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在工程测量上来说,主要有三部分内容:征地界测量、边桩测量和土石方测量。本篇文章重点介绍征地界测量和边桩测量。

01

征地界测量

路基及其附属物(比如排水沟、防护网等)总是位于一定的地界内,涉及到的用地要办理征地拆迁手续后才能使用,一般设计方会给出征地拆迁表,告诉某个里程左右各征多少宽度,测量人员根据征地表放出地界桩供征地拆迁人员使用。

这本身对于测量人员来说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无论使用全站仪或GPS-RTK都可以完成这项工作,无非进行线路计算而已,甚至在房建上设计方直接给出红线坐标,放样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要考虑征地界究竟够不够?

路基施工试验标准(路基施工测量)(1)

设计方获取地面高程手段先进(比如航拍或既有的地面模型)但较为粗糙所致。当前中国的征地不是那么容易,当征地工作完成之后才发现征地界不够需要补征时,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这需要测量人员不仅在确定边界桩平面位置的同时确立路基边桩的位置,还要根据地形补测地界桩之间的最高(或最低)地面高程,推算出实际需要宽度,不够时及时变更。

如上图所示,我们在放路基边桩时有一个估算点位置,这个位置可能是估算的也可能从设计断面图上量取的,确定点位后,这个点的设计高程(路面宽度 坡面推算)与实测的地面高程有一个h1的差值,如果我们假定末段边坡是1:1.75,如果h1=0.5米,则差0.875米,如果直接作为边桩意味着路基宽度将少0.875米,如果相反,地面高程高出h1值,对于填方来说,就填宽了0.875米。直接调b1=0.875m???可这时边桩仍然悬空着,需要根据高差继续调整(可能要调好几次),直到差异值在我们能接受的范围内。根据地形的不同,可能第一次的位置距离正确的边桩位置差几十米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路基边桩的调整,其实质是两个面求交线的问题,地面情况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导致了这一过程的发生。这和桥梁等固定点测量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别路基挖完或填完才发现路面宽度有问题,特别对于高填或高挖补充填或补充挖都是很痛苦的。

03

路基测量要不要放中桩

路基在填挖的过程中,中桩是没有意义的,施工中会很快毁掉,也别指望现场人员根据中桩去控制路基宽度(不同高度宽度都不一致)。在接近路面设计高程时需要测设中桩或断面上的边坡点以控制路面形状(也称检底)。当然,也有特殊情况需要中桩,比如高铁中需要埋设沉降观测板。

04

边桩多久放一次

这跟填挖机械的操作水平和现场人员的控制有关,从经验来看,3米高度左右应重新放一次,如果现场控制好,可以放宽,控制差,则加密控制。在较早的施工中,现场人员会根据填挖高度按照坡度收桩(从边桩位置根据已施工高度和坡度向路基方向回收边桩),使边坡坡度能够得到及时修正从而有效控制。

05

关于路基加宽值

在一些设计文件中,有路基加宽填筑的要求,或者在规范里有明确规定,我们遵循即可。加宽的目的主要是保证路基本体的填筑压实质量,当没有明确的要求时,我们可以根据填料粒径大小确定路基填筑的加宽值,或者结合边坡防护工程的特点确定(当我们发现施工防护工程时大量的土要人工运出去的时候就得思考这个问题了)。如果仅考虑测量误差,不论是填方或挖方都不应低于10cm,再加上施工误差,应适当确定路基加宽值。

06

关于预留沉降量

预留沉降量是指路堤沉降需要时间稳定的情况下有意抬高路基面标高,待稳定后沉降到设计高程。这个经常有人拍胸脯说要预留多少,或者说我按规范要预留多少,这本身并没有多大的问题,可是坑也就这样挖下了。如果路基填筑质量较好,地基也足够稳定,预留之后不下沉或下沉较少,怎么办呢?路基面不是高出一大截吗?路基面上部的构造厚度怎么去保证?有位前辈以前的指导意见是:如果实在要预留,当预留量在规范规定的误差范围内,比如规定路基面高程允许±5cm,预留5cm问题不大;如果预留量超出规范规定较多,这时需要做实际的沉降观测,通过沉降曲线来预测沉降量,而不是盲目地拍胸脯确定。

08

异型路基的测量

当路基的坡面不平行线路时,比如线路处突然增加停车带、收费站等异常加宽时。这时要记住,边桩的测量需要改变线路去控制,而不是一成不变使用中线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