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1)

(一)没规律的皇太极

其实对于皇太极,大明从上到下一直没有放松警惕,虽说从宁锦大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辽东地区难有的出现了相对和平的现象,可是这两年里,皇太极却是一步也没有闲着。

在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二月,皇太极便是出兵察哈尔部,至九月方才收兵回沈阳,这一次对察哈尔部打击很重,前后俘获以万数计。

这对于当时拥兵仅仅四万的林丹汗来说,无疑是严重的削弱,被逼无奈的林丹汗只得再次率部逃窜。

这就使得,大明宣府、大同北部的广袤地区,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察哈尔部作为屏障,而是直接变成了在后金影响下的区域。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2)

虽说在这期间,八月份明军祖大寿在黄泥洼击败后金沈阳守军,可是就整体的战略态势而言,大明已然再次陷入被动。

两年前在右翼牵制后金的朝鲜被后金第一次军事打击,已经不能够有效的支持大明,到了现在,牵制后金左翼的察哈尔部又遭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努尔哈赤以及皇太极的砍伐大树的战略逐步取得了成功。

怎奈当时大明朝局动荡、权力交接,自顾不暇的崇祯哪里有精力去管蒙古草原的事情?

更何况,崇祯以及袁崇焕都是对察哈尔部很不感冒,因此,对与察哈尔部的遭遇,自然也就不是很上心。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3)

很显然,皇太极也正是选择这样的一个时机,准确出手,拓展了自己的战略空间,那么,就像当年解决朝鲜后,便是再度发兵宁远、锦州一样,这一次,在进一步削弱察哈尔部之后,皇太极终于决定,再次发兵大明!

恰巧此年六月,袁督师解决了皮岛也就是东江镇的毛总兵,东江镇虽然还有兵马存在,可是没有了毛文龙,皇太极自然也就对辽南地区更加的放心了,那么,是时候出去在抢一票了!

各位不要诧异,实际上,皇太极此时决定出兵,既是因为各方战略条件成熟,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后金又没有冬粮了,没办法,那就只有动手抢了。

就这样,在侦查出皇太极可能有所动作后,袁督师也不敢大意,立刻在关宁防线加紧布置,因为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皇太极就算来,也必然是铩羽而归,无功而返。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4)

果然,八九月之间,后金济尔哈朗率军来到了宁锦前线游荡,意图牵制关宁守军,袁督师似乎是连理都没理他。

所以,在袁督师看来,对于后金军的存在,重视归重视,但是根本不必紧张。可是,济尔哈朗在这晃荡都过了很久,皇太极也没有个动静,难道说他不来了?

就在袁崇焕诧异的时候,突然一个消息传来,当时把袁督师也是吓够呛,因为,皇太极这厮竟然突破了长城防线,接近了遵化了!

我去,皇太极你不按套路出牌啊!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5)

(二)第一次京畿之战 开始!

事实上,在吸取了十多年来刨城墙的教训后,皇太极明白,关宁锦防线,无论如何他是刨不动了,因为很有可能他的部下连城墙都摸不到就被大炮炸成了粉末,被弓箭射成了筛子,赔本儿的买卖咱不干。

那么,既然如此,我就要选择另外一条道路,来会会你大明,大明不是地盘广袤吗?

所以说,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我的突破口,故而,皇太极驱赶察哈尔部不单纯的是要削弱察哈尔部,控制其他蒙古诸部,更主要的是为自己入侵大明再次打开一条通道,那就是长城防线。

当是时,大明的边防重心在辽东,宣府、大同虽然同为九边重镇,并且宣大骑兵也号称天下精锐,但是他们的对手,长期以来都是散漫的蒙古诸部。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6)

而公认的是,当时的蒙古诸部虽然凶悍,可是却打不过后金骑兵,所以,天天与蒙古人对砍的宣大驻军,实际上,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远不如后金军的。

更何况,世人都知道,后金的主攻方向是辽东,换句话说,在当时,世人都以为,后金想要进攻大明,只能从辽东,强攻关宁锦防线,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宣大以及长城沿线的军政主官自然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皇太极一旦选择从这里进发,那么势必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另外,关宁锦防线坚固无比,有充足的火器大炮,还有精锐的十数万驻军,可是长城沿线的各个关口,却是没有了这样的配备。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7)

并且由于关隘过多,分兵驻守导致兵力分散,一旦皇太极从这里进行突破,势必是优势兵力应对各个战局。

因此,基于这样的考量,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皇太极会和蒙古部分部落,率军十万,正式绕过了关宁锦防线,取道长城,进攻大明!

这一次的进攻方向与作战安排,也的确突显出了皇太极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与过人的胆识,因为他的目标,是大明的帝都,北京。

此次,他几乎带领着自己百分之八十的家底,突入大明腹地或者说京畿重地,先不说能否打下北京,就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旦后金军战败,在京畿重地,出都出不来!

