侮辱国粹,文化败类,有辱斯文,这让我想起的大概是这样的场面。

黄梅戏传统唱法有哪些(黄梅戏侮辱国粹)(1)

最近黄梅戏火了,而且是一位网红唱火的,并且这大概是“黄梅戏”这个词在互联网上人气最高的一次。

起因是抖音五百多万粉丝的网红歌手小潘潘,翻唱了慕容晓晓的《黄梅戏》这首歌曲。

获赞两百多万,还带动了不少网红翻唱。文章里就不贴视频了,大家可以在抖音搜索一下。

黄梅戏传统唱法有哪些(黄梅戏侮辱国粹)(2)

其唱歌的风格属于可爱搞怪类型,人设略微做作,并且这首歌没有把握原曲的情感。

所以说这首歌虽然受欢迎,但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改得并不好。

“不行,改得不好。”我想评价到此也就够了。

因为平时比较关注传统文化,所以在抖音上这首歌出来的第一天,我就刷到了,刷到之后愣了一下,觉得不是自己喜欢的风格,看了几秒也就划走了。

后来好像这首歌逐渐热度就起来了,也没多想,网络歌曲的特点就是节奏很吸引人,火起来很快。

连着就刷到其他几个版本,大多不喜欢,划过了,有一些版本确实不错,也点赞收藏了。

前几天开始看到有媒体批判这首歌曲的改编,说改得一塌糊涂,完全没有把握原曲的内涵,有些不尊重原作者。

我当时内心还想,这说得有道理,确实唱得不好,该有内行站出来说一说。

但是内行我还没等来,但是媒体发内容却开始发酵了,不但都开始抨击这个事儿,而且用词越来越严厉,目前发酵到的几乎都是在用“有辱国粹”“文化败类”“央视痛批”这类的词语。

黄梅戏传统唱法有哪些(黄梅戏侮辱国粹)(3)

试问,谁能承受得住这样的帽子?

其实这类歌曲能火,自然是符合大众审美,网红是一个工作,别人喜欢什么他们就生产什么,就如同那些过度批评的文章其实也是迎合部分人的口味写出来的。

你可以觉得她风格错了,歌曲内涵也错了,这网红人家就这风格,不点赞不喜欢就行了,但讽刺视频却顶着两百多万的点赞量。

说人家有辱国粹,文化败类,央视痛批?这就过了。

抨击言论还在以极快的速度生产和传播,这让我开始产生一些思考。

1、所谓的央视怒批

这我找了一上午,大概就是六公主在抖音上发了原版的黄梅戏。

黄梅戏传统唱法有哪些(黄梅戏侮辱国粹)(4)

这叫怒批吗?官方在包容创新的同时为大家科普原版,在流量涌来的时候为传统引流,这是官方的正确方法,没毛病。

这种时候说“央视发文怒批!”是什么目的?

若是以同样的风格来评价,这简直是“诱导大众,其心可诛。”

2、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我说几个词大家想一下,这几年来这几个国粹的“巅峰时刻”是怎样的。

书画:注射器书法

黄梅戏传统唱法有哪些(黄梅戏侮辱国粹)(5)

武术:马大师武术

黄梅戏传统唱法有哪些(黄梅戏侮辱国粹)(6)

古琴:片段鬼畜恶搞

黄梅戏传统唱法有哪些(黄梅戏侮辱国粹)(7)

茶艺:已经不能正视这个词了,也就不放图了。

这当中,有一些是利益操作,有一些是网友恶搞,并不都触及红线,但是都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众了解不够,也没机会了解,因为传统文化还在传统中,没有在人心里。

说白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我们脱节了。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传统文化开始恢复了骨子里的热爱和自豪。

热爱,但不了解,这当中自然会产生出很多机会,有人为了利益敛财,有人为了热爱尝试。

涉及违规的,低俗的该封的封,该删的删。拍得不好的,该取关的取关,但是不能把帽子戴得太高,让人望而生畏。让大众和市场去打磨和提炼出好的文化。

文化艺术,需要创新,需要适应这个时代,因为你现在觉得古板的文化,也是千百年来不断创新和适应过来的。不发展,把他刻到石板上,那叫断绝。

最纯正的传统,可能得考察石器时代的文明,有几个人喜欢?

文化的创新中有一个悖论,不改良被批落后,改良了不尊重传统。

比如现在提起武术这个词,在人们印象里几乎和杂耍无异了。

黄梅戏传统唱法有哪些(黄梅戏侮辱国粹)(8)

因为早起人们把它供上神坛,将他与大众隔离开来,女人不可练,不是真传不可练,不是同族不可练等等。

最后呢,武术越来越小众,到近几十年以来,中国武术成为了一个让人们不敢笑的笑话,上不了擂台,打不过比赛,却成了“大师”捞钱的温床。

终于不少武术人开始积极创新,为武术的实战能力正名。

近些年为了提高武术的实战能力,符合现在的训练需求,武术人们带上了拳套,穿起了运动服,甚至戴上了阻氧面罩,配合人体,食物,机械知识,用起了更科学的训练方法,于是就成为了这类。

黄梅戏传统唱法有哪些(黄梅戏侮辱国粹)(9)

“这叫传统武术吗??”“这是崇洋媚外,学习国外技术,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

是的,这就是传统,真实符合老祖宗思想的传统。不抛弃固有思维,没有更科学和高效的训练方式,你觉得靠什么打败国外格斗冠军,魔法和剑气吗?

武术要能打,戏曲要好听,书法要好看,泡的茶要好喝。这些才是传统朴实的思想。

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但客观来说,他就是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它的博大精深源于它曾经的兼容包并和不断发展,它的伟大源于在于它的客观和包容。

回到这个事件上,你可以说她唱得不好,但是不好就是不好,也只是不好。

过度批评会导致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之路变得不敢尝试,畏手畏脚,一个不小心就成了侮辱国粹,糟蹋文化。未来谁还敢创新?

我们不怕试错,不怕出丑,现在璀璨的文化就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尝试和捶打出来的。

在文化创新中,官方把握方向,平台提供机会,大众保持热情,创作者积极创新,专业人员展现底蕴元素,好的文化才会被不断地提炼出来。

扣高帽,未来只会人人自危。将传统文化供于神坛不敢直视,让它孤立!让它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