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5月10日,因疫情间隔了近半年之久,两岸文化探源之行终于重启。

借昆山市长邀请前往调研和讲课的机会,我们来到了两岸经济交流最为密切、素有“小台湾”美誉的江苏昆山。

昆山之行的核心主题是公益。短短一天多时间,我们探访了台协发展会馆、亭林公益坊、张浦镇金华村五彩益家和昆山慈善大楼,召开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专题座谈会和报告会,并赶赴姑苏城拜谒了范氏义庄,感受到有着两岸交流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昆山公益浓浓的情怀与深厚的潜质。

昆山市民政局陈鲁勇局长、宋桂兰副局长陪同考察,好友施从美教授也特意从苏州大学赶来,全程陪同我们调研。

谨以《周易·谦卦》象辞为题(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从如下四个方面综述此行,表达我们对昆山公益的敬畏之情和期许之心。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1)

(一)扎根昆山的台湾人

昆山现有10万台商,加上长期定居的台属二代三代乃至四代台胞,占台湾来大陆长期定居创业总人数的五分之四强,被盛赞为“台商之家”,有大陆“小台湾”之美誉。昆台之间一无地理优势,并非隔海相望;二无人文渊源,亦非台胞故土;三无资源禀赋,不具备投资开发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如此众多的台商扎根昆山?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来到了昆山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总部——台协发展会馆。

年逾古稀的李仁鐩常务副会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在会馆宽敞大气的接待厅,这位在三洋台湾退休后来昆创业近20年的企业家和我们亲切交谈。他以在昆投资经营的亲身经历和三代人定居于此的扎根情怀,娓娓讲述着昆山与台湾之间的不了情。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2)

上世纪80年代,敢为人先的昆山人凭着比邻上海的地域优势,建起了全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其时正值台商大举西进大陆投资潮起,昆山以其灵活的政策优势和真诚的服务吸引并成功留下了一批又一批前来上海考察的台商。

从一开始,昆山就主打政策牌,以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不仅留住台商投资,更留住台胞的心。2013年2月,国务院批复昆山设立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昆山随之进入对台优惠政策的加速期,平均每年一次部省际联席会议,累积近百项优惠政策及措施如密集的糖弹落在昆山。

如今,昆山已成为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最密集、经贸交流最频繁的地区。统计显示,2020年昆山GDP达4250亿,连续17年居全国百强县之首。而台资经济贡献了昆山GDP的40%、利用外资的60%、进出口的70%。整个疫情期间,昆山台商在政策支持和广大台企员工的努力下,尽早复工,以工抗疫,巧抓商机,经济总量不减反增,成为“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样板,一些初期退往东南亚的台资又纷纷返归昆山。

1998年10月,昆山在国台办支持下设立了全国第一家台胞投资企业协会,现有会员企业逾1400家,在各乡镇和开发区都设有分会,共有13个区域分会;协会充分发挥服务会员的共同体作用,根据需要先后成立了11大功能委员会,其中包括致力于联谊台属义工、推进公益慈善活动的青年会和妇慈会。

“我是南部嘉义人,我家三代人都定居在这里。”热情的李会长如数家珍,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他热爱的昆山:“现在昆山面向台属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都很健全。教育方面,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高职都很齐备,都是台资自己办的,师资、课程和课本都与台湾打通。医疗方面和台湾的健保无缝链接,有很多台资设立的医院特别是诊所和药房,方便就医问药。养老方面也设立了许多台资的养老院,引入台湾的护理和社工。这里还引入了台湾的社区营造、公益慈善与义工制度,许多台属纷纷参加妇慈会,在扶贫济困、抗疫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活跃在台湾的社区义工也扎根在了昆山,比如我们小区的垃圾分类采用的都是台湾的模式,影响和带动了昆山的垃圾分类。”

昆山不仅让大批台商在此落地,也将台湾的公益与社会服务扎根在昆山。

我们在协会前台合影留念,允诺并期待下次更加深入的调研。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3)

(二)政社合作的昆山公益

近年来,昆山以城乡社区为中心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一方面,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引进专业社工机构,通过购买服务搭建公益组织孵化平台,开发社区服务项目,培养专业社工队伍,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整合多方资源,发挥苏南模式的既有优势,在政策支持下以集体经济为龙头打造公益共同体,探索有昆山特色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我们来到亭林城市管理办事处采莲社区,办事处和社区的两位负责人向我们介绍社区治理和社会服务改革创新的探索,并带我们来到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入驻的亭林公益坊。这是引入著名慈善组织爱德基金会及多家国内成熟的社工机构搭建的一个“社工站”,致力于培育专业的社工项目、团队与组织。爱德的沈淑珍主任热情地迎上来,她是一位资深的专业社工,事先我们已在微信上结识。沈主任详细介绍了亭林历年来的公益发展成果、公益人物、公益流程等,并具体展示了围绕困境儿童家庭服务项目开展和实施的情况。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4)

