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我国成功申获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权。在距开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已经出现在各大媒体了。“冰墩墩”代表纯洁、坚强、敦厚、健康、活泼,原型取自于我国国宝——大熊猫。
01 名称由来“一波三折”
我国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大熊猫”一词,这个名称是在1869年被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发现,经由当时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阿尔冯斯.米尔纳.爱德华鉴定并正式命名。中国史上关于大熊猫的记载可追溯到3000~4000年,但对大熊猫的称呼不尽相同。《史记.五帝记》称貔貅、《书经》称貔、《说文》称貘(mò)、《蜀中广记》称猛氏兽或啖(dàn)铁兽、《兽经》称貉(hé)、《山海经》称食铁兽...
司马迁曾在《史记.五帝记》中记载,黄帝利用驯养的虎、豹、熊、貔貅(大熊猫)等猛兽助战,在阪泉(河南逐鹿县)与炎帝决战并取得胜利;在3000年前的西周,大熊猫被记载为像虎豹一样威猛的动物,其皮毛更是当时极为珍贵的贡品;在清朝顺治年间,记载大熊猫乍到县城啃食铁门及农民的犁、刀、斧头,因此被称为“食铁兽”;西晋年代大熊猫被看作是和平的象征,打仗时只要一方举起“驺(zōu)虞(大熊猫)”旗,另一方则会选择停战。
直到近代,1935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中首次出现“熊猫”一词,彼时还被称之为小熊猫。1939年解放后老百姓还是习惯从右到左的读法,故称熊猫为猫熊。直到新中国成立,熊猫才被官方统称为“大熊猫”。
02 为什么只吃竹子
从分类上来说,大熊猫属于哺乳纲食肉目动物,它拥有作为食肉动物消化所需的全部基因,但这些基因在分解竹子时却完全排不上用场。一只体重200斤的成年大熊猫,每天要花12-16小时的时间吃掉10-18千克的竹叶和竹秆或者是30-38千克的新鲜竹笋,同时排除10千克粪便,才能维持日常的新陈代谢。这直接导致它们每天有一半时间在进食,剩下一半时间则在睡觉、平躺、伸展中度过。为什么大熊猫只吃竹子?
中国科学家对一只名叫“晶晶”的雌性大熊猫的基因进行研究后发现它的一种味觉基因发生了变异,导致以它为代表的大熊猫无法感知肉类食物的鲜美;也有原因解释到,在地球经历冰川气候的影响,大熊猫的祖先种群急速下跌,后来只残存在四川、甘肃等地区,因为那里生长着大量的竹子,但却很难捕捉到活着的猎物,为了生存它们的基因自动选择了竹子。竹林在每40-120年就会自然死亡一次,每次竹林消失后大熊猫就必须长途跋涉去寻找新的竹林。
03世界的宠儿
从1957年到1982年,我国启动“大熊猫外交”,先后将24只大熊猫赠送给9个国家;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标志更是以熊猫“姬姬”为原型。在1984年,我国开始向国外有偿租借大熊猫,一些国外动物园愿意以每年100万美元的价格租聘大熊猫。
在国外,大熊猫所到之处皆是人山人海。荷兰为了租借中国的大熊猫,更是努力15年,历任三位首相,2015年荷兰国王威廉·阿力山大访华时,我国终于允许将Wu Wen和Xing Ya租借给荷兰。为迎接大熊猫的到来,荷兰斥700万欧元的巨资,打造了一个名为“Pandasia”的豪华熊猫园。为了能够让大熊猫更好的生活,园内主题风格都是中国传统宫殿风格,熊猫馆总面积有9000平方米、熊猫生活面积约3400平方米。
04 中国国宝,不再濒危!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保护,并为此颁布《稀有动物保护办法》,198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6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了修订。并在1963年开始逐步建立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截止到1989年底,我国在四川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共建立了13个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21年10月,我国大熊猫由“濒危”降为“易危”,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已从1114只增加到了1864只。降级的背后离不开国家的重视和工作人员的努力。如今大熊猫能够成功“降级”,也是对我国动物保护工作最大的肯定!
原创声明
以上内容均为培森家园原创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以上全部内容。更多精彩,尽在培森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