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图片:煌天一尘

王维诗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断魂不断魂我不知道,但贵州“清明节”雨纷纷,今年是真的。由于贵州气候的原因,每到“清明节”,贵州多多少少的都会有雨,根据年份的不同,有飘雨(只有皮肤上能感觉到下雨,雨遇皮肤即蒸发,丝毫未见)、细雨、小雨、大雨、暴雨等,总的来说,贵州这个地方,值“清明节”,天气晴朗的时候很少。这就是本地方人所谓的清明雨的到来。

然而,这个“清明节”,与往年的“清明节”大不相同,这个“清明节”天上下着的是飘雨,但天气却是异常的寒冷,多少吹来一点风,好似冬天一般,冷得让人发抖。听说一些小伙伴在这个时期都感冒了,不过庆幸的是,我没有,因为我皮厚。

宋·王禹偁《清明》诗云:“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他没想到时隔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有人读到了他的诗,也有相同的感受吧!毕竟这个日子,我也无花、无酒、且兴味萧然。

早上起床,洗漱完毕,无所事事,又没有需要拜访的客户,和小伙伴及其朋友一起吃过中餐,三人聊了会儿天,出门,走在路上。但三人却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于是小伙伴说,不如我们去逛街吧?我说,这个日子,逛街不太好。其实并不是日子不好,是一个男孩子陪着两个女孩子逛街,想象其逛着街的场景,从以往的经验来讲,结果都是男的先走不动(欲陪女孩子逛街的男孩子,望慎重考虑哈!当然,如果你有女朋友或老婆,还是要陪一下。实践出真知,这方面总结经验也很重要)。

接下来我问小伙伴朋友,你想去哪儿呢?小伙伴朋友说:“都可以”。当时,听到这句话,我的内心就咯咯笑,这样太好了。首先,灭了小伙伴逛街的念头,现在决定权又落到了我的手里,那我就可以让她们俩陪着我、去我想去的地方了。紧接着,我斩钉截铁地说,那我们就去阅山湖公园走走吧!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清明踏青的散文(原创散文清明从此去)(1)

从去年至现在,皆在观山湖区工作,做工商税务,常常听身边人说这个公园里面有湖,有桥,风光无限好,而且还免费进入观看。虽说我住的地方距离公园不远,但从未进入过,这次,趁着有机会,有时间,刚好进去遛一遛。

我们一行三人来到公园门口,拾阶而上,首先映眼帘的是老年人锻炼场地,有太空步器械,拉伸韧带用的;有练臂力的,有练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有廋腰用的,有廋大腿的等。场地上这么多器械,我几乎都叫不上名字来。对于健身,对于我,一般都是跑跑步、散散步、压压腿、扭扭腰、伸伸手啥的,健身这一套,还真不是我擅长的,没去健身房认识过、体验过。玩了老年活动场地一会儿,三人继续沿阶而上,走着走着,岔路增多,不知该往哪儿走了。这时,三人你推我选择路,我推她选择路,他又推你选择路,推来推去,路,也没有决定到底走哪一条。

选择这么难,我想,脚下的路和人生的路,应该就是这样困扰着世人的吧。于是我就发挥我不要脸的精神,因为,出去一般决定都由我来做。我就借用了汪曾祺先生的一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既然酱紫,那我来选择吧。我拿出手机,打开高德地图,顺着导航的提示,我专挑小路而行。散步闲逛,大路虽然宽敞,但对于我们这样的伪文人来说,小路反而觉得有意思些。一路前行,一路聊天,一路介绍各种植物,这种植物我们风俗叫什么,那种植物在我们那里又叫什么,是否可以入药等?当然,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我专介绍我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那种植物,我就不介绍,我就推荐她们去看《本草纲目》。不认识的那种,介绍错了,别人又知道,那时候打脸得很……

沿着蜿蜒的小路,大约步行了二十分钟,我们三人来到了李家坟墓群。抬眼望去,有两位四五十岁的大叔站在主坟前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据我猜想,这两位大叔应该也是“清明节”有闲暇时光,才来到公园散散步的吧?隐隐约约听到他们的聊天,应该同我们一样,也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

清明踏青的散文(原创散文清明从此去)(2)

当看到坟群时,同时也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心想,公园里不是不能存在墓地吗?为什么这里竟然还有坟墓群?谁家竟能将其先辈葬于此处?坟墓一共有七八座,具体的数量不记得了。再看到一座座坟墓占的地理位置,不但是观山湖区的制高点,而且墓群前有湖,可作为明堂使用,前方的山,一浪接着一浪,绵绵不绝,环环相扣,左右的青龙、白虎,将墓群前的湖相拥……再看每一座坟的墓碑,其高大、威武,可推测出李家这支人的后代子孙定然不凡。

