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母亲去世后,父亲就开始在四个儿女,也就是我们兄弟姊妹四人家轮流着住。
由于我们都在本地居住,相距都不到一百公里,所以我们商量着每家住上一个月。这样不但我父亲能够保持新鲜感,我们也不至于太累。
我父亲当时是81岁了,身子骨还算是比较硬朗,走起路来,迈步如风。
我开始住的一套房子是顶楼,加上草厦子一共是7层,父亲也丝毫不惧,每天都要出去溜达两次:上午早饭后一次,十点左右回来;下午一般是午睡过后两点左右出去,五点左右回来。
父亲在家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是看电视。他最喜欢看《三妹》、《薛平贵和王宝钏》、《穆桂英挂帅》等电视剧,有的时候一看就是三四个小时。头一年,住我家,晚上看电视,他都看到十点左右;我怕他累着了,就经常提醒他,他才恋恋不舍地关上了电视机。
父亲的饭量很大,比我吃得多,每天三顿饭,都很有规律,每顿吃得都差不多。我一般都是每天吃两顿饭,早饭有时候喝点奶就可以了,经常不吃早饭。父亲还特别愿意吃肉,简直就是无肉不欢。不管是排骨还是鸡腿,还是鱼虾蟹,只要是荤类,父亲都吃得津津有味。
看着父亲身子硬朗,能吃能喝,我们都暗自高兴。心里总是憧憬着父亲能够长命百岁。
我父亲的轮住顺序是:我大姐家第一个月,我二姐家第二个月,我哥哥家第三个月,我家第四个月,每年能转三圈。每次都是下一家在月底最后一天,去上一家迎接父亲。
第一圈,轮动下来,我们都没有什么感觉。第二圈、第三圈的的时候,时常稍微觉得父亲的胖瘦有变化,其他方面基本是和以前一样,饭量、走路的距离都等量齐观,没有什么变化。
第二年,父亲出去的时候少了,由一天两次改为一次了。我也换了一个矮楼层的房子,是二楼的,父亲上下更方便了。到了第三年,父亲除了赶集,平时就不出门了,待在家里看电视。
第四年,我有一次去哥哥家接父亲,发现父亲明显地瘦了、弱了,甚至有些摇摇欲坠的感觉。等父亲在我家住了一个月,我送到大姐家的时候,大姐也是这样的感觉。我当时觉得:是不是我跟大姐家里距离最远,接送的时候,路上时间长了,父亲坐车疲惫了,才这样。
我扪心自问,自己对父亲是一心一意的。我为了更好地照顾和陪伴父亲,不出一点纰漏,而拒绝了好几家公司让我担任业务经理的邀请。这样,父亲只要一住我家,我基本可以全天候地陪伴他。另外,我是职业中药师,对父亲吃饭的营养搭配以及他身体偶尔不舒服,都及时可以采取措施,让他少受疾病的折磨和困扰。
在安排父亲的饮食方面,我也尽量做到饭菜花样多、营养结构合理、追求时鲜不断。就算是煮面条,卤子也至少保持有三四种时鲜,比如海参、对虾、鹌鹑蛋、鸡蛋、蛹、贝类肉、猪肝等等食材。
但是,我感到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后来的几年,我每次送父亲去大姐家,她都感觉父亲好像是与上一次大相径庭,弱不禁风一样?
我把自己的心事跟好朋友古大夫诉说了。他笑着说:“这太正常了,人过了五十岁,就是一个转折点,身体健康状况下滑很是明显;尤其是过了八十岁,那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的。你父亲这还是挺好的。”
他从中医的角度,总结的人体变化的经验就是:
五十看年,六十看季,七十看月,八十看周,九十看天……意思就是: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身体状况是一年不如一年,每年都有明显的感觉和变化;到了六十岁以上的时候,是一季不如一季,每个季节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变化;以此类推,到了七十是每个月都有变化,到了八十是每个周都有变化,到了九十就日暮西山,一天不如一天了……
我父亲是每个季轮动一次,八十多岁的人了,每个人一打眼看上去都觉得不如上一圈,是正常的。
因为,在我们子女的心目当中:总是有一种父亲身体健壮、精神矍铄的朦胧记忆,这样的记忆挥之不去且希图永存。但是,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任何人都必须面对和接受;尽管我们在内心深处,是一百个不愿意。
因此,我们每隔三个月见到的父亲,身体的变化是正常的,我之所以感到大惊小怪,是因为在潜意识当中,把今天面对的父亲同印象中的父亲做了比较。
我经过谷大夫的开导,终于不再为父亲的日渐衰退和老去,而频频焦躁和叹息了。作为人之子女,谁没有对父母美意延年的拳拳之心?然则,我们又岂能掩耳盗铃,无视大自然的规律?
年过半百的我,似乎更加多愁善感。这正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