很显然,这一次的军事部署,皇太极胆大到了极点,也嚣张到了极点,因为他想效法嘉靖年间俺答部落在北京城下的做法,再一次重现大明的京畿之祸。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8)

(三)首下大安口 再失马兰峪

十月,后金十万大军经过长途跋涉,越过了关宁防线,来到了长城外,而后兵分三路,直接南下攻打各个关口。

此时后金三路大军分别向大安口、龙井关、马兰峪进发,大安口是当时蓟州下辖的遵化县西北部的长城隘口,马兰峪同样在遵化西北部,与大安口只隔一个鲶鱼关,其位置比大安口还要靠西,西南地区就是重镇蓟镇。

而龙井关则在遵化县的东北角与永平府三屯营下辖的汉儿庄相邻近。

当时,驻守大安口的是大明参将周镇,驻守龙井口的是参将张万春,驻守马兰峪的是参将张安德与游击将军王纯臣。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9)

当时的明军,对于后金军的到来,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防备,因此当后金军数万铁骑出现的时候,三地的明军,傻眼了,这些女真人不应该在辽东吗?怎么绕到这里来了?

可是,后金军却并不会跟大明守军客气,在草原上奔袭了这么久,他们看来,此刻最好的补偿,便是进入大明的城池,烧杀抢掠一番,因此交战随即展开!

这时候,三处大明守军,除了大安口守将参将周镇以外,其他两处的表现,窝囊到了极致。

因为龙井口、马兰峪后金军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样的抵抗,便是成功拿下,守将张万春被逼投降,另外的张安德与王纯臣败逃,这样一来,镇守大安口的遵化参将周镇的结局也就不难知道了。

就这样,经过一番激烈的交战,周镇率所部力战不退,最终全部战死殉国,大安口失陷。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10)

而此时,随军也在大安口的周镇妻子汪氏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也表现出了自己作为大明军属的担当。

因为汪氏自幼熟读经史,且能够吟诗作对,所以汪氏写下了血书《雉经歌八章》来祭祀自己的亡夫周镇,而后便是毅然决然的带领满门自尽,烧毁了自家的房屋,以最后的忠烈来告诉侵略者,大明,血气仍在!

在这之后,后金军焚烧抢掠了三处关口,而后再次挥兵疾速南下,目标直指重镇遵化!

此时,得知消息的袁崇焕大吃一惊,因为遵化距离帝都北京仅仅四百里,一旦遵化失守,那么北京势必无险可守,陷入危局!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11)

这一刻,袁督师害怕了,一年半之前,他刚刚许下海口,五年平复全辽,现在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恢复全辽不见踪影,反倒被皇太极打到北京城下了,崇祯不治他的罪才怪!

可是此时也不是考虑被治罪的时候了,因为在耽搁下去,很有可能北京不保。

因此,既着急又害怕的袁督师立刻调派关宁援军,入卫京师,袁督师的调派,分为两路,一路是由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疾驰入关,入援遵化。

而后在自己安排好辽东防务以后,亲自率军入关,拦截皇太极!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12)

(四)一军尽殁 遵化失陷

按理说,赵率教是山海关总兵,距离遵化很近,担任第一批次的救援很合理,可是不合理的地方在于,赵率教所率领的援军人数。

当时的后金军有十万人,而赵率教的援军,却仅仅只有四千人!别说四千人,就算是四万明军,在没有坚城作为依托的情况下,想要拦截十万后金军,那也是天方夜谭,可是赵率教在接到命令后,也没有犹豫,立刻率领四千将士,疾驰入援!

这一次,锦州城里的运气,没有一直伴随着赵率教,很显然,四千拦截十万,这样的结局已经可以预见了。

但是此次的赵率教毅然决然率军前往,他的计划是,先入据永平府西北部的三屯营,此地在遵化的东北部,距离相当的近。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13)

只要赵率教先在这里立住脚,然后才能与遵化守军遥相呼应,给后金军形成压力,之后再等待当时的顺天巡抚、右佥都御史王元稚的援军,那样一来,自己拦截或者说牵制后金军成功的把握,也就更大一些。

就这样,十一月三日,后金军来到了遵化城下,据城五里安营扎寨,摆出了攻击态势,而与此同时,从山海关狂奔三昼夜的赵率教也几乎与后金军同一时间来到了三屯营。

毫无疑问,疾驰三昼夜的赵率教与四千将士们也是相当的疲惫,此刻的他们迫切的需要入城休整。

这很正常,就算是铁打的,在狂奔三天三夜之后,也必须要适当的休息,而入据三屯营,也是赵率教的战前打算,可是就在此时,变故发生了,因为据守三屯营的蓟镇中协总兵朱国彦拒绝打开城门,放赵率教所部入城!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14)

