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1)

1952年10月14日,天还没亮,敌军30万发炮弹轮番轰炸上甘岭阵地。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2)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3)

山岗炮火震天异常危险,而在坑道内,一些志愿军战士被震到吐血。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4)

这可不是艺术加工——现实中每秒6发炮弹的量形成的震波,所造成耳朵、鼻子流血的情况不计其数。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5)

△ 《特级英雄黄继光》导演周润泽接受“战甲装研菌”访谈

大场面震撼人心,小细节细致入微;

而这细微处见真章的作品竟然是一部“网大”——

《特级英雄黄继光》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6)

编剧导演是名不见经传的“90后”周润泽,加之预算有限、道具紧缺。就是这样一部主旋律军事题材作品,某瓣口碑直冲7.9!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7)

精细的创作态度,得到不少军迷、观众的认可。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8)

一个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故事如何拍出新意?

又是因何能赢得观众的认同和高口碑?

家喻户晓的英雄,如何拍出新意?

影片以个体视角切入,讲述了我们熟悉的那个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为前线建立通信、坚守阵地,最终“以身躯堵枪眼”壮烈牺牲的故事。

黄继光牺牲距今已有70年,但对大众而言,他更像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传奇符号。

主创围绕黄继光“通信员”的身份将人物落地,借送书信、情报等任务,呈现其从普通到特级、从士兵到英雄的光荣一生。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9)

首先,不神化角色,而是聚焦通信员这一普通身份。

黄继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通讯员。

前线通讯受阻,黄继光主动请缨,于紧急情况下采用地波通信法建立前线通信,这才有了之后“堵枪眼”的英雄事迹。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10)

△ 用“地波通信法”恢复前线通信

其次,训练、任务多与通信有关。

影片加入了作战前传递口令、线路架设与修复、排除诡雷等训练项目,交代了他在战场上临危不惧、随机应变的原因。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11)

第三,以信件串联起家国情怀:

“黄继光答应牺牲战友帮他送家信”这一场面,搭配上不同战士念信的画外音,串联起志愿军对家的思念。

兼具人情味的同时,烘托出“不书英雄榜,便涂烈士碑”的壮志豪情。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12)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13)

借助通信员这一身份,小处着眼,串联起黄继光在家中、部队的生活,使观众对黄继光其人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资源有限的创作,如何做得精致?

“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导演周润泽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以网络电影的成本,拍一个众所周知的英雄人物,很容易吃力不讨好。

如何既符合史实,又遵循戏剧逻辑?这成了横在主创面前的一道难关。

然而从成片来看,《特级英雄黄继光》处处体现出主创的走心。

1、军械

影片对军械细节的把控体现在轻武器与重武器两个方面:

对轻武器讨论最多的是曳光弹(一种装有能发光的化学药剂的炮弹或枪弹)。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14)

据抗美援朝老兵回忆,敌军的确用过曳光弹,有红、绿、黄三色,用于夜间作战,标记目标。

为了不让观众吐槽场景太像《星球大战》,影片仅保留了黄色曳光弹。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15)

创作中另一个问题是曳光弹的射速

起初射速赶超加特林,军事指导刘文阳及时与特效师沟通后才得以修改。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16)

同时,影片还反应了“双进弹”的情况。

由于枪支历史久远,出现故障,导致卡壳——在真实战场上,卡壳情况再正常不过,于是导演就把这一细节保留下来。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17)

重武器方面,影片以火炮为主。

敌军共出现三种火炮:M1A1型155毫米榴弹炮、M2A1型105毫米榴弹炮,以及M115型203毫米榴弹炮。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18)

志愿军方面则使用BM-13“喀秋莎”火箭炮,这在《金刚川》中也有体现。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19)

在大家印象中,志愿军与敌军在武器上实力悬殊。

然而,上甘岭战役已到抗美援朝第二阶段,志愿军轻武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线作战部队备有大量50式冲锋枪、莫辛纳甘M1944步骑枪、DP28轻机枪以及SG43重机枪。

这些武器登场时,都会配有字幕,让本片看起来甚至有点科教纪录片的意思;

但也正因这一细节,反映出主创考究的创作态度。

2、战斗场面

拍大的战争场面时,主创对特殊打法做了精密的呈现:

为了不提前暴露SG43重机枪的火力点,造成不必要的牺牲,志愿军多在敌军开启所有火力后,才对其进行压制。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20)

遇到暗堡、掩体时,我军先是用冲锋枪探虚实,找准敌方火力点后,再用火箭筒炸掉掩体。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21)

