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石狮子摆放有什么讲究(国宝系列故事门口石狮子)(1)

狮子是很晚才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一种动物,所以十二生肖中没有它,“四灵”中也没有它,早期汉字中也没有“狮”这个字。明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考证说:“狮子出西域诸国,为百兽长。”史书记载中国有狮子是在东汉时期,《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87年这一年,月氏国“遣使献扶拔狮子”,轰动京城,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向中国进奉狮子,直到元代还有记载狮子被当作贡品而进入中国。在狮子进入中国之后,它逐渐融入到了中国的神话传说中,而成为了神灵之物。

在古代,人们认为,石狮子有着未卜先知的功能,传说如果遇到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石狮子的眼睛就会变成红色或者流血,人们可以据此提前避难。而在石狮子出现之前,有这样功能的象征物是中国本土的石龟,古人用龟甲进行占卜,以测吉凶,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中说:“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笠,断以蓍笠龟,不易之道也。”因而在人们心目中,龟有着预知吉凶的功能。


古代石狮子摆放有什么讲究(国宝系列故事门口石狮子)(2)


在《搜神记》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巢那地方,有一天江水暴涨,不久又回落到河道中。有一条巨大的鱼搁浅在港湾里,重达万斤,苟延残喘,三天后才死掉。满郡的百姓都来割鱼吃肉,只有一位老妇不肯吃。这日忽然来了个老汉,对老妇说:“这条大鱼是我的儿子,不幸遭受此祸,你单单不肯吃,我将重重答谢你。你记住,假如城东门的石龟眼睛发红,这座城池就要陷没了。”老妇每天都去东门看石龟,有个小孩子感到奇怪,问她缘由,老妇如实相告。小孩子欺骗她,偷偷拿朱砂涂在龟眼上。老妇见了,急忙出城逃难。路上遇到一青衣童子,说:“我是龙的儿子。”引导老妇登上高山。待回头看时,整座城已沦陷为湖。到了辽宋金元以后,龟作为神授权力的象征,依然随处可以见到它驮着沉重的石碑,但它在世俗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了,甚至成了市井中人们讥讽嘲笑的卑物。而石狮子逐渐代替了它的这一功能,成为了自然灾害预警员。

古代石狮子摆放有什么讲究(国宝系列故事门口石狮子)(3)


随着佛教的传播,狮子又被视为避邪驱恶,镇宅保院的吉祥物。在《西游记》中,狮子一般都是佛家的坐骑,如九头元圣,金毛狮吼,还有在狮驼岭出现的文殊菩萨的坐骑青狮子等等。在佛教中,坐骑一般也是护法,因而狮子有着庇护的象征意义。文献记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狮子就有了避邪驱恶的功能,旧题汉代东方朔撰《十洲记》(一说六朝人伪托之作):“西海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民方之地,地方三千里,。北接昆仑,二十六万里……,有狮子、,辟邪、凿巨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明代的陈耀文撰《天中记》卷六十引《益州名画录》记载说梁武帝朝著名画家张僧繇画过狮子,而且传说他画的狮子图有辟邪驱灾的功能,“梁昭明太子偶患风恙,御医无减,吴兴太守张僧繇模此二狮子,密隐寝堂之内,应夕而愈。故题曰辟邪,有此神验久矣”。古代,在乡间的丁字路、三叉路口这些地方,人们会设立石狮子,以辟邪和保佑村落平安。


有的石狮子还会被摆在中药店铺的柜台上,人们认为石狮子能通药性,民间传说中说,神农氏为了为人类找到能够治疗疾病的草药,尝百草,遇百毒,后来凡是新发现的草药,就先由璋狮吃,因此璋狮对人类的生存绵延立了大功。民间还有一个相似的传说:少昊帝有个石狮子,懂得药性,吃中草药时,它若点头,就是无毒,人就可以吃;若它摇头,那就有毒,食后要中毒丧命。最常见的一般是在宫殿、王府、衙署、宅邸等处有守门石狮,既能保佑平安,又能够显示出主人的权势和尊贵。如今在银行、商铺门前也常见石狮子,这是因为石狮子除了平安吉祥的寓意还有就是招财的功能,《河南民间故事集》说宋朝京都汴梁(开封)龙亭附近午朝门外的一对石狮子,民间传说它们是财神手下的散财童子变的,此外《天中记》引《冥瞑报记》讲了一个故事说石狮子不断的从嘴里吐出宝珠,因此人们认为石狮子象征着财施不穷,“蒲州沙门宝澄,初于蒲坂普济寺创营大象,百丈未成而卒。道积修建十年,雕装始就。初积受请之夕夜,梦崖傍见二狮子于大象侧,连吐明珠,相续不绝。既寤惟曰:兽王自在,则见法流无滞,宝珠自涌。又喻财施不穷,瞑运潜开,功成斯去。即命工匠图梦所见,于弥勒大像前”。

石狮的摆放也有规矩,成对称性,位置与我国男左女右的习俗相同,即当人走出大门时,雄狮安放在人的左侧,而雌狮则是在人的右侧。石狮子的造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因为狮子不是我国所产,所以工匠们在雕刻狮子的时候,往往加入了艺术化的想象,所以从一开始石狮子就和真狮子有着很多区别,它融合了龙、虎、麒麟、饕餮等动物的特征,有了阔及两鬓的方口,大而突出的鼻子,以及和真狮子最不一样的地方——短尾。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狮子,是东汉王朝的遗物,如山东嘉祥县武氏祠内的石狮子,以及四川雅安高颐墓前的一对石狮子,汉代石狮子身上还雕刻双翼,古拙神奇,以后则朝昂扬威猛形态发展。晋代开始,石狮子广泛为宫室、陵墓所采用,常与石马、石羊、石象等排列在一块。隋唐时期石狮子的代表作,是陕西乾县唐乾陵、咸阳唐顺陵和三原县唐端陵墓道旁的石狮子,其造型趋向写真,体魄雄伟、工艺精巧、使石狮子的造型艺术出神入化。时至辽金时代,石狮子不仅作为宫室、陵墓的守护者,而且被安放在桥头及护栏石柱上,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宋代以后的石狮子造型趋向秀丽,脖子上有了装饰以及响铃。石狮子到了明清两代则已定型,成为现在程式化的造型: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象征着权威;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象征着代代相传,代表作是天安门前金水河畔的两对威风凛凛地守卫着皇城大门的石狮子,它们雕刻于明成祖永乐年间,距今已近600年的历史了。

古代石狮子摆放有什么讲究(国宝系列故事门口石狮子)(4)

在人们心中,石狮子是吉祥、平安的象征。在中国一些地方,还有这样的民谣:“摸摸石狮头,一生不用愁;摸摸石狮背,好活一辈辈;摸摸石狮嘴,夫妻不吵嘴;摸摸石狮腚,永远不生病,从头摸到尾,财源广进如水流。”这与赑屃的说法很像,“摸摸赑屃头,一辈子不用愁,摸摸赑屃背,一辈子不受罪。”这些民谣很可能都是映像关系,都源于人们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这些保护神上。

狮子作为瑞兽灵兽的品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是一夕一朝形成的,而是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逐渐积淀而建立起来的。随着历史长河的奔腾,石狮子身上被赋予了一层层的神秘的色彩,把一个本来世俗的动物充分精灵化了,而这其中起作用的是人们的心理,石狮子寄托的都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辟邪平安、富贵生财、子孙繁盛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