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贡献是无可否认的。

一下从五个方面意义分析一下。


武则天的三大历史之最(武则天的五个历史贡献)(1)

(一)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武则天坐稳了江山后,进行了一系列治国改革。首先是重贤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她广开门路,广泛选拔人才,不论资历长短,不问出身,任何人都可推荐人才,也可以自荐。对有特殊才能的人,她亲自考试。凡是有才能的人就可以重用,不合格的人立即罢免。

其次,武则天开设了武举科目,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度。

过去考贡士(从地方上来应考的考生)的时候,要把考卷上的名字糊起来,防止考试官作弊。武则天认为应该信任考试官,把这种办法废除了。她还在洛成殿亲自考试贡士,表示皇帝的重视。从此开创了“殿试”这种制度。过去的科举只是选拔有文才的人,武则天专门开设“武举”,选拔有武艺的人。

武则天以修书为名,广泛召集有文才的读书人到宫里来,让他们对朝廷政治提出意见,处理各地送来的奏章,协助宰相工作。由于武则天善于选拔人才,在她当政的时期,人才济济,文武大臣并不比贞观时期少。

武则天前后任用的主要宰相有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镇守边防的武将有师德、郭元振等名将,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好的人才。她用这些人做将相,使国家能够保持安宁,免于内乱、外患之苦,帮她治国以维持其统治地位。

骆宾王是当时有名的文人,他代替徐敬业写了一篇《讨武曌檄》,把武则天痛骂了一顿。武则天一面看檄文,一面称赞骆宾王的文才。

上官婉儿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因为犯罪被武则天处死的。当武则天发现上官婉儿的才能后,很重视,并把她留下来在自己身边做秘书。武则天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她,使她由原来的仇视武则天,变成拥护武则天。

由于武则天善于使用各种类型的人为自己尽力,把一些名臣勇将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国家出现正常稳定的局面,防止了内乱和外患,得到长达半个世纪的强有力的专制统治。这就是武则天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武则天的三大历史之最(武则天的五个历史贡献)(2)


(二)对农业生产的推广和发展做出的贡献

武则天很重视农业,制定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下令编写农书《兆人本业记》,推广和改进农业技术。

武则天同时还注意兴修水利,在陕西、四川、青海、内蒙等地区,修建了很多闸、坎、沟渠。她规定凡耕地开垦多,百姓家家有余粮的州、县、府,给予地方官奖励和升迁;凡治理不善,百姓流移、乞讨的州县地方官要受罚和免职。对那些贪赃枉法的地方官一律给予查办。

武则天曾下令禁止买卖“世业口分田”,并清查了豪门贵族的一些非法占田,仅洛州一地就查出3000顷。通过清查,取消和削减了一些贵族的封邑和食封田;通过搜刮“隐户”,减少了部分豪门贵族所控制的劳动力。

高宗在位时,武则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重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皆略施行之。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户口和田地的数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寒暑表。武则天时期,人口增加很快,到她执政末年,已由高宗时的380万户增加到615万户,几乎增加了1倍。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在高山深谷中,也有耕种的人群。米价便宜的地方,一斗只有5钱,呈现了“海内富庶”的局面。旧史家赞武则天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这样的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武则天的三大历史之最(武则天的五个历史贡献)(3)


(三)修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修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这样,在传统上和舆论上打击和减弱了那些士族官僚集团,扶植和依靠新兴的庶族地主阶级。也使得这些士族官僚不再有入仕做官的优越条件,也不能因为出身高贵而为所欲为。而对庶族出身的官员,也不再因为门第贫贱而受羞辱于人。修成的《姓氏录》中再也看不到士族贵族的特权。


(四)抗击外来侵略、屯田积谷、保护边境安宁

在抗击外来人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武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

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武周政权建立后,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阔远,不易管辖,遂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

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起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乃于长寿元年(692)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恢复了四镇。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武则天又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

在武则天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

大足元年(公元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

武则天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武则天的三大历史之最(武则天的五个历史贡献)(4)

(五)在文学方面做出的贡献

武则天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以下重要著作:

《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寮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著述。

武则天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

“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

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

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诗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

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

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综上所述。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具有巨大的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