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区有哪些地名(平谷地名源流考)(1)

重阳

《汉书·地理志第八下》:“渔阳郡, 秦置。莽曰(北顺)[通路],属幽州……” 其中辖县十二:渔阳、狐奴、路、雍奴、泉州、平谷、安乐、厗奚、犷平、要阳、白檀、滑盐。共和国《平谷县志·沿革》载: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始置平谷县,因四周山环,中为平川而得名,属渔阳郡。

平谷境内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上宅文化距今有7000—6000年历史。其遗址出土的艺术陶塑猪头,将中国雕塑史提前约1000 年。苏秉琦先生数次考察上宅文化后指出: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发展规律突出地表现在,同一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交错存在,不同的群体在这里交错。其中上宅文化, 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支原始文化。可见今平谷一带,在文明史前史中有重要地位与价值。

平谷置县后,历有平谷、滑盐(盐田)、大王镇、平峪之称谓。其自然地名、军事、政区地名,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

平谷。平,宁静、安舒;后引申为平坦之义。《易·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诗·小雅·黍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尔雅·释地》:“大野曰平。”谷,两山之间的水道;后引申为:两山之间狭长的有出口的地带。《墨子·节用中》:“为大川广谷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 《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皆为此义。

平谷得名。明蒋一葵《长安客话》云:“四周皆山,中则平地,因以平谷名。”民国《平谷县志》:“自古建置都邑,必因山河之形势,平谷南、东、北三面环山,层峦迭嶂,资为屏藩。”道尽平谷得名之由来。

平谷,得名于先秦。

北京平谷区有哪些地名(平谷地名源流考)(2)

一是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马家坟、海子、洙水等10余处地方,出土双刃刮削器、单刃刮削器、双台面石核等30多件旧石器。这充分证实:其时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活动。上宅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房屋基址,说明平谷先民已过着原始农业的定居生活。这是北京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介于北方草原和中原两大地区的原始文化中间地带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文化。

二是先秦文献载:夏代平谷属“九州”幽州之域,这一带应有村落散居。1977年8月,平谷镇刘家河商代中期墓葬发掘16件成套青铜礼器与铁刃铜钺、金耳环等青铜、金器,墓葬主人很可能在商王朝中期(即商文化的二里岗期至殷墟早期,距今约前1400—前1300),被任命到此处进行统治的贵族,或者是某个依附于商王朝土著方国的国君。其时,殷商方国名称,难以稽考。但属于土方之属的夏民族,当有可能。

三是根据地名定名、命名的规律,一般在自然地名上形成聚落地名,逐步过渡到地域地名(大地片名),再形成权定区划地名。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因自然、聚落地名,多依山依水依地势等为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水陆交通的便利,便形成了较大的聚落邑。这些聚落邑,成为众多自然地名、聚落地名的中心聚落后,便演变成地域地名(与区域地名有别)。当王朝的统治者要管辖一方土地与人民时,定会在某一地域地名所涉及的范围,设置行政区划。一般情况下,行政区划地名,必以地域地名称名。如西周初燕国以燕山为名,而蓟国则以蓟丘为名。

四是“平”字源于鄀公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前635,楚成王三十七年)载:“秦晋伐鄀”鄀国位于秦、楚两国之间。国都多受秦、楚局势影响而数迁。前622年,秦攻入商密,鄀国(下鄀)为秦占有。鄀人迫迁今湖北省宣城市东南,称为上鄀,为楚附庸国。前504年,楚灭鄀(上鄀)。吴伐楚, 楚败,遂迁都于上鄀。鄀人融为楚人。春秋中期末,约在前622-前614,即楚穆王(前 625—前614)间,鄀国君铸鄀公鼎,为国之重器,“平”字始见。谷字,最早见之于甲骨文。其字形象狭谷之口。甲骨文已用作地名。战国早期,《信阳楚简》已基本定型为“谷”字。由此推断:平谷作为地域地名,得名不会晚于战国初中期。

