在“烤火”一场戏中,上场时面带愁容,当到达洞房看到相貌出众的倪俊时,顿生爱慕之情,含情脉脉,演得传神得体,待夜静更深,她由帐中冻醒,搓手,呵气,扯衣角等动作做得细腻逼真,即使暑天看戏者,也真有寒气袭人之感,继而以烤火为由,几经试探,倾吐心声,表演得既形象生动,又不飘不浮,恰到好处,可见其造诣很高。后人多效仿其戏路,在传统晋剧中影响颇大。

旧社会演员属三教九流中之下九流。人们以偏见相待,姚巨喜三十多岁尚未成家。光绪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随班到五台山演出,曾与一尼姑相爱,感情甚笃。此后他多次上山探望,并规劝其抛弃黄卷青灯还俗下山;终因受封建礼教束缚,神权压制,未能如愿以偿,最后只好携其与所生之子顺儿返回晋中。他遭此坎坷后,再无意于粉墨,于是将全部积累在杜村购田盖房,并办起娃娃班以慰籍精神上之创伤。他为晋剧事业培养出一批后继人才,为晋剧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但因心灵深处创伤难能医治,到晚年又双目失明,孤独寂寞,痛苦难耐,最后吞金而死,时年七十五岁。

“盖天红”原名王步云,祖籍河北,后移居徐沟王答村,成年招赞于祁县南山磨支村,初出科班曾一度叫磨支红,后因其嗓音宏亮,盖天铺地,人们送他“盖天红”艺名。他父亲是旧社会官场中的下人。盖天红个子不高,演戏时须穿上真三寸厚底靴,他生就一幅好脸盘,扮起戏来十分排场。他先天生就的童子音嗓子,七律纯正、五音俱全,人未出场,后台一声倒板,满堂采声不绝。其唱腔梆板尺寸稳妥,演唱时声情并茂。唯平板吐字欠佳,但每唱“流水”时,真如山澜洗水,吐字清,音韵佳,使人听之爽然入耳,真是誉满大地,名重一时。

他不仅唱功为胜,做戏也见长。表演做功老练,神形兼备。靠架、纱帽、道袍戏均善长。拿手戏有:《金沙滩》、《下河东》、《取成都》、《斩子》、《未央宫》、《芦花》等,都是百看不厌,众口皆碑的好戏。

《芦花》中,他扮闵德仁,当怀抱婴儿,面前跪着身穿芦衣的无娘儿闵子骞时,触景生情,忆起自己实际生活中遭继母之不幸,大段“滚白”及“平板”,如诉如泣,催人泪下,特别在晚场演出,夜深人静,数里之外尚听清晰,观众往往泣不成声,个别妇女观众甚至放声大哭。可见其艺术效果感人至深,演出效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演《下河东》时,他扮演赵匡胤。当这位马上皇帝被困河东,处于危急关头,他出场时喷口遒劲,韵昧苍凉,充分表现了当时的困扰心情。在表演这位年迈的开国元勛切齿痛恨奸贼欧阳方,回忆忠良呼延将军一段,这一大板乱弹,情真意切,回肠荡气,特别是当唱到“刀尖挑了白玉带,说什么带在人不在”这段“流水”时,真是势如破竹,字正腔园,堪称一绝。

盖天红嗓子好,唱腔上也独树一帜。1937曾赴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至今留传于世,成为研究晋剧须生唱腔的宝贵资料。已故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即是吸收了盖天红的腔韵,十三红的喷口,说书红的吐字,经博览众采,融化提练,创造出脍炙人口的丁派新腔的,为后辈模仿、创新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盖天红一生搭的都是上路“字号班”,足迹遍及晋中、太原、京、津、张(张家口)、包(包头)等地,所到之处,都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为人正直,村民推选任磨支村村长,与我抗日的八路军往来甚密。后被日伪军抓到祁县城内,虽经严刑拷打,他只字不吐,表现了一个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获释后为避敌人再次欺辱,藏到平遥女儿家中,1942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任来顺艺行“砖井黑”,原籍榆次砖井村人,招赘于清徐县东木庄村。自幼家贫,父母早亡,他曾流浪讨乞,十二岁入喜盛园学艺。出科后入坤梨园拜名净“二八黑”为过门师。“二八黑”为其族姐丈,教得认真,学得吃苦,因而得其真传,人称“小二八黑”。他擅演昆曲戏,《草坡》、《功宴》是其经常演的剧目。《忠保国》、《沙陀国》、《明公断》为他的看家戏。

架子戏更见功夫,往往一趟“演马”,摸一个“架子”即能得到彩声。砖井黑个性刚强,演出严肃认真,一出台就什么也不顾了,是有名的台上红。民国七年(1918)住“吉梨园”时,死于东木庄村,只活了四十三岁。死后家属将灵柩送往原籍榆次县砖井村,旧社会戏曲行被看作是有辱门庭的“滥行”,加之他已招赞他乡,族人拒绝葬其于任氏祖茔,家属只好埋在北山义地。

喜盛园打出的小旦“瓜籽仁仁”,小名连福子,他以婉转的唱腔,富有情感的表情,贏得了观众的喜爱。

小生演员三蛮生,他台风正,戏路宽,演出认真。

“三道眉”、“夹猴丑”均为三花脸演员,他们一生从艺,表演屈无特色,但在班社中缺甚补甚,堪称硬底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