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爷爷的账本——记录改革开放40年的生活变迁

受访者:孩子爷爷,出生于1949年,现年72岁。年轻时曾在部队服役,转业至基层法院工作,直至退休。

三个女学生沦为交际花心酸历程(陪女儿走过初中三年)(1)

1978年,改革的号角率先在凤阳小岗村吹响,紧闭了两百多年的国门终于打开。改革开放的春风润泽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40多年的变革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我们家,改革带来的日常生活变化直接体现在爷爷的账本中。

爷爷出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岁。1978年,他从部队转业时起,他便养成了记账的习惯。每天晚上,他总要打开自己的账本,将当天的开支一笔一笔仔细写下来。几十年下来,已经记了满满的30多本。

1.爷爷,您从小在农村生活长大,您小时候的生活条件是什么样的?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土坯房,屋顶是茅草垫的,外面下大雨时,屋内就下小雨。窗户是用塑料布封的,到冬天,刺骨的寒风透过缝隙刮进来,冷得不行。吃的大多是地里种的白菜和萝卜,我小时候经常去河里摸鱼,晒成鱼干,这点荤腥要留到过年才有吃。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想吃顿红薯都难,更别说大米面粉了。哪像现在这样,餐餐有鱼有肉,有水果有牛奶,现在的社会真是变了。

2.后来您参军了,在部队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变化?

当兵以后,(生活)条件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部队的生活比在家里面还是要好一些。但是也比不上现在。那时候我们当兵的时候,每天就是四毛八分钱的伙食,四角八分钱,这是部队的供应标准。这个时候想每天吃什么肉啊什么的,那是不可能的。整个部队来讲,就是这样的。物资都是由国家统一供应。一个部队里面要买多少什么东西啊,米啊面啊,国家都有规定的。它的标准,就是四毛八分钱(一天),一毛六分钱一餐。你想吃什么好的(也没有),那时候国家(经济)也比较困难。但是相比来讲,比家里面还是好一些。

3.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您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那时您开始记账,还记得账本上记录的内容吗?

那时上面多记载日常的柴米油盐,金额都不会超过几毛钱。那时候我每月工资只有30多元。而且你太奶奶没有工作,叔爷爷、姑奶奶还在上学,除了负担小家庭的日常用度,还要挤出一部分钱接济大家庭。那时候,日子真是紧巴巴的,恨不得一分钱都掰成两半用,能够解决温饱都不错了,更别说生活品质了,想都不敢想。

4.您还记得账本中的第一个大件支出是什么吗?

当然记得,那是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要知道,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是当之无愧的“三大件”,相当于现在的奢侈品了。自行车的品牌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只有永久牌和凤凰牌。而且,当时还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必须要有物资部门开具的票证才行。

5.后面的账本中还有什么大项支出让您印象深刻吗?

当然有,比如,1990年,为了好好观看北京亚运会,我家买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后来家里电视机尺寸越换越大,从32寸,到42寸,再到现在的65寸。2005年,花几十万在长沙买了新房子,我们在省会城市扎根落户。2008年,你出生后,我家买了第一辆小轿车。衣食住行各方面条件都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

从1978年爷爷记下的第一本账本,到现在整整四十多年过去了。账本里的内容也从原来仅有的一袋大米、一把蔬菜这样的“小件”,发展到现在记录下一辆车子、一间房子这样的“大件”。这反映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个小家庭的变化,更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爷爷说,日子一天天变得更好,他的账本还要接着记下去。如今,我们过着的幸福生活,都是前辈们历尽艰辛奋斗出来的。我们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努力学习知识本领,不负韶华,努力奋斗,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