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魔幻的电影:征途有点魔幻的(1)

一、魔幻的“魔幻电影”

随着好莱坞电影涌入,国内电影大盘不断增大,国内创作者们也试图通过高投入来获得高产出。从上世纪90年代陈凯歌“以大搏大”的《荆轲刺秦王》(1999),到02年开启中国大片纪元的《英雄》,再到《无极》(2005)《夜宴》(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不一而足。

搭上电影市场复兴的便车,高度依赖电影重工业的魔幻题材走入创作者视野,从票房奇迹乌尔善《画皮2》(2012)到在春节档拿下10亿 票房的《西游降魔篇》(2013),再到开启20亿时代的《捉妖记》(2015),人们似乎看到了中国式大片的曙光。

不过,在这一序列中,也有不少票房或口碑崩溃的作品。

2014年郑保瑞执导的《大闹天宫》开启了星皓公司的西游系列,并收获了10亿 的票房。与飘红的票房同步的是前期宣传的特效在片中参差不齐,对西游大胆的改编也引发观众吐槽,诸如“我是二百五”这样的台词雷的人外焦里嫩。

2015年春节档,鲍德熹执导的《钟馗伏魔》中西化的妖魔造型、尴尬的剧情,让人大跌眼镜。

2016年《三打白骨精》依然票房飘红,在特效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剧情依然一塌糊涂。同年暑期档的《封神传奇》集结了李连杰、古天乐、梁家辉,以及黄晓明、范冰冰等一众明星,在豆瓣上获得2.9分,2亿多票房草草收场,制作系列电影的计划也胎死腹中。

2017年徐克 周星驰联合推出的《西游伏妖篇》在春节给人添堵,网上也从“欠星爷一张电影票”转向了“感觉还清了”。

2018年《阿修罗》横空出世,然后横死影院,号称7.5亿投资,拿了不到5000万票房就匆匆撤档。

魔幻电影对特效和世界观的要求很高,对应的就是电影重工业和编剧的水平。如果说我国的电影重工业在不断发展,理应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电影大盘提升,电影制作规模和数量大幅度增加,编剧理应获得更多的历练。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作品多少有些一言难尽。

照搬照抄国外特效、一部影片中特效质量层次不齐的电影比比皆是,更魔幻的是创作者奇葩的审美,《封神传奇》里亮瞎眼的土豪金和《阿修罗》中丑爆天际的造型,让人对此类电影望而却步。与之相应的幼稚的世界观,奇葩的剧情和雷人的台词层出不穷。

从中国既有的魔幻大片来看,形容魔幻电影的最恰当的形容词,可能就是魔幻!

二、不讨巧的良心制作

从成片质量上看,《征途》的服化道不可谓不用心,但总给人一种不中不洋的荒诞错位感;世界观上有着力,但低幼化严重。除此之外,电影节奏严重失控。

1错位的审美

作为魔幻电影,本片和其他电影一样都把特效作为卖点,但与好莱坞大作那种近乎奢侈的烧钱特效不同,咱们的大片会有一些亮点,但又无法完全藏拙,如本片中的国师的那个宠物就很惊艳,但是动作总有些笨拙。给人的感受有点像很多年前一些地方出现的“微缩世界景观”:廉价的质感外,总让人联想到创作者审美上有缺陷。

奇幻魔幻的电影:征途有点魔幻的(2)

建筑、服装明显都是精心设计的

奇幻电影对服化道的要求很高,暂不提国外的《魔戒》《权游》,就是乌尔善执导的《画皮2》都给费翔扮演的巫师一身扎眼的行头。

本片的审美比较别致,凤凰城的主体建筑看着是中国式的飞檐,但又设计了一个斗兽场样式的擂台,还有跨越时空的电梯。

奇幻魔幻的电影:征途有点魔幻的(3)

穿越时空的电梯

奇幻魔幻的电影:征途有点魔幻的(4)

斗兽场?