五是作为地域地名之平谷,其地望极可能位于今平谷区城东北十二里左右的城子庄,即今城关镇东北大小北关村南。《水经注·鲍丘水》载:北魏时平谷县有西汉故城及东汉故城。清康熙《平谷县志》载:汉平谷故城在今平谷东北十二里城子庄。民国《平谷县志》亦载:故县城“在县西北十二里,即城子庄”。今大北关村偏西南,杜辛村东北,发现商代居住遗址;又发现汉代瓦砾,共和国《平谷文物志》有详载。由此推断这一带,先秦之前,至少是一处大聚落城邑;亦可能是汉代平谷县城遗址。

六是两汉后,平谷县人口不多,县域、县邑不大。民国《平谷县志·社会志》载:“旧志户五百五十一户,口二千四百五十口,明季实存人丁五千四百四十四丁。”又记“民国十一年(1922)清查户口总数:户一万零五百二十八户。口五万七千四百九十九口。”而今平谷镇,自古有名。该镇位于平谷区南部、泃河北侧,为区治驻地,2001年,面积29平方公里,人口8.5万;其中,镇区人口6.9万。汉为平谷县地,北魏废。唐称大王镇,金为平峪县治,元复为平谷县治。平谷地域地名,最早应在这一带。

纵述其上,先秦之前,平谷已称名;其地望当在今平谷镇一带。

北京平谷区有哪些地名(平谷地名源流考)(3)

西周初,平谷县境域,属燕国,延至春秋战国,皆为燕国所辖。战国末属渔阳郡。秦袭燕制,属渔阳郡。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置平谷县后,历东汉属幽州渔阳郡。西汉末,原在古北口为渔阳郡所辖之滑盐县,曾迁治于平谷县西,治北城子。东汉明帝改名盐田县,后废入平谷县。三国魏废渔阳郡,平谷县属幽州燕国(治蓟,今北京市),西晋废平谷入燕国潞县。

《水经注·鲍丘水》:“大榆河又东南出峡,经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左右合县之北溪水,水出县北广长堑南,大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经滑盐县故城东,王莽更名匡德也,汉明帝改曰盐田,右承治,世谓之斛盐城,西北去御夷镇二百里。”

滑盐。滑,光溜之义。盐,食盐。滑盐,谓之出产盐的地方,设县以此为名。《辽史·食货志下》载:“盐筴之法,则自太祖以所得汉民数多,即八部中分古汉城另为一部治之。城在炭山南,有盐池之利,即后魏滑盐县也,八部皆取食之。及征幽、蓟还,次于鹤刺泺,命取盐给军。自后泺中盐益多,上下足用。”

由此可知,滑盐县以“盐池”之利而得名,且分“古汉城另一部”居民与原地居民,置县辖之。改名为盐田县,是因为平谷县城左有“斛盐城”,故名。斛盐城,何时所筑,难以稽考。不过,《魏书·常景传》载:孝昌二年(526)杜洛周反于燕州,“俄而安州石离,冗城、斛盐三戍兵反,结洛周,有众二万余落,自松山开赴贼。”这表明在今河北省滦平县南,北魏时设有“斛盐戍”。盐田县及“斛盐戍”名,应源于“斛盐城”。

西晋废平谷县入潞县,属燕国。十六国后赵复置平谷县,县治今通县(通州区)北小营附近。前燕、前秦、后燕属之,县属幽州燕国或燕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撤平谷入潞县,金大定二十七年 (1187)置平峪县,治大王镇(今平谷区平谷镇),属蓟州。元至元二年(1265),废入渔阳县。至元十三年(1276),复为平谷县。

平峪。平,为平坦之义。峪,山谷。《集韵·烛韵》:“谷,《尔雅》:‘水注溪曰谷。’或从山。”元代王恽《沁水道中》诗:“苍巅互出缩,峪势曲走蛇。”由此得知,峪字创于宋。平峪即平谷。