由于家里父亲是一名阴阳风水师,有一次,听闻父亲谈到自己学习风水的经历,所以,寻本溯源,估计父亲学习阴阳风水在30年左右时间。从小到大,在每一次给自家先辈上坟的路上,父亲都会为家族一行人讲一讲哪家祖坟埋葬得如何如何的好,多少年后出了什么样的大官、几个状元、多少个秀才,什么样的地穴能天赐贵人,哪里的山又可以作为榜文来看;又是哪家祖坟埋葬得不好,是向兼错还是逝者八字不合地穴,地穴埋葬逝者之后,从而导致后辈年轻人夭折等等,这样的坟墓,之后挖出来的棺椁里面有老鼠、有蛇、或是有其他不干净的东西,才导致后辈人有厄难,明了时已晚矣。

所以,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我从只相信科学,从一开始不相信阴阳风水,到他这么多年的一次次验证后,我眼见为实,也开始渐渐相信阴阳风水了。父亲还说,趁年轻,有时间多少学点这方面的知识,以后不吃亏……

我们三人从侧面的小路走向李家坟墓群,看上面时间,逝者是皇清时期之人,道光年间,性别为男,主坟墓碑上写了一副对联:“登山每下思亲泪,式榖勿忘读父书。”今天时逢辛丑年“清明节”,值此之际,看到这样的联句,回想起当初眼睁睁看着爷爷离开时的场面,后来埋葬的地理位置,今年年初和两位表哥去给其拜年时的种种情节,内心不免怔了一下,心有戚戚。不过,我并没有让小伙伴及她的朋友发现我情绪有所上头,而是问她们这个字“穀”字怎么念?是什么意思?建议他们用手机查看一下。接下来我又退回几步,视线开阔了些,才发现主坟的一旁有墓志铭,字刻在一块竖立着的大石头上,石头用玻璃镶嵌着,看上面的字,墓志铭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字迹有所残缺,看不太清晰。

紧接着我们又将步伐迈向别的坟墓,有联曰:“寄怀贤德青山外,幸蒙慈恩天地间”,又联曰:“梦醒灯残无奈境,人间天上未完缘”,又曰:“楼台四望云烟合,草木一溪文字香”等。这些坟墓,逝者有男性有女性,女性墓碑雕刻着某某恭人、某某宜人字样。

清明踏青的散文(原创散文清明从此去)(3)

看过李家坟墓群,走了一段距离,我们来到湖边上,看到有三位二十多岁的青年正在边上准备拍照,其中有两位小姐姐,另一位原谅我看不出是男性还是女性,我走近了也未能分辨出来,因为“他”穿的是日本和服,“他”正牵着另一位也穿着日本和服的小姐姐的手,准备摆姿势拍照,另一位看似学过摄影的小姐姐给他俩拍。作为路人,既然遇上了“他们”,看“他们”穿得那么好看,如此吸引人的眼球,这样的偶遇,我自然是要上去和“他们”搭讪一下的。

我移步上前,夸了“他们”两句,我说:“小姐姐,你们穿得这也太漂亮了、太好看了吧,这是汉服吗?”穿和服的小姐姐回复我:“我们穿的这个是和服。”我说:“真的很漂亮,我还是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人穿和服,以前见过,不过,那都是在电视上见的。”于我,事实也是如此,走南走北,然后回到贵阳,结缘做工商税务,第一次在公园里开了和服的眼,很是庆幸。我指了一下“他们”脚上穿的拖鞋,又问:“你们穿了这个不冷吗?”穿着和服的小姐姐回答道:“里面穿了秋裤的,不冷。”我说:“好吧,你们赢了”。

因为有飘雨,现在也接近夏天,风轻轻地吹来,却有如冬天的寒冷。我们走到这里,小伙伴提议回家了,我说,既然都来到这里了,前面有桥,既来之,则安之,我们还是去看看吧,不然浪费时间走一遭。于是,我们告别和服小姐姐,向着“无伤桥”走去。

无伤桥,名字由来,不得而知,如果根据其字面,大概意思就是:没有悲伤,只有快乐。我不知道我的理解与为这座桥取名的人的内心所想是否一致,我也只是猜测。看着石头上刻着“无伤”两个血红色的繁体行书大字,叫小伙伴及其朋友站在那里,为她们俩拍了照片。此时,对于很少拍照的我来说,看到这两个字呈现的艺术魅力,我竟被它吸引,便要求她们也过来为我拍照。咔,一张,咔,又一张,心想,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在生活中少一些悲伤,多一些幸福。拍完照,三人成行,穿过无伤拱桥,沿着小道,继续向着湖心走去。