这一点历来被所有人所疑惑,那就是朱国彦为什么不打开城门,放赵率教入城,而在众多的史料描写中,也没有解释原因,就难免让人猜测,莫非是朱国彦与赵率教之间有什么过节?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

朱国彦,是本年四月刚刚提升为蓟镇中协总兵官的,此时到任刚满半年,前人根据史料推测,得出了朱国彦不开门放赵率教入城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赵率教此来入援遵化,虽然有袁崇焕的命令,可是实际上,却是兵部调令在先,其入援目的地,是遵化。

所以,三屯营守将无兵部文书命令,不肯放赵率教入城,也是公事公办,但不管怎么说,大战在即,迂腐也好,阴谋也罢,赵率教无法入城,那么据守待援、牵制后金军的作战计划自然就无法实施。

无奈的赵率教只得向西继续前进,此刻的四千山海关精锐已然人困马乏,赵率教可能也明白了,自己在向前进发,等待自己和这四千兄弟们的将是什么,但是身为大明的军人,他没有办法,他接到的命令是驰援遵化,那么就是死,他也要死在遵化城下!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15)

这一去,赵率教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而此时,皇太极驻军遵化城外五里,却并没有着急进攻,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想就此来一个围点打援,皇太极算准了大明一定会派军驰援遵化,那么,不管是谁来,以逸待劳的后金军都足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甚至是全部歼灭。

并且皇太极清楚,自己的老对头袁崇焕一定会领军入卫京师,那么,要是自己埋伏到袁崇焕,一举荡平关宁军精锐,岂不是更好?

只是,他没有等来袁崇焕,看到了赵率教。十一月四日,赵率教率军,进入了后金军的伏击圈。

对于赵率教在关宁军中的地位以及能力,皇太极从来不怀疑,并且两年前这个坏小子躲在锦州城里时不时的给自己来两炮,还通过谈判的方式忽悠自己这一幕幕皇太极记忆犹新。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16)

虽然说没有等待袁崇焕,但是干掉赵率教,也是大明的一大损失,更何况,赵率教仅仅只有四千人!

因此,看到山海关所来明军进入伏击圈之后,后金军立刻发动猛烈的进攻,这一刻,赵率教并所部四千将士明白,至此,唯有血战到底,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弟兄们,黄泉路上有个伴儿,杀!

因此,面对后金军的凶猛进攻,赵率教身先士卒,率领将士们全力奋战,丝毫不肯退缩,明军虽然仅仅只有四千人,且已经相当疲敝,可是仍旧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因为他们的主将赵率教一直战斗在那里!

就在此时,一支冷箭直接冲向了血战的赵率教,赵率教没有防备,直接被射中要害,而后坠马而亡!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17)

堂堂大明辽东一代名将,最后竟然落得这样的一个下场,虽然马革裹尸,可毕竟令人唏嘘不已!

八年前,辽阳城破时、那个忘却尊严的逃兵。

七年前,广宁城破时,那个仅仅带领三十八个家丁就敢收复前屯找回尊严的疯子。

六年前,那个驻守前屯、廉洁奉公威慑诸部的守将。

三年前宁远大捷中的勇将、两年前宁锦大捷中的智将,一个月前,刚刚挂平辽大将军印的他,最终以自己的性命,报答了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大明!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18)

赵率教的战死,是大明的一大损失,而在不久后的北京城下,另一个与赵率教一起被称为当时良将的猛人,也战死殉国,不可不谓之大明之痛,所以,《明史》中称赞他们说道:

“古人有言,彼且为我死,故我得与之俱生。故死封疆之臣,君子重之。观辽左诸帅,委身许国,见危不避,可谓得死所者与!”

这是一个很高,且很中肯的评价,赵率教战死后,麾下的山海关四千精锐将士,也悉数战死,无一败逃,再一次彰显了大明军人的血气与勇气!

可是,遵化城,这一次,真的危险了。在伏杀了赵率教全军之后,后金军开始猛攻遵化城,此时的守军势单力孤,纵然奋勇作战,可最终还是难免城破的结局。

但是,这一次后金军却是再次遭遇了相当强悍的抵抗,当时城墙失守,城门被攻破,参将李槚、游击彭文炳先后战死!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19)

后金军以为大局已定,可是就在此时,突然受到了城中的部分剩余明军与百姓的拼死反扑,原来,此时,城中的官员纷纷散尽家财,招募勇士,斩杀后金军!

其中一人,乃是天启年间进士,党还醇,他招募勇士,拼死冲杀后金军,但最终寡不敌众,党还醇战死于城外,后来,后金军发现了党还醇的尸体,竟然还是怒目圆睁,怒发冲冠,受人尊敬!

