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确一点,书中原文,从来都是写的五行山,没有写过五指山(见末尾书中原文)。

五指山是什么时候传开来的,已无据可考,那为什么经常被叫做五指山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受故事情节影响

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之前,与如来打赌,在如来中指上写“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又在拇指上撒尿,如来收服孙悟空时,书中也写道“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手指相关情节,且明确写明是五指化成,使得人们容易与紧接着的五行山混为一谈。人总习惯于用熟悉的事物来解释不熟悉的,五指山自然比五行山容易记忆得多。

二、以讹传讹

当时间久了,记忆有些模糊,如果此时有人说是五指山,便隐约觉得能跟记忆中的名字对得上,于是就确认了山名是五指山,听的多了,反复对模糊中的记忆一遍遍的重塑,久而久之,就真变成了五指山。

三、攀负名著

全国各处确有名叫五指山的山峰或地方,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贪慕虚名也好,旅游宣传也罢,如果能跟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里大闹天宫、战胜十万天兵天将、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的绝对主角齐天大圣孙悟空攀上关系,那说出去多少也是脸上有光的,况且还是个不错的谈资。于是人们有意无意间便把当地的五指山当成了那压住孙悟空的五行山,即使明知叫五行山,听到别人说错时,也无意去纠正,甚至会附和着宣传开去。

四、受影视、游戏文化影响

现代影视、游戏比文字受众多,流传得也就更广。影视是文字具象化的过程,五行山比较抽象,文中对之描写又少,拍摄影视时不好搭景寻地,创作游戏时不好建模,而五指山则形象得多,也容易得多。

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的五百年(孙悟空被压五指山下五百年)(1)

附书中原文: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众各酩酊,只见个巡视灵官来报道:“那大圣伸出头来了。”佛祖道:“不妨,不妨”。袖中只取出一张帖子,上有六个金字:“唵嘛呢叭咪吽”,递与阿傩,叫贴在那山顶上。这尊者即领帖子,拿出天门,到那五行山顶上,紧紧的贴在一块四方石上。那座山即生根合缝。可运用呼吸之气,手儿爬出,可以摇挣摇挣。

如来即辞了玉帝众神,与二尊者出天门之外,又发一个慈悲心,念动真言咒语,将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祗,会同五方揭谛,居住此山监押。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菩萨带引木叉行者过了此山,又奔东土。行不多时,忽见金光万道,瑞气千条,木叉道:“师父,那放光之处,乃是五行山了,见有如来的压帖在那里。”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三藏问:“是什么老猿?”太保道:“这山旧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国,改名两界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