清明踏青的散文(原创散文清明从此去)(4)

我们不知道这座桥的名字,三人来到了另外一座拱桥上,步行过拱桥,到达桥的另一端,才看见旁边竖立着的巨石上面刻着“弃疾”两个血红大字。回想不知道路时,打开高德地图,看到地图上面提示的桥,到此处,才恍然大悟。噢,原来我们来到了“弃疾桥”。心想,幸好来路通达,到了要来的地方。而看到“弃疾”二字,我生出了一种熟悉感,一种陌生感。

之所以熟悉,是因为在南宋时期,有位豪放词人,名字就叫辛弃疾,在高中时学过其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来学诗词,又将其词作为一个板块来学习,读了其人很多诗词,同时又读了很多后人解读此人的文学作品,所以多多少少对其有些熟悉之感。所谓陌生之感,是因为挑出“弃疾”二字,内心生出了另外的释义。人生一世,有很多顽疾,身体、思想都会生出很多疾病,然而,当你到了这样山明水秀、风光无限的好地方,接触自然,享受自然,这是人精神上的一种解脱,亦是人精神上的一种救赎,这座桥,渡你渡我亦渡他,正所谓“弃疾”。

到了这样的地方,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不拍照是不可能的,肯定是要拍照留念的。虽说我的年龄摆在那儿了,但人嘛,主要还是要有一颗年轻的心,这样或许才能活得洒脱一些。三人各自拍了照片,便接着向前路走去。

清明踏青的散文(原创散文清明从此去)(5)

上了“健跑道”,双脚踩踏在用沥青铺就的道路上,软绵绵的,很是舒服。人,在感受到了外界的温柔时,都会停留,用心对待。脚接触了温柔的道路,当然也会用其该有的方式去体验。于是,我们更加放慢了速度,步行在小道上。虽说前面的路不知道能通往什么地方,但我们相信,向前肯定有路,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远,最终,我们都会回归原点,回到来时的地方。走着走着,看到路边路牌提示,名曰“从碧园”。这里有仿古建筑,但我们没进入一探究竟,而是被湖边的一块天生巨石上的三朵蒲光英吸引住了眼球。三人加快脚步,一分钟后,便站立在了巨石之上。我从巨石上放眼湖面,一潭碧绿,风轻轻的吹来,身体虽然冷得哆嗦,但看着眼前的湖水,不免又想起《道德经》里“居善地,心善渊…”的句子来。看着水面潋滟,如此温柔,心也跟着温柔了。

站在巨石上眺望湖面,右手边的方向又有一条小道直入湖心,这里也是一座湖心小岛。下了巨石,往小岛走去,岛上有一亭阁,犹如闺中女子,亭阁藏于柳丛中,微风袭来,柳枝摇曳,亭阁在其中忽隐忽现。三人来到亭阁前,见其悬挂牌匾之上有“沧浪亭”三个金色大字,又看其一旁简介上说:沧浪亭,位于金华湖之上,于上世纪50年代建成,为木制结构的六角攒尖重檐亭;公园修建初期,该亭只剩下残檐断壁,现已“修旧如旧”,完全恢复其本来面貌。

清明踏青的散文(原创散文清明从此去)(6)

进入亭中,停留了一会儿,由于天气冷的原因,亭内实在坐不住,三人走出沧浪亭,来到水上回廊,我道出了一句话,我说:“当初(清代)有位叫严羽的人写的《沧浪诗话》,他那里好像有个也叫沧浪亭的地方。”于是,小伙伴毫无征兆地、突然地问我一句“他(严羽)是贵州的吗?”她这一问题让我差点吐血。我回答了她,我说:“你才是真正的大佬”。

这个“清明节”,天气格外冷。走过水上回廊,考虑到小伙伴及其朋友的原因,我们三人就进入大路,朝着来时的方向(走的路不同)折道准备回家了,途中经过清风亭、荷叶田田等景点,但这些地方还没来得及驻足好好感受。在回家的路上,又留意了一下园内的景点布局图,才发现,还有很多地方没走,比如说,弱水亭、一觞亭、畅吟亭、凭水临风、蒹葭飞雪……不过,虽说这些地方没到达,但对我来说,未尝不是一种缺陷美。正所谓,知足者,常乐也。

虽为“清明节”,释家说因缘、因果,道家言道法、自然,儒家有仁义、念行,这其中可能有三有五、有无穷,但皆是从一而一或是从一而终的思想。如你念想所起,何不依道而行,缘起缘灭、缘灭缘起时,你邀请我去此处散步,我会说:我愿意!

清明踏青的散文(原创散文清明从此去)(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