除了党还醇之外,此次遵化之战,大明死节官员相当多,有的官员其实只是路过遵化,但得知遵化危急,誓死不肯离开!

例如保定推官李献明,他的任务本来是到蓟镇去核实粮饷,此刻也是留在城内,与后金军血战,最终战死殉国!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20)

与此同时,保定饷司何天球、遵化知县徐泽、良乡典史史之谏、教谕安上逵、训导李廷表、驿丞杨其礼等人都是战死在巷战中!

此时,顺天巡抚王元稚眼见无力回天,也在官府自缢身亡,以死明志!

因此,遵化虽然陷落,可是这一次大明军民百官的殊死抵抗,却着实震撼了皇太极,区区一个遵化,便是有这么多的人前赴后继的为大明而死,那么,全天下又该如何?

在这之后,后金军趁势挥军三屯营与马兰镇,彻底的要拔除遵化周围明军的一切据点,十一月六日,后金军来到了三屯营城下。

当时,赵率教战死,所部全军覆没,加之遵化失守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三屯营,所以城内人心惶惶,副将朱来同竟然带着自己的家属偷偷逃跑。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21)

蓟镇中协总兵官朱国彦虽然愤怒,可是也是无法制止,他将那些厚颜无耻临阵脱逃着的名单张挂出去,而后散尽自己的家财,这么多年积攒的俸禄五百余两银子,以及衣服器具等,全部赏赐给了将士们,鼓励他们积极杀敌,浴血奋战,可是三屯营的守军实在是寡不敌众,最终城破,守军几乎全军覆没。

此时的朱国彦虽然无力击退后金军,但是却还有着对大明的一腔碧血,因此他整理衣冠,朝着天子所在的方向惨败之后,与自己的妻子张氏双双自尽,尽忠殉国,就像当年西平堡的罗一贯、辽阳城的袁应泰那样。

而与此同时,明军副总兵张拱微也在马兰镇败殁,所部或战死或溃败,至此,包括顺天巡抚王元稚、山海关总兵赵率教、蓟镇中协总兵官朱国彦在内,大明数十位官员并万余将士全部罹难,百姓惨遭掳掠杀害,明军遵化外围被后金军扫荡一空!

而这一切,才仅仅三天。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22)

(五)孙阁老出山 袁督师来了

遵化的失陷,赵率教等人的战死,极大地震动了大明,当时袁崇焕还没有到来,各地的勤王军也正在路上,一时之间对于后金军占领遵化,大明上下似乎是一筹莫展。

可就在此时,崇祯帝启用一人,使得大明上下的人心,顿时安定了下来,此人,便是孙承宗。

十一月十日,针对这样的局势,孙承宗再次出马,以内阁大学士领兵部尚书,全权应对这次危局。

对于孙承宗的出山,崇祯帝相当的看重,他亲自在平台召见孙承宗询问破敌之策,孙承宗分析当前形势,回答说道:

“陛下,截止目前,老臣听说袁崇焕所率关宁军已经接近蓟镇,满桂的大同兵在顺义,侯世禄的宣府兵驻守三河,这是防守的好策略。但老臣又听说尤世威回防昌平,侯世禄驻守通州,这似乎看来,有些不合时宜啊。”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23)

对此,崇祯也是听明白了,孙承宗还是想让侯世禄守住三河,因此他开口问道:

“您为什么主张驻守三河呢?”

“陛下,守住三河要冲,便可以组织后金西奔,遏制他们南下,所以此地,很是重要。”

“那么,在此之后,我们应该怎么保卫京城呢?”

“陛下,值此危急之秋,我们决不能让守城将士们忍饥挨饿,要整顿军备,犒劳将士,振奋士气,巩固人心啊。”

闻言,崇祯对孙承宗的话很是认可,因此,原本打算令孙承宗前往通州的计划也是暂时打消,直接对孙承宗说道:

“你可以不去通州,就在京城总督内外军务,处理一切,料敌制胜。”

在这之后,孙承宗便是让内阁配合,重新检查各处关防,而后又亲自到京城各地区检查防御情况,可是就在第二天半夜,崇祯突然临时改变主意,让孙承宗再次前往通州,在那里去指挥一切。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24)

崇祯是个多变的人,他再度让孙承宗前往通州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把通州当做大本营,就在那里拦截住后金军,别让皇太极接近老子的北京城。

而此时,接到了命令的孙承宗二话不说,直接带人赶往通州,带了多少人呢?

二十七个,此时北京城外都不太平,六十六岁的老孙头儿要是遇上个后金军,那壮烈是迟早的事儿。

可是没办法,皇帝的命令必须执行,而且孙承宗也不是一般人,当年辽东那样危险,老夫都丝毫不惧,更何况此刻是在天子脚下了?

