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摄影记者 邹斌

制图 朱睿怡

通讯员 王夫之 熊利兵

实习生 王悠

创业失败回家做什么生意(天南海北江夏人③28岁创业失败)(1)

倚靠办公室窗前,59岁的卢伟望向前方不远处的兰新高铁,看着一辆辆列车呼啸驶过,往事也一幕幕在他脑海中快速闪现。

42年前,17岁的稚嫩少年卢伟怀揣参军报国的梦想,从武汉江夏来到西北腹地青海西宁。当时的他不会想到,往后的岁月,他会在这片土地上度过近40年的人生。

1991年,退伍回乡的卢伟创业失败,带着20余万元的欠债,离开家乡。而这一别,竟长达26年。2017年,还完最后一笔欠款后,卢伟“大摇大摆”地返回家乡。

曾经年少时的伙伴接纳了这位远方游子,卢伟也将他在外漂泊的岁月细细向家乡人道来,他分享了西北的人文、风情,分享了他已升级为爷爷的喜悦,还向没有去过西北的朋友分享了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的秘诀。

唯独没有分享他这几十年的酸甜苦辣咸,他说他是跌跌撞撞活到了50岁,靠着诚信、努力和机遇,命运有了转折,获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功。

近日,“天南海北江夏人”报道组前往青海海东市乐都区,见到了这位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商人卢伟,一起聆听他的故事。

创业失败欠债20余万

1986年,在青海西宁当了6年兵的卢伟转业回到江夏区(原武昌县)。因为在部队学过养鸡技术,他被任命为县畜牧局种鸡场供销科科长。

在畜牧局没待多久,卢伟辞职下海创业,在当地开办了3家经销部。当时武昌县畜牧业发达,卢伟便把外面的鸡苗引进来,以赊销的方式卖给当地农户养殖。“一只鸡交给农户养45天,每只可从中赚2元钱。”卢伟说,当时每户都养着数千只鸡。

然而,盲目扩大经营的卢伟忽略了技术培养,加上鸡瘟等病害,农户养的鸡出现大面积减产。“农户没有钱还我,我就没有钱还给鸡苗供应商。”就这样,窟窿越来越大,一开始卢伟还可以用积蓄补上。后来,他虽四处借钱强撑起经销部,但随着畜牧业整体萧条,直到1991年,撑不起的他最终还是把自己赔了进去。

在部队,卢伟是标兵,也获得过不少嘉奖,原本计划转业回乡干出一番作为,没想到短短几年间,便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滑铁卢。

“欠的最大一笔是5万多元。”在账本上,除了这笔钱,其他零星加起来超过20万元。这一年,卢伟28岁,在上世纪人均工资不足百元的80年代,这笔钱可谓巨款了。承受不起来自家人朋友及债主压力的他,携妻儿“逃离”江夏,回到了妻子的家乡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原海东地区乐都县)。

1991年,时隔5年再一次踏上青海这片土地时,卢伟没有了当初脱去戎装时那番意气风发,这一次,拖家带口的他,显得有些狼狈。

乐都,离青海省会西宁仅60公里的距离,军旅岁月时,他曾和战友们多次来到这里,也在这座城市收获了爱情。

战友相助艰难求生

“当时的我,灰头土脸。”卢伟形容再次来到乐都市的情景,他无暇欣赏当初所热爱的西北景色。人生地不熟,他唯一想到的是在这里“活下来”。

租了间小房子,安顿好一家四口后,卢伟的身影便出现在海东大小工地上。“当时年轻,有一身蛮力。”卢伟笑着回忆,那会儿没有技术、没有特长,又是外来的,只能在工地上找些零工做。北方紫外线强烈,当年白净帅气的卢伟,皮肤很快被晒得黝黑,肩膀、手上起了厚厚一层茧。

“那时候每天只想着快点挣钱,把欠别人的钱还上。”卢伟说,虽然债主们没有追债,但是他心里过不去。即使每天卖力工作,卢伟这个异乡人也经常被欺负,“常常活干了,却没法拿到工钱”。

创业失败回家做什么生意(天南海北江夏人③28岁创业失败)(2)

卢伟在工地查看

一家人要生活,实在遇到揭不开锅时,卢伟便只好跑到曾经的部队去找战友。“当年他确实很难。”同乡战友王本生对那段往事历历在目,王本生记得,当初卢伟到部队找他接济时,站在部队大院前,被生活磨练后的卢伟已变了一副模样,看起来令人心酸。

