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ML什么意思?”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刚刚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捧着牛奶杯问爸爸。
他心里一颤,差点把蛋扔进垃圾桶把蛋壳放到锅里。正打算装作没听到,却听到小子接着问:
“爸爸,ML到底什么意思?”
他用求助的目光望向远方的卫生间,却看到孩子他妈正在上厕所。他使劲儿努嘴,却看到孩子他妈缓缓地抬起头,做了一个“你请”的手势。
这个意思很明显了:男孩子的性教育,应该由父亲来进行。什么时候儿子来大姨妈了,什么时候妈妈才需要登场亮相。
儿子,你什么时候来大姨妈啊?他想。
但现在想这些没有用。儿子正捧着牛奶杯期待地看着他。他在想,到底是哪个混蛋,让他知道了ML。这直接导致了问题的超纲。按照剧本,难道不应该问“爸爸妈妈我从哪里来”吗?怎么就直接跳到操作层面了呢?而且还是英文版的操作层面呢?
他怀疑肇事者可能是移动互联网。昨天臭小子说要用手机检查作业,手机啊,里头什么东西都有。
想这些也没用。问题已经出现了,就要积极去面对。
Make这个单词小孩子学过,Love这个单词也学过。无非是组合在一起没学过。只要心里没鬼,世界就坦坦荡荡。
瞎问什么,好好学习。这种落后的态度我们绝对不能继承。
两性教育是教育体系里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而且教育专家都说,越早越好。面对孩子的提问,爸爸没有理由退缩。
“咳。这是个英语缩写。”他镇定开场,手里举着煎蛋的小锅子微微颤抖。
“我猜也是。”儿子说。
“它代表着一种行为。”我使劲儿搜刮合适的词语,“是大人决定生活在一起时可能做的事情。”
儿子举着牛奶杯,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孩子感到疑惑太正常了。这么突破他认知边界的事情,怎么可能不疑惑。
他的决定是:只要他接着往下问,就继续往细节里解释;只要孩子不问,他就宣告取得阶段性成果,等以后有空再进行普及。
毕竟吃着早饭呢对不对。
“为什么一定要大人啊。”儿子问。
“因为大人力气大,身体强壮啊。小孩子身体吃不消啊。”他说,“就像小孩不能喝酒,因为肝脏还在发育,一喝酒就把肝喝坏了,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我喝牛奶?”儿子说。
“对啊。”
然后儿子就不问了。他如释重负,并且复盘刚才的回答。觉得整体来看没有什么大问题,但确实需要补充。
实事求是讲,ML不一定会结婚,也不代表一定会有孩子,如果对孩子说严重了,可能会有误导;但如果说这只是个“确认关系的交流方式”,又感觉在耍流氓。
孩子如果追问细节,还真是个棘手问题。
他一边把煎蛋递给儿子,一边害怕他追问,一边思考后续的应对方式。“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肯定不是个好回答,“这事儿可有意思了”肯定也不行;太放荡让他不当回事儿不行,太严肃让他产生恐惧也不行。
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让他意识到这件事情的美好,又要让他意识到这件事情需要长大后才能做;需要注意安全,也需要责任担当。
他深思熟虑的计划,殚精竭虑的回答,在最后那一刻统统化为乌有,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洞和笑话。
因为,就在他结束回答后五分钟,孩子向我递来了喝完的牛奶杯:
孩子的牛奶杯实拍!
“原来ML的意思那么复杂啊。”他说。
哈哈哈哈哈~
结局真的有点搞笑,不过,如果孩子真的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做父母的该怎么回答呢?
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性教育一直是家长害怕涉及甚至拒绝涉及的问题。孩子不懂,受到伤害时更无法判断是否受到伤害,又何来自我保护一说呢?
有句话叫“你嫌对孩子性教育太早,坏人不会嫌你的孩子太小”,保护孩子刻不容缓!
青少年性教育的几个误区
“性是应该在结婚以后自然而然懂得的”
有很多女生一直到了大学,性知识依然匮乏到和几岁的小朋友差不多。其实在青少年阶段,不少人都碰到过父母这样的反应:看到电视里有暧昧一点的镜头就把孩子支开,孩子问起来他们也支支吾吾。而这样可能产生的结果是,女生上大学以后交了男朋友,完全没有避孕意识,受到身体上的创伤时也不愿意向父母求助。
“性教育就是封禁教育”
家长认为,把孩子关在一个自以为完全接触不到性的环境里,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和保护。
“‘性’这件事是上不了台面的”
其实,小孩子的好奇心远超过成年人。很多小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男女之间有差别,就已经互相看过(身体)了。2016年,北大发布了婚恋报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95后12岁初恋,初夜年龄平均为17岁。针对这个结论的观点是,性教育这种事,能早就别晚。
这些事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
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的:
之所以儿童受到性侵害案件中,超过七成是熟人作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孩子并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别人不应该对自己做的,尤其碰到熟人,孩子们就更难以判断。
即使是爸爸妈妈,也不是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做任何事。
让孩子具备一定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一步,就是教他们大声说出:“不!”要告诉孩子,不让别人碰是他的权利,对别人的奇怪要求敢于拒绝。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定的防范意识。陌生人要防,熟人也要防!
综合自:新闻晨报微信公号、看看新闻微信公号、@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