因此孙承宗率领着二十七个骑兵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通州,到了以后才发现,有三个人半路上不见了!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25)

事到如今,也来不及管这些了,孙承宗于是领二十七名骑兵出东便门,直奔通州,到了通州之后,孙承宗立刻接管一切防务,首要的便是安抚人心。

他明白,这地方的官员要跑,于是一番苦口婆心加上以身作则,最终通州城内,人心稳定了下来。

而后孙承宗便是与保定巡抚解经传、御史方大任、总兵杨国栋定下了固守通州的策略,而后协调各军,统一拦截后金军。

可是这一次,老人家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各地的驻军,在这些年来的军将带领下,翅膀硬了,换句话说,有些不把老头儿的话放在耳里了。

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孙阁老当年相当赏识的袁督师。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26)

十一月五日,在得知赵率教战死的消息后,袁崇焕立刻率领关宁军疾驰入卫,打算与皇太极死磕。

与此同时,大同总兵官满桂接到朝廷勤王诏令之后,也是率领精锐五千人前来入卫,驻扎于通州正北面的顺义县,除了满桂之外,宣府总兵官侯世禄也是率领宣府精锐,直接到达了通州东北、蓟镇西南的三河县。

侯世禄,上部便曾出现过,那时候是在辽东,此人是陕西榆林人,与贺世贤等人都来自于同一个地方,侯世禄由世职逐渐的升迁到凉州副总兵。

当年辽事危急,被擢拔为总兵官,前往辽东作战,此人勇敢,为人精明强干,而且不屈有志气,先后受到了熊廷弼与袁应泰的赏识。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27)

辽阳城破之时,侯世禄与姜弼、梁仲善殊死搏战,最终梁仲善战死,侯世禄姜弼重伤杀出重围,而后辽阳失陷,袁应泰自杀身亡!

对于这样的情况,朝廷本打算处理侯世禄,但是也明白,侯世禄的确是血战无果,所以令侯世禄待命军前,以观后效,不久之后,便是被重新擢拔为固原总兵官。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皇太极再次入侵,侯世禄奉命率领家丁前往山海关听候调遣,而后便镇守前屯,算是间接参与了宁锦大战。

崇祯元年的时候,侯世禄被调任为宣府总兵官,可以说,从侯世禄的履历就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大明军界,这也算是一位猛人,可是,不管是满桂,还是侯世禄,在蓟镇以西却都没有拦截住后金军,被一一击败,侯世禄更是再度负伤,甚至说宣府的入卫军卒,有的在经历败仗之后,竟然抢掠老百姓后私自跑回宣府了!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28)

其实,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宣府援兵的身上,与此同时,山西巡抚耿如杞组织的勤王军哗变,延绥总兵官吴自勉组织的勤王军哗变,时任甘肃巡抚的梅之涣所组织的勤王军也发生了哗变!

乖乖,京师危殆,入卫的援军竟然纷纷哗变,当时大明对军队的掌控力的削弱程度,由此就可见一斑。

但总之,拖拖拉拉,各地的勤王军总算是来了,因此,在蓟镇打了败仗的满桂与侯世禄也是判断出了皇太极的进攻目标,那就是北京。

因此,二人率领所部直奔北京而去,也算是回到他们最初接到的命令目的地,京城。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29)

来到北京以后,崇祯不但没有怪罪满桂侯世禄,反而派人赏了一万两银子,命令他们驻扎在德胜门,对于崇祯此举,身为职业军人且对大明忠心的满桂侯世禄更加的振奋,誓死要效忠天子,保卫大明。

而相比于满桂与侯世禄的做法以及受到的待遇,这一次的袁督师,却是没有那样的好运了。

(六)诡异的袁督师

当满桂与侯世禄在蓟镇拦截后金军失败以后,十一月十日,袁督师也是到达了蓟镇,可是,很不凑巧,后金军走了!

没办法,袁督师只得率领关宁军的将士们继续追击,那么,追击的目的地是哪里呢?袁督师也判断出来了,是北京。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30)

而此时,孙承宗自然也是明白,因此,他紧急调遣尤岱率领三千骑兵前往支援,派并且遣刘国柱率领二千士卒赶往与尤岱会和,此后又从密云调派三千兵马增援京城东直门,从保定调派五千人马北上增援广宁门。

除却这一万三千人的调动之外,孙承宗又制定了一个更加宏大的计划,那就是皇太极既然敢率军全部赶往北京城下,那我就截断你的后路,到时候就算不能来一个瓮中捉鳖,也势必让后金军疲于应对。

