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咸阳城西楼晚眺(一日一诗咸阳城西楼晚眺赏析)(1)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赏析咸阳城西楼晚眺(一日一诗咸阳城西楼晚眺赏析)(2)

【注释】

⑴咸阳:旧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里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蒹,荻;葭,芦。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⑶“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⑹“故国”句: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自东边而来。

赏析咸阳城西楼晚眺(一日一诗咸阳城西楼晚眺赏析)(3)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仿佛家乡沙洲。

溪云突起红日沉落在寺阁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过客莫问当年兴亡之事,只见渭水一如既往向东奔流。

赏析咸阳城西楼晚眺(一日一诗咸阳城西楼晚眺赏析)(4)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许浑任监察御史时。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咸阳城西楼晚眺(一日一诗咸阳城西楼晚眺赏析)(5)

【赏析】

诗人喜欢登临眺览,可以散心遣愁,比如李商隐“向晚意不适”后,就“驱车登古原”。可登临之后,有时反会招愁聚恨,比如许浑这首《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刚刚登上高高的城楼,极目远眺,便有愁绪弥漫开来。随着在城楼上的徘徊,眼中所见的一切都让这愁绪愈来愈浓重、复杂。

眼前看到的是“蒹葭杨柳”,许浑是润州丹阳人,在现在的江苏镇江,这景象让他联想到了江南水乡常见的汀洲。他的“万里愁”,是对万里之外的家乡的乡愁,同时也会让人感到他的愁绪似乎弥漫万里,无穷无尽。

向天空眺望,看到乌云开始聚合,夕阳西下,晚风飒飒,眼看就要下一场大雨的样子。“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写出了一种让人忧虑的动荡之势,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纵览整个荒原,还能从一些遗迹看出这里曾是秦汉帝国的都城。遥想当年的宫苑楼台,豪奢繁盛,如今只有荒草黄叶,飞鸟鸣蝉。王朝的兴亡,怎不让人感伤?

诗人的思乡之愁,时局动荡之愁,凭吊江山之愁,融汇于一体,茫无边际,以至于诗人不忍继续追思王朝兴废。无论多么强大的帝国,也已在历史的长河中雨打风吹去,唯有眼前的渭水,从古到今,不变地向东流去。

赏析咸阳城西楼晚眺(一日一诗咸阳城西楼晚眺赏析)(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