平峪县设置,当与金世宗完额雍治水患相关。

《金史·本纪第八·世宗下》载: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尚书省奏“‘年前以诸路水旱,于军民地土二十一万余顷内,拟免税四十九万余石’,从之。”可见先一年国内水旱频发。同年“戊子,卢沟决于上阳村,湍流成河,遂因之。”“甲午,诏增河防军数。”“比闻河水泛溢,民罹其害者赀产皆空。”二十七年(1187)尚书省言“孟家山金口闸下视都城百四十余尺,恐暴水为害,请闭之。”上从之。

孟家山,为今北京市石景山或西北鬼子山。其时卢沟水与泃水(沽水上游支流)东北互对,不属同一河源。据《水经注·鲍丘水》载:“泃水又左合盘山水,水出山上,其山险峻,人迹罕交,去山三十许里, 望山上水,可高二十余里。素湍皓然,颓波历溪,沿流而下,自西北转注于泃水。泃水又东南经平谷县故城,东南与洳河会……”金朝在水患之年,为拱卫中都(今北京),在四周边重置县,治水安境为民,势为必然。于是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置平峪县。

大王镇。“唐设平谷为大王镇,属檀州密云县”为唐代北边七镇之一。但“属 檀州密云县”,值得商榷。

大王镇设于何时?1984年8月,在平谷旧城塔儿胡同施工时发现《大王镇罗汉院八大灵塔记》碑。此碑于辽重熙十一年(1042)七月立。由此可证:辽时平谷地区仍为大王镇。《旧唐书·李德裕传》:“洎刘悟作镇,长庆中颇亦自专,属敬宗因循,遂许从谏继袭。”从此记载看,唐中期北方设有七镇,始于长庆年间(821- 825)。

唐会昌元年(841),雄武军吏吴仲舒入京师谓宰相李德裕曰:幽州粮食皆在妫州及北边大王、北来、保要、鹿固、赤城、邀虏、石子[齿亢]镇。其时北方七镇, 已不同于魏晋时期北方七藩镇。六镇起义后,北边诸镇改为州,以刺史、太守统辖,多为武将。唐初,镇戍的权力缩减,《新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品秩与县令同,但不治 县内行政。

由此可见,唐中期北方七镇之一大王镇,是驻有重兵的军事要地,其守镇为镇将,至少与县令同级,不存在“属檀州密云县” 管辖。当然,大王镇驻军之外的乡村,可能属密云县辖。其时,是否另设大王镇诸乡,无考。

境内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夏属北迁共工氏方国,商属山戎方国,周属燕国,秦属渔阳郡平谷邑。西汉置平谷县,金置平峪县,元并入渔阳县,后又复置为平谷县。明洪武九年(1376),属北平府蓟州。清乾隆八年(1743),属顺天府。民国时期,归属多变。自汉初设县后,县名两改,县域累调,县治 数迁,归属随朝代更替而变更。1950年区划调整后,始成现域。1958年10月划归北京市。2001年改县为平谷区。

境内北、东、南三向边境,山势合围,中为平原,西留缺口。山地、丘陵、平原交错,气候暖温半湿润,资源丰富。交通顺畅。农业盛产麦、玉米、水果;工业渐兴。有上宅文化遗址,石林峡、青龙山、金海湖、丫鬟山碧霞元君祠、文峰塔、京东大溶洞、湖洞水、老象峰、老泉山等名胜古迹。今游者四时不绝。

来源:《中国地名》2020年第6期

作者:彭雪开、王殿彬

选稿:周辰

编辑:周辰

校对:郝志坚

责任编辑:黄馨烨

往期链接:

试谈云梦泽的由来及其变迁

彭蠡泽与鄱阳湖考

“崮”上故事多

春秋徐国南疆析疑

修水县地名产生之理据

北京平谷区有哪些地名(平谷地名源流考)(4)

北京平谷区有哪些地名(平谷地名源流考)(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