午餐后,我们来到张浦镇金华村,这是一个集体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新农村,因与浙江的金华同名并盛产古制腊肉而名扬天下。在五彩益家社工室,村党支部副书记,一位返乡大学生详细介绍了这个堪称社会企业的集体经济模式,其特色产品金华腊肉的由来及制作工艺。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5)

村里有许多开放的公益设施:公共广场、公共议事厅、公共图书馆、公共菜园等,号称“三星级”的公共厕所引起了我的兴趣。考察一番,这哪里是三星级,堪称顶级豪厕!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6)

最后一站是昆山慈善大楼。慈善总会的副秘书长向我们介绍围绕讲好慈善故事开展的调研、研发的产品和总结的案例。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7)

昆山慈善不仅底蕴深厚,而且创意满满,针对儿童的慈善“扑满”趣味横生,令人印象深刻。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8)

短暂的调研结束后,曹晔副市长主持座谈会,他代表市政府对调研组一行表示欢迎,从宏观上介绍了昆山市发展的基本情况。昆山市民政局领导及相关区镇的领导,昆山乐仁、昆山爱德、昆山大同等三家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分别做了交流发言。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9)

(三)源远流长的昆山文化

昆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里有距今6000余年的绰墩遗址,有双桥及沿河建筑,有体现明清家族传承的张厅沈厅,有渊源流长的昆曲,还有祝甸窑址、余家当铺、叶楚伧故居、秦峰塔、赵家桥、赵陵山遗址等一批批著名文物保护单位,散布于昆山周庄、锦溪、千灯、张浦等乡镇,处处古韵悠然,件件人文化成,承载着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历史文化故事。

昆山因玉峰山昆石而得名,昆石与众不同,举世独夺,所以称为巧石,又名玲珑石,亦称昆山石,历来被视为艺术欣赏品。昆石与灵璧石、太湖石、英石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又与太湖石、雨花石一起被称为“江苏三大名石”。

昆山自秦代置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周时地称娄邑,属吴国。吴王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战国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地属越国。楚威王灭越,地属楚国。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置疁县,属会稽郡,以吴县(今苏州市区)为郡治(首府)。公元前207年,西汉改疁县为娄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平江府为平江路,昆山属平江路。元贞元年(1295年)因户口增多,升昆山县为昆山州,仍属江浙行省平江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昆山州为昆山县,仍属苏州府。

著名的“昆山三贤”脍炙人口。

顾炎武,原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昆山千灯镇人,明末杰出的思想家和爱国学者,被誉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72伟人”之一。“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思想震古烁今。为纪念这位先贤,昆山建有亭林公园、顾亭林纪念馆,市内主干道命名为亭林路,一尊巨大的先贤雕像立于道旁。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10)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富有生活气息和平民情感,《项脊轩志》乃中学背诵名篇,“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之句,诵来犹在昨日。今之东大桥南临娄江的“震川园”为纪念这位昆山先贤而建。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11)

朱柏庐,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明末清初昆山著名儒生,被《清史稿》、《清史列传》誉为“孝义第一”。生于书香名第,熟读经书,擅程朱理学,清兵攻陷昆山后,终生不仕,以教书为业。所著《治家格言》流传后世,世称《朱子家训》,被尊为“治家之经”,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乃家教名著。为纪念柏庐先生,昆山市内命名了一条柏庐路。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12)

昆山还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昆曲的表演有其独特的体系、风格,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是日早餐,在当地最大的奥灶馆,品尝奥灶面,陈局长娓娓讲述昆山丰富的文化故事。除以上外,还有昆山三徐:清代昆山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三兄弟;昆山三宝:昆石、琼花、并蒂莲;昆山三古镇:周庄、千灯、锦溪;昆山名吃:锦溪袜底酥、周市爊鸭、正仪青团……,等等。此外,还有著名的阳澄湖大闸蟹。