王本生召集老战友,带着饥肠辘辘的卢伟到外面吃饭,面对昔日战友们,卢伟一言不发,只顾埋头吞咽。临走时,王本生拿出200元塞到卢伟口袋里,拍了拍他肩膀鼓励他。

那些年,连自己的亲兄弟都不知卢伟所踪,有的甚至以为他可能不在世上了,只有王本生和另一个战友杨万明知道他在乐都求生存。卢伟说,在他人生最落魄的那一段岁月,是两位战友给予了他最大的帮助。

后来,卢伟又干了不少营生,开着拖拉机从乐都到青海格尔木卖大蒜、在街头卖西瓜、跑摩的……“总之什么赚钱,我就卖什么。”由于他做小本生意物美价廉,经常遭到同行的排挤。

时间转眼到了千禧年。那年元宵节,卢伟早上5点就起床,穿着在部队带回来的军大衣跑摩的,高原寒风刺骨,他将一个又一个回家的游子送到家门口,让他们阖家团圆。那一天,卢伟清晰记得自己赚了170元。深夜回到家中,妻儿都已熟睡,留在桌上的饭菜都已凉了。

然而,就在他拼命赚钱养家糊口期间,2004年,妻子向他提出了离婚。好在,两个儿子都很听话。离婚后,卢伟又当爹又当妈,白天,卢伟做好饭菜,便出去跑小生意,两个孩子学习成绩不错,基本没让他操心,很晚回来时,孩子们经常在门口等候着他。

“亏欠孩子们太多了,他们的童年太苦了。”孩子是卢伟最大的软肋,采访中,这个黑汉子忍不住热泪滚滚。

工地上虚心求教学技能

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正四处找工作的卢伟经一位湖北老乡介绍,进入中铁大桥局三公司旗下的一个施工队,参与青海高速路老鸦峡I、II号特大桥建设。

青海马平高速公路——是青藏第一条高速公路,为国家“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丹(东)拉(萨)国道G6兰青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九合同段全线长10余公里,卢伟参与建设的老鸦峡I、II号特大桥为全线控制性重点工程。

刚进施工队,像当年刚来到乐都一样,卢伟除了有一身力气用不完,关于施工方面的东西一概不知。怎么办?卢伟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只能出苦力的工人,他白天在工地干活,跟着有经验的师傅学技艺。

到了晚上,劳累了一天的工友们早早收拾熟睡过去,而他则挑灯夜读,趴在施工图纸上,一点点看,对照着白天所见到的对比学习,遇到不懂的,便牢记在心里,第二天到了工地上,便向师傅、建筑专家请教。

没用多久,卢伟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他的能力也获得了工友和项目领导的认可,被提拔为带班班长。

创业失败回家做什么生意(天南海北江夏人③28岁创业失败)(3)

卢伟与工人交流

2003年,青海马平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这一年,经历了人生悲欢离合、尝尽酸甜苦辣生活的卢伟,四十不惑。

从工地上回来,卢伟翻开陈旧的箱子,找到了尘封多年已泛黄的账本,拍了拍上面的灰尘,便起身前往西宁找到王本生,让他帮忙联系12年前帮助过他的人。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生活有些许好转的卢伟开始了漫漫还债路。“欠的钱一定要还的。”卢伟说,当初别人是因为信任才会借钱给他,他不能辜负,“此前都是在求生存,为了活命,没有一分钱能拿出还债。”卢伟说道。

在修建高速公路的那几年,卢伟学到了一身的本事。青海高速路全线贯通以后,卢伟决定离开中铁大桥局三公司,出来带团队单干。

就这样,40岁的卢伟开启了他的小包工头的生涯。

五十岁开启转折人生

事业刚起步,没有什么资源,卢伟便到处找工程做,只要有活干,赚多赚少他都不嫌弃,一律接回来。听说哪里有大工程,便上门毛遂自荐,那些年,卢伟去过山西大同,到过青海玉树、海北藏族自治州,几乎走遍了整个青海。

由于卢伟技术过硬,不少做工程的朋友遇到问题便会找他请教,卢伟把图纸摊开一看,总会给朋友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卢伟也通过保质保量地完成一个个小工程,在乐都工程建设行业也开始小有名气。

或许是在梁子湖边长大,卢伟在干旱少雨的西北也与水结缘,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领域。卢伟有一个原则,就是每干完一项工程,第一件事就是给工人发工资,绝不拖欠一分钱。结完农民工工资,留下家里所需基本生活费用和下一项工程所需的开支,剩余的钱,他都通过战友一笔一笔转给了债主。

2008年,他结识了现任妻子赵存柱,她记得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卢伟就把自己的情况和盘托出,并把她带到了家里。“家里只有一张床、4只小板凳。”赵存柱回忆说,她看中的是卢伟这个人,第一次见面,她从卢伟的眼神中看到了希望。“穷我不怕,只要他还在奋斗。”她说。

