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成语恰当的解题方法(类比推理之成语考察套路)(1)

公务员考试当中,类比推理是每年国考省考必考的题型,题量稳定在10道。类比推理题目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实际做起来陷阱不少,而成语的考察更是让很多考生在考场上一筹莫展,因此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成语专项考察一般有成语的语义关系、成语的结构、成语与典故的对应、成语逻辑关系的对应等考点。接下来,我们来梳理下成语的考点。

考点一:成语的语义关系

涉及的考点有:成语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感情色彩、语义程度的考察。

1.近义词:

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例如:“博闻强识”和“见多识广”都形容阅历深,经验多,为近义词。绝无仅有和天下无双都形容非常稀有,为近义词。

2.反义词:

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例如:“大义凛然”和“卑躬屈膝”,前者形容有骨气,后者指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形容没有骨气,二者属于反义关系。穷奢极欲”与“节衣缩食”为反义词。

3.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是指词语的褒贬性。褒义词是指带有赞扬色彩的词语;贬义词是指带有讽刺、否定、憎恨、轻蔑、批评等感情的词语;不带感情色彩的是中性词。例如:“大义凛然”、“持之以恒”“如虎添翼”等是褒义词;“卑躬屈膝”、“穷奢极欲”、“虎头蛇尾”是贬义词;“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是中性词。

4.语义程度:

指词义程度的变化。例如:“天生丽质”与“倾国倾城”,前者指天然生成的美丽姿容,形容女子妩媚艳丽;后者形容妇女容貌极美,二者属于近义关系,且“倾国倾城”较“天生丽质”的程度更深。再比如:“标新立异”和“独树一帜”,前者指提出新的见解;后者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二者属于近义关系,且“独树一帜”较“标新立异”的程度更深。

以上就是语义关系的考点,当题干中出现成语时,优先考察成语的词义,有些题目需要进行二级辨析,结合感情色彩、语义程度等做进一步判断。

考点二:成语与典故对应

成语除了词义本身之外,往往还有一些典故蕴含其中,这些典故往往结合故事中的人物考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道试题了解下:

【试题实战】

吕布∶辕门射戟

A.诸葛亮∶三顾茅庐 B.刘备∶白帝托孤

C.曹操∶草船借箭 D.关羽∶刮骨疗伤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辕门射戟”是《三国演义》中“吕布”为了阻止袁术击灭刘备所使的计谋,二者属于历史典故与人物的对应关系,“吕布”为主动方。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刘备访聘“诸葛亮”的历史典故,二者属于历史典故与人物的对应关系,但“诸葛亮”为被动方,排除;

B 项:“白帝托孤”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在白帝城病危,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二者属于历史典故与人物的对应关系,且“刘备”为主动方,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的历史典故,二者属于历史典故与人物的对应关系,但“曹操”为被动方,排除;

D 项:“刮骨疗毒”是《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治疗的历史典故,二者属于历史典故与人物的对应关系,但“关羽”为被动方,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考点三:成语的结构

除了上述考点之外,近年来对于成语结构的考察也越来越灵活。常见的结构有:

①主谓宾式结构

就是主语 谓语 宾语的结构。例如:“愚公移山”和“郑人买履”,都属于主谓宾结构,且“愚公”和“郑人”为主语,“移”和“买”为谓语, “山”和“履”为宾语。

②联合式主谓式结构

是指两个主谓结构词组成的成语。例如:水落石出、天翻地覆。

③联合动宾式结构

是指两个动宾结构词组成的成语。例如:破釜沉舟、指桑骂槐、凿壁偷光。

④联合名词式结构

是指两个名词组成的成语。例如:南辕北辙和粗心大意。

⑤并列式成语结构

是指四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成语。例如:琴棋书画、经史子集、鸟兽虫鱼、江河湖海。

⑥偏正式结构

例如:“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都是偏正式结构,不尽的长江、无边的落木。

⑦成语中词与词之间的近反义词

例如:“南征北战”与“东讨西伐”均形容经历的战斗很多,二者属于近义关系,且“南”与“北”、“东”与“西”均属于反义关系,“征”与“战”、“讨”与“伐”均属于近义关系。

考点四:成语中常见的逻辑关系

1.顺承关系

例如:“作茧自缚”和“化蛹成蝶”,作茧自缚后化蛹成蝶;“凤凰浴火”后“涅槃重生”也是时间上的顺成关系。

2.因果关系

例如:“唇亡齿寒”指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关系十分密切,“唇亡”与“齿寒”属于因果对应关系。再比如:“和盘托出”和“真相大白”,前者比喻全部讲出来,毫不保留,后者形容事实情况完全弄清楚了,由于“和盘托出”导致“真相大白”,二者属于因果对应关系。

3.目的对应

例如:“杀鸡儆猴”指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杀鸡”的目的是“儆猴”,二者属于目的对应关系。再比如“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凿壁”与“偷光”属于目的对应关系。

4.条件关系

例如:实干兴邦,二者就是条件关系,只有实干才能兴邦。

以上就是成语专项知识点的总结,广大考生掌握成语的常见考法,并通过试题加以练习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