因此,孙承宗立刻抓住机会,派人收复了马兰镇与三屯营,而后派兵驻守,等待后金军。

那么,到此时,唯一的一个安排,就是袁督师所率领的关宁铁骑的精锐了。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31)

此次袁崇焕入关所带兵力,具体数目存在争议,据《中国古代战争辞典》所录,此次袁崇焕率领辽军来到北京城下的共计一万五千人,除了入关以来,沿途驻守兵力,保守估计,此次袁崇焕所部入关兵力,当接近两万人。

至于其他一些资料,则简言之“数万人”,所以本文取《中国古代战争辞典》中所录数字,此次袁崇焕入关,来到北京城下的关宁铁骑人数,为一万五千人。

由于袁崇焕心急,担心北京安危,一路狂奔,追击后金军,虽然在蓟州一带与后金的一些部队三次交手,并且三次取胜,但是始终无法完全阻挡住后金军向北京前进的脚步。

此时,要想阻止后金军进一步接近北京,就必须在北京至通州一线布置防御,三河、昌平等地,有着满桂部将尤世禄等人驻守。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32)

按理说,辽军也应该前往,就地阻击后金军,可也正是与此同时,袁崇焕的做法,使得几乎所有人,都是不得其解。

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一月十六日,连续五天的时间,皇太极并没有直奔北京而去,反而是在京郊一带,来回窜动,所过之处是能抢就抢,一般的驻军面对着这十万人的观光团,自然不敢加以阻止,因此,五天的时间,北京附近被破坏的不成样子。

而此时的袁崇焕,不但没有合理的阻击方案,反而是率领着一万五千的关宁铁骑,一路尾随后金军,没有打闷棍的现象,也没有超越后金军进行阻击的想法,就是这样一直跟着后金军!

而且跟进路线,还相当的诡异,皇太极的行军路线,是从遵化出发,折向东部拿下三屯营之后,一路向西进发,过蓟镇后,兵分两路直插通州与顺义,在顺义从北向南,在通州由东向西,来到了北京城北部的德胜门。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33)

袁督师自从山海关入关以后,途径永平府、治下迁安、途径顺天府的丰润、玉田等地,想要在蓟镇首先拦截皇太极,可是拦截失败之后,皇太极直奔通州、顺义而去。

按理说,袁督师也应该继续追击,可是此时,他却率领辽军从蓟镇南下顺天府的香河县、继续向南走河西务巡检司,而后从河西务绕到了北京的南城广渠门一带。

打开地图,就可以发现,皇太极的行军路线,是从蓟镇出发,从北面画了一个半圆包围了北京,而袁督师是从蓟镇出发,从南面画了一个半圆,包围了北京。

的确,不管怎么说,这样的军事行进路线,的确有些诡异。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34)

而这样的做法,不久后,便成为了政敌构陷袁崇焕私通皇太极的一个证据,理解为两个人约定好了,这样一幕的出现,实际上是袁崇焕故意不进行攻击的。

可是,这种说法,实在是脱离军事常识,那就是后金军有十万人,辽军只有一万五千人,追上了又能如何?大家即时互砍,然后坐地牺牲,一起归天吗?

很显然,这是个不现实的想法,更何况,当时各地的勤王军已经陆续到达,为何也只是眼睁睁的看着皇太极带着十万人的观光团一路免费自抢游呢?

所以,袁崇焕只是尾随,而没有发动攻击,甚至说绕路南部而不是紧随至北部区拦截皇太极军,是有着现实因素制约的。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35)

另外,袁崇焕明白,虽然现在各地的勤王军陆续到达,已经接近了二十万人,可是要真的面对面的与后金十万人野战,恐怕也无法占据上风,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一方的优势呢?

大明军队野战战力既然跟不上,可是大明的火炮威力射程、城防的坚固程度,却是足以弥补这种优势,为什么呢?

因为皇太极多方“闲逛”无果的情况下,他的目的一定是北京城,这样一来,袁崇焕在宁远锦州的作战经验,便是能够派上用场了。

而且,这一次袁崇焕的信心也会更大,那就是此前,在宁远锦州,只有他一支孤军,面对皇太极大军的攻打,凭借宁远城的城防与关宁军的血战,取得了相当的大捷。

那么,此次,北京的城防要远远超过宁远,火器的威力与数量,也不是宁远可比拟的。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36)

更何况,此次皇太极率军深入大明腹地,已经逐渐的陷入了大明各路勤王军的合围,所面临的处境,绝不是像当初他的背后就是辽东那样,这一次,一旦困住皇太极,他想走,都是个问题!

所以,孙承宗此刻想下一盘大的棋,袁崇焕的野心,比他只大不小!