惜乎此行匆匆,未能深入文化场域,让我们更加期待再次到访。

(四) 值得探究的范氏义庄

报告会结束后,利用难得的机会,我们探访了位于姑苏城内的范氏义庄。

范氏义庄是当年范仲淹在知守乡郡苏州期间,于景祐元年(1034年),在原范氏祖宅近旁一片由宋皇赏赐的土地基础上“置义田里中,以赡族人”,创办义学,进而扩大为义庄,代代相袭直至民国末年,共延续800余年。范氏义庄建立了健全的捐赠-受益体系、运营管理规范和治理结构。其故址现为景范中学(为纪念范仲淹而命名)校址。

民政局帮忙联系的景范中学书记任颖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

进入义庄的一条小巷,名为“范庄前”,巷口有一指示牌,由苏州文物局所立,为古街巷标志。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13)

巷道很窄,我们舍车而徒,踩在这青砖石径上,感受迎面扑来的深厚人文底蕴。

任老师和办公室张艺主任等在校门口。主人先带我们来到义庄对面一个刚装修好的院落,这里有当年义庄的牌楼地基。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14)

文革中义庄惨遭毁坏,所幸留下一座地基埋在地下。经过艰难努力,终于将这个原用作家属区的小院清理返还,未来将作为学校的美育设施。

从前的义庄,现为苏州景范中学校区,景范取名“景仰范仲淹”之意,表达师生们对这位古圣先贤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情怀。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15)

我们在义庄门前的牌匾前留影。

进门抬头立见校训:先忧后乐。提示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继承先忧后乐精神,培育既文且正学子。

进门左右两侧皆假山,乃清丽厚重的苏州园林之风,左书“本”,右书“源”,强调教育之本源在文化,提醒师生勿忘本源。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16)

左侧一间古韵建筑,名曰“世济楼”。

一副对联格外醒目:“历练人生知进退,经济时世共喜悲”,横匾“闻道践行”。主人介绍说:这是几位书法家分别拟题,将先贤范公高尚的人格与世济楼所承载的志向完美融合,表明师生们既闻道必践行的雄心,已成为全体景范师生的座右铭。

校园中庭的路右侧的草坪上,立着一石牌,上书“景范中学平面图”。主人介绍说:这是原义庄的结构与名称,辅之以如今功能化的示意图。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17)

当年的文正殿如今被作为“范仲淹史迹陈列馆”,在馆前一起合影留念。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18)

门前左右各有两座碑,其中之一为元代官府授予范氏后人关于义庄义学免税(蠲免科役)的文书。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19)

主人介绍,如今的主体建筑是后来根据原大殿翻修建设的,但主梁保持了原材和原貌,上有“吴中四杰”之一的吴进贤所书“济时良相”牌匾。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20)

这里不仅陈列有范仲淹生平事迹的介绍,还有不少陆续搜集的碑帖及建筑物上的遗存物。其中一段残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主人介绍说是不久前在施工中发掘出的,文物部门因难以鉴定留了下来。我们拍照记了下来。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21)

未久,玉宝即将查询到的碑文出处相关信息(《范文正公集》中关于窦燕山的记述)发给任老师,以表我们的感恩之心。

行前,一行来到学校图书馆,主人送我们三本校本课程教材。

运河历史有趣的知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22)

作为范氏义庄的继承人,他们已将义庄教育融入血脉,令人感佩。

有感此行,玉宝赋诗以证:

七律•谒范氏义庄感怀

......

天下名楼号岳阳,

永垂文正德风扬。

后忧尽以先忧灭,

府学诚随义学光。

千载宜观兴替惯,

一朝得悟圣贤常。

从来景范须行止,

莫畏山高与水长。

存续了800多年的范氏义庄被公认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慈善组织,其发达的“留本用息”机制、健全的捐赠-受益体系、缜密的内部治理结构、世代传承的公益文化基因和永续化的经营运作模式、以及不断累积的系统内部粘度和韧性,都表明中国的慈善传统与西方的现代公益同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妙,却截然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所孕育,值得从考古、历史和文化甚至现代公共治理等多重视角进行深入的考据和探究。回程路上网购了中华书局的《范仲淹全集》,打算深入研学一番。

结 语

两天的调研交流和考察结束了,感谢昆山陈丽艳市长此行邀访!感谢民政局慈善科钱瑛科长的周到安排和全程陪行,感谢各位领导和公益同行的配合支持!期待下次的合作和深度调研。

昆山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回到题目之处:“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旨在益与平,乃公益之寓意。此象出自谦卦,谦者,山谦藏于昆(坤)下也。其卦五阴一阳,卦主九三爻曰:“劳谦,君子有终,吉。”强调要艰难困苦,积劳积德,方能善始善终。因此,昆山之行当为元亨,享此吉卦,必利贞而至大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