片中主要展现了三场大战,主创根据每场战役目标、环境的不同,把控特定细节,呈现别样的战术打法:

协助6连坚守2号阵地时,教导员采取“包饺子”的战术,利用地形优势,将有限的人形成L行伏击圈,造成交叉火力,从而消灭敌人。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22)

夜间攻坚战,侦察兵左臂绑上白布条,用于敌我识别。这也反映出我军十分擅长夜战。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23)

对此,敌军也没闲着,常在夜间不计成本地使用照明弹,以防止志愿军的夜间进攻。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24)

本片并没有呈现乌泱泱一群人集体作战的场面,而是把战士拍得“七零八落”。

这是对志愿军“三三制”战术的呈现,以起到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敌方集中火力造成大面积杀伤的效用,符合史实。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25)

3、服化

片中敌军的服装、防弹衣,还有头盔,都是剧组特别定制的。

真实历史上美军服装的绿色是OG-7,但现有能找到的衣服颜色只有OG-3,只能重新制作。

敌军穿的防弹衣是M1952,然而剧组能找到的只有M1969防弹衣——这一防弹衣普遍出现于越战时期而非抗美援朝战争,也得重做。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26)

当时敌军头盔是有盔罩的,这在电影《猪排山》中均有呈现,此次《特级英雄黄继光》也有还原。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27)

4、声音

为提升声音的真实性,让观众有代入感,前期录音时,主创配置了动效组专门收录音效,制片组还拿真枪录制枪栓等声音。

片中有许多山洞戏,炮弹落下便会有沙土炸落的声音,为此,主创从节奏、快慢多个角度收录沙土掉落的声音。

光沙土声,就收录了好几百条素材。

5、真实的影像呈现

影像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画面质感上,还反映在创作思维上。

片中角色的行为,均符合现实中的人物逻辑。

拿“堵枪眼”来说,主创采取“去传奇化”的方式加以展现。

实际上,“堵枪眼”不是为了挡子弹,而是为了挡住机枪的射界,致使暗堡里的敌人无法瞄准。

拍这段时,镜头仅起到记录的作用,没有以黄继光的特写刻意渲染大义凛然的英雄情怀。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28)

严谨、考究、求真的创作态度,是这部网络电影能在众多主旋律创作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主旋律命题作文,如何打动人心?

在主旋律军事题材作品创作中,年轻创作者也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军迷、军事爱好者们对于此类作品的要求偏现实主义,即尽可能还原历史原貌,无需过多地进行主观臆断。

责任心驱使创作者不能想当然地进行创作,而是以精细、较真、实事求是的态度死磕史料,脚踏实地地进行创作。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29)

如何使此类作品显得不悬浮、赢得观众的尊重,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1、创作之前先“搞科研”

翻阅大量书面资料,并从当年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以及他们后代那获得一些回忆信息。

《特级英雄黄继光》军事指导刘文阳专门写了一篇解析小论文,将客观资料与主观信息相整合。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30)

△ 周润泽导演转发军事指导手记

2、在真实的细节中找创作灵感

有些超越常规思维的偶然史实,也能被“较真儿”的主创们挖出来,经过去伪存真地调研,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此前上映的热播剧《理想照耀中国》,有一集同样表现抗美援朝战场的作品叫《我们的阵地》,故事涉及“机枪打飞机”这一颇具争议的桥段。

导演周涤非为确保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亲自查阅了大量资料,从真实人物关崇贵身上找到“机枪打飞机”的原型依据。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31)

△ 《理想照耀中国·我们的阵地》

他不仅从历史角度,甚至从数学物理角度推理其可行性,还撰写了一份调研报告。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32)

△ 周涤非所写调查报告(节选)

在史料中的偶然事件中汲取创作灵感,这一届青年创作者不可谓不用心。

3、逻辑展现角色的智慧

当面对绝境,主角是如何思考、又如何突围取胜的?

这一过程需要严谨的推演,让角色的行为符合逻辑,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英雄的智慧和英勇。

电视剧《功勋》第一个板块《能文能武李延年》导演毛卫宁塑造出李延年凭借聪明才智,巧过炮弹封锁区的情节,让观众信服。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33)

△ 科学穿越封锁区

很欣慰地看到,创作者们不是想当然地复刻历史,而是精益求精地捕捉细节。

用“抠细节”的精神来创作,跟史实“死磕”,这股劲头反映出的是主旋律现实主义创作的自信。

正如周润泽导演所言,虽然《特级英雄黄继光》还有一些遗憾,但只要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精益求精,相信今后会带给观众更多令人满意的作品。

黄继光电影感悟(一部网大居然在70年后把)(34)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