可以说,这样的安排,从军事角度来说,的确没有什么问题,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大明的优势,提升获胜的把握。

可是,这世间的事,从来没有单一角度就能够具有万能效应这一说,因为此时的大明,政治层面更恐怖于军事角度。

首先,袁崇焕此刻已经被崇祯任命全权指挥城外明军部队,可是,他却任由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在京郊“闲逛”不加制止。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37)

而且是五天之久,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军事安排,这样的做法,都是不被任何帝王所能容忍的。

其次,虽然说锅有些大,但是此次皇太极率军十万,取道长城入关,也的确是袁崇焕的失职,身为辽东战区军政主官,面对后金的第一道屏障,所能探听到军事情报,也应该是第一手的。

可是这一次袁崇焕并辽军各部的反应,除了赵率教之外,几乎都是集体慢半拍儿,甚至说在赵率教阵亡之后,他才急忙率军入援关内,这样的反射弧,这样的做法,领导怎么能开心?

而且,当初袁督师信誓旦旦的让崇祯督促各部,保证人事任命的得体、粮饷补给的优先,还要朝廷大臣没啥事儿都闭嘴,别瞎说,然后自己五年平复全辽,这话他虽然是在忽悠崇祯,可是崇祯却是当真了,而且也真的是全力支持。

宁远兵变,要银子就给银子,统一关外指挥权,登莱天津也都划归你管,毛文龙不听话,杀了就杀了,这样的宠信程度换来了什么?一年多的时间,全辽寸土未复,反倒被皇太极打到了北京城下,怎能叫人不气?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38)

第三,除了以上的可能被人当做把柄的问题外,还有相当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袁崇焕虽然知道,皇太极的目的地是北京,他追过去利用坚城大炮一顿狂轰滥炸可以得胜,可是,他能去北京吗?

可能有的人会认为,皇太极都到了北京,袁崇焕身为勤王军,自然也可以到北京,否则,谁去抵挡后金军呢?

更何况,大同总兵满桂与宣府总兵侯世禄,不也是率军前往了北京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在明朝来说,这是一个性质根本不同的严峻问题,因为满桂的入卫第一站,是顺义,而且满桂还命令部将尤世禄驻守三河,侯世禄的入卫第一站是与满桂等部会和。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39)

而袁崇焕最开始入关以后,也是在永平、迁安、玉田、抚宁等地先后驻军,赵率教入关的目标是三屯营和遵化,说了这么多,目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这些勤王军接到入卫的命令后,都有自己指定的目的地,是根据兵部调令文书的移屯驻扎,不是说你自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

这与现如今的军事作战部署是同一个道理,大战在即,各部都有自己的指定位置,如果你不去,或者说闲逛,那么很有可能就打乱所有的部属。

更何况,这是兵部的调令,你若不遵行,就是抗命,事态就是这么严重。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40)

而在这之后,满桂、侯世禄相继被后金军击败,然后孙承宗为了稳住溃兵,拦截后金军,便是调令大同兵与宣府兵、保定兵等入卫京师。

也就是说,满桂、侯世禄到京城,是有正式的调令的,是符合法定程序的军事部署,而且两人还受到了皇帝的褒奖与赏赐,自然是没什么事儿。

可是,袁督师与所部辽军却并非如此,他接到了前往北京的命令了吗?

并没有,而实际上,孙承宗也曾告诫袁崇焕应该在三河顺义一带,拦截后金军。

但是自负的袁督师,并没有听,所以,哪怕他是明军总指挥,可是也必须接受孙承宗的节制,否则,这样的行为,就是抗命。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41)

抗命后,只要你好好打,拦截后金军,也许还能像李云龙团长一样,最后将功补过,不予追究,不予表彰。

可是袁督师并没有,而是率军与后金的皇太极十万大军兜圈子,这在政敌的眼里,就是纵敌,兜着兜着,十一月十七日,双方兜到了北京城下。

皇太极来到了北京北城,袁崇焕来到了南城广渠门。

这一次,算是兜出事儿了,因为在明朝,边军没有明确命令,擅自来到京城,其危险程度等同于叛变。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42)

更何况,本来袁督师在与皇太极兜风自驾游的时候,朝中就已经出现了袁崇焕通敌的说法,此时,双方还是脚前脚后到的北京,怎么能令人不怀疑呢?

因此,袁崇焕这么做,哪怕是出于军事实际的需要,可是这种种漏洞,处处把柄,就算最后万事皆休,诸事大吉,袁崇焕也未必能够得到赏赐。

更何况,当时的大明,哪来的凡事顺遂?党争的环境下,别说处处把柄,一个罪名,都可以要了他的命。

所以,到了这一刻,哪怕他不该死,可是他却不得不死,这个政治朝局的牺牲品,后金入侵京畿的大锅,总归是要有人背的,那个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袁崇焕,当时大明朝局整人的威力,就是这么强大。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43)

但此时,袁督师虽然心有忐忑,可是更多的,还是思考着,如何击败后金军!