时间一晃到了2013年,这一年卢伟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纪,人们常说,人五十岁以后,便知道很难再实现理想,很多人也就开启了“躺平”的人生。

对于卢伟来说,这一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他的事业迎来巨大的转折。人们常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一点在卢伟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当年,兰新高铁客运专线进入加速建设时期,在建设经过乐都段时,工地急需大量工人,经朋友介绍,卢伟带着自己的施工队就上了。当时,铁路段一处最大最难的承台需要修筑,此前好几个施工队都因力不从心而撤了。“你让我试一试。”卢伟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自己也有信心拿下。

创业失败回家做什么生意(天南海北江夏人③28岁创业失败)(4)

卢伟参与建设过的兰新高铁

项目经理张弛将信将疑,便让他拿出一个具体方案出来。很快,卢伟便拿出了施工方案,并建了一个模型。

“有两下子,在哪干过活?”张弛说。

“在中铁大桥局建过桥!”卢伟自信地回复道。

交谈完,卢伟带着施工队上了,仅用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工期,比预计时间还提前了一周。他也就顺理成章的拿下了该标段上所有的桥墩、防护栏等工程。

卢伟开玩笑说,自己是17.5元起家。在接兰新高铁这个项目时,给工人结完工资后,他兜里只剩下17.5元。做完兰新高铁项目,卢伟在当地业内声名鹊起,工程项目开始主动找他,他也开始挑项目,“我要计算经济成本,也有底气去挑工程了。”卢伟笑着说,自己如今接的项目至少都是千万级别的。

烧掉账本游子返乡

“干工程要像给自己盖房子一样,保证质量,不能建豆腐渣工程。”卢伟说,这些年来,他的企业越来越好,除了机遇,更重要的是靠诚信。

妻子的一个侄儿在他的工地上当小包工头,由于不按要求施工,被他直接辞退。“他对工程质量要求非常高,经常在工地上蹲着查看。”今年46岁的魏国顺跟着卢伟已经有十多年了,他说卢伟会经常因为安全质量问题批评他。

由于诚信建设,从不拖欠农民工工资,卢伟创办的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三卢劳务有限公司也被认定为海东市讲信用企业,并且可以免交“农民工工资保证金”。

即便事业蒸蒸日上,卢伟也没有忘记那本泛黄的账本。2017年,卢伟还完了让他打了26年心结的所有欠家乡人的钱。那一天,他如释重负,深夜里,他把账本翻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一把火烧掉了。

看着账本在火焰中化为灰烬,随风飘散在风中,卢伟心想,自己终于可以“大摇大摆”地回乡了。那一晚,月亮大的出奇,“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卢伟望着东方,努力回想着已记忆模糊了的梁子湖畔的圆月。

“岁数越大,就越想家。”卢伟说,虽然在乐都生活了30多年,但是自己一直是一个游子,“普通话说不好,本地话也学不像。”在这异乡,卢伟做了30多年的异客。

2017年,一身轻松的卢伟带着孩子们回到了家乡——武汉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原保福乡)。老家人以最大的包容,迎接这位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在哥哥家中,村里的小孩好奇地打量这位远方的陌生人,两鬓斑白的卢伟只是露出了他慈祥的笑容。

站在离别几十年的家乡土地上,卢伟百感交集。

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再过一年,卢伟就到了六十而耳顺的年纪。在孔子看来,人到了六十,已尝遍了酸甜苦辣咸,悲欢离合苦,对于成败得失,便也拿得起放得下了。

谈及未来打算,卢伟还没有明晰的计划,只说“会回到江夏买一套临湖的房子,经常回去住一住”。

记者手记:不服输,敢吃苦,能成事

创业失败、身负巨债、家庭破碎……采访过程中,卢伟一度说不出话,拿着纸巾悄悄地擦拭着眼泪。

创业失败回家做什么生意(天南海北江夏人③28岁创业失败)(5)

采访时,卢伟讲到动情处落泪

人生如海,潮起潮落。在卢伟身上,“不服输、敢吃苦、能成事”这种江夏人所共有的精神品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他永不服输。面对生活的艰辛,他从不退缩,总是迎难而上。结发妻子离他而去,他坦然面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成人成才;不懂技术,他挑灯夜读,虚心求教……

他敢于吃苦。打小工、卖大蒜、开摩的,经常身无分文,生存黑暗中的一盏油灯,哪里有希望,他就往哪里奔去,落魄时不怨天尤人,挫败时不自暴自弃。

他诚信成事。因为诚信,时隔26年后,他一点一点地将债务还完了,“光明正大”地回乡;也是因为诚信,天命之年创业,而且一步步收获成功并发展壮大。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成功?无论顺流、逆流,用心生活,努力向上,微笑前行,卢伟的故事,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