至于人物的服装,不同身份、家族的人物甚至是看台观众都有专属的服装,显见的用心了,但总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特别是看台上人物的服饰,不中不洋,怎一个乱子了得。

奇幻魔幻的电影:征途有点魔幻的(5)

群魔乱舞的服饰

2、低幼的世界观

几部电影最大的问题还在剧请设定上。

一般而言,成熟的游戏、漫画和小说往往都有很完整的世界观,而且经过玩家考验,基本可以证明是足够吸引人的。但一旦转换成电影,我们的很多作品的世界观就显得幼稚可笑。

本片的宏观设定是北燕、南赵两国对立,北燕新君初立,意图打破两国的和平,南赵高层组织境内八大家族抽调选手参加兵马大元帅的比拼。

暂且不说一个国家的兵马大元帅通过比赛得来,是多么奇葩的设定;八大家族有些族长带队参赛,有些如清源族,族长直接指定了三个人就来了,这可是兵马大元帅啊?就这?

再说赛制,输的家族脸上需要烙印,最后一关直接要求胜利的组内自相残杀,这哪是选什么兵马大元帅,这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大逃杀啊!

3、崩坏的节奏

不知道创作者是对自己缺乏信心,还是怕观众没有耐心,他们急于推进叙事,或者简单的用字幕或者话语呈现,或者让矛盾、阴谋直接暴露在观众眼前,于是电影就成了一个流水账,而且这还不是一般的流水,而是湍急的大水。

这不仅消解了电影的史诗感,更给人一种轻薄、敷衍的观感。君不见,《魔戒》用了很长的篇幅,展现了夏尔镇一群大脚精灵的平凡生活,那不仅成就了新西兰的美景,也让电影中的世界显得真实可感。

无论是游戏还是漫画、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有两种显见的风险:一是改动太大,原有粉丝变成电影黑;一个是试图还原原著,客观加高了普通观众的观影门槛。

同样是游戏改编电影,《魔兽》通过剧情上的减法和细节上的加法,试图平衡玩家和观众。书生不是游戏玩家,当年看着朋友圈“为了部落”,也就凑热闹看看什么是部落,看完之后就觉得视觉效果还行,故事倒没什么新奇的,毕竟都是看过《指环王》的人,什么人族、兽族、法师也不陌生。

作为魔幻类型片的《征途》对服化道和世界观的要求很高,容易在这两方面出彩,也最容易在这上面栽跟头。从成片来看,《征途》明显下了功夫,但把中国魔幻电影能犯得错误全犯了个遍。

三、拿什么说爱你?

香港电影人多有类型片制作背景,有着娴熟的技术,对观众的偏好也有很好的判断。但是,近些年香港主创的魔幻巨作,总给人一种俗气、寡淡的观感。

这一方面可能是香港主创存在武侠类型片的路径依赖,以致于神话、魔幻、科幻最终都回到了功夫格斗,这极大的消解了电影的真实感和史诗感。程小东导演的《诛仙》,就直接把魔幻拉到了武侠世界,就像让孙悟空不用法术,而选择用拳脚或棍术跟妖怪格斗,把神魔大战拉到地上,自然也没了魔幻气息了。当年,陈嘉上将戚继光抗倭事迹搬上银幕,而且极言其做了很多的历史考证工作,结果在《荡寇风云》的结尾高潮部分,依然是安排赵文卓扮演的戚继光与仓田保昭扮演的倭寇格斗。这是历史战争片啊,军队主帅要跟人拼刺刀吗?

另一方面则是剧作上的敷衍。魔幻类型片大量的特效意味着需要大量烧钱。在国内特效技术进步的背景下,我们原本渴望看到更精彩的特效大片,但一次次失望了。《阿修罗》的诡异美学已经让人敬而远之了,好撑7亿多的大制作,就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稍微合理的本子?

同样的《征途》这样的大IP,花了这么些钱去做特效,就不能请几个好编剧,设计下世界观,让人物的行为动机更合理一些,通过一些小细节让人物的形象更丰满一些,设置一些小铺垫让人物的行为不显得那么突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