紧接着,袁督师率所部关宁铁骑在左安门一带多次与后金军交战,后金军失利,没办法,这支关宁军的确战力强悍,而且后金军对于关宁军这么多年来,也是存在着一些畏战情绪,所以,短暂的,袁崇焕稳定了局面,可是还远远达不到击退后金军的地步。

而就在此时,崇祯也是召见袁崇焕觐见,袁崇焕此次朝见很是低调,都没有穿着官服。

很显然,他也明白,自己这一次,是有着责任的,两人见面的地点,还是平台,本以为崇祯会责备自己,可是袁崇焕错了,因为他迎来的不是责备,而是赏赐。

崇祯将御用的就猜佳肴赏赐给袁崇焕,并且,把自己的貂裘赏赐给了袁崇焕!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44)

这一刻,袁崇焕懵了,他的政治嗅觉再次出现了问题,因为在他看来,皇帝陛下还是信任自己的,因此,他开口说道:

“陛下,辽军长途奔波,疲惫不堪,希望能够允许他们进城暂时休整一番。”

“不行。”

这一刻,对于袁崇焕的这个想法,崇祯毫不客气地拒绝了,袁督师,哪有千里送人头的操作?

京城内部本来就有小道消息,说你与皇太极打算里应外合,你固然光明磊落,可是架不住人心难测,加之关宁军与后金军先后抵达城外,你部又没有奉明确的诏命,此刻又想要部队进城,这种种“证据”,难道还不够明显吗?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45)

另外,袁崇焕其实,也没有察觉出来崇祯此刻态度的变化,各地勤王军,虽然不久前满桂所部曾经短暂进入瓮城休息,可是其他各部不也是老老实实的待在城外吗?

另外,袁崇焕与满桂的矛盾,人尽皆知,此刻,这样的特殊待遇也要争吗?

当年崇祯对袁崇焕言听计从,并且下诏骂了满桂,此次却是“偏袒”了满桂所部,不也正好说明了问题吗?可是袁崇焕似乎,真的没有反应过来这个中滋味。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时年35岁的他得中进士,任职邵武知县,三年后,38岁的他受到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赏识,入兵部任职。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46)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39岁的袁崇焕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都督关外军,而后便是与经略王在晋开撕,甚至越级上报首辅叶向高!

其擅自做主,胆大敢为的行事风格一度令孙承宗比较恼火,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42岁的袁崇焕在宁远一战成名,努尔哈赤因此战丧命,天启七年,43岁的袁崇焕于宁锦再次大败皇太极,稳固了帝国的北部边疆,功不可没。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45岁的袁崇焕在步入仕途十年后,再受当朝统治者的赏识,意识隆宠恩信,独尊关外,五年平辽,威风凛凛。

此时,46岁的袁崇焕没有预料到,自己已然,步入了万丈深渊,且再也无法回头。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47)

之所以罗列出袁崇焕的履历,其实,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造成袁崇焕最终悲剧的原因,不是所谓的通敌,更不是那肤浅的、所谓的反间计,也不是军事部署的失败,而是基于袁崇焕的性格因素加之晚明腐败朝局的一次突显。

袁崇焕步入黑暗的朝局,仅仅十年,工作经验,只有三年地方知县,而后七年之内,声名大噪,权柄无二,地位尊崇,可是对于为官之道,晚明黑暗,他却并不太懂,没有看清,甚至说,都不如满桂。

其实,没有人愿意改变自己的本意,只是这红尘纷扰,世俗多艰,有多少人经年回首,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忘却了最初的模样,而后淡然一笑,又有谁知道,当初与现在,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呢?官场如此,战场如此,人生的名利场,更是如此。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48)

晚明危局,并非不可破解,可最终无解,进入了历史的尘埃,不是因为没有能够力挽狂澜的能人,而是能人有而不能用,用而不能信,信而不能终,终而不得善。

这就导致有志于国事的人,想要做实事,就必须要小心翼翼,要学会怎么去做官,要报国的同时,保护好自己,否则,皇帝保护不了你,朝臣只会见风使舵的陷害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难了。

孙承宗比较会做官,所以走的远一些,熊廷弼也还可以,所以可以两度为国效力,袁崇焕,于险恶官场来说,如稚嫩的处子一般,白沙在涅,他无法做到与之俱黑,那就唯有死路一条。

实际上,大明走到这一步,也的确没有延续下去的必要了,所以,袁崇焕的悲剧命运,已然注定,但哪怕是死,他也要完成最后的使命,那就是赶跑城外这群强盗,还大明的一个郎朗太平!

崇祯说袁崇焕之死冤不冤(涅槃大明之乙巳之变)(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