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书籍(魏晋南北朝书论资料)(1)

《喉痛帖》又称《一日无申帖》,为《万岁通天帖》丛帖第十帖。南朝梁王志书。

魏晋南北朝书论资料一、释智果·心成颂

回展右肩 头项长者向右展,“寧”、“宣”、“臺”、“尚”字是。(非为头项长。)

长舒左足 有脚者向左舒,“寳”、“典”、“其”、“類”字走。(谓“亻”、“彳”、“木”、“扌”之类,非“其”、“典”之类。)

峻拔一角 字方者抬右角,“国”、“用”、“周”字是。

潜虚半腹 画稍粗于左,右亦须著,远近均匀,递相覆盖,放令右虚。“用”、“見”、“岡”、“月”字是。

间合间开 “無”字等四点四画为纵,上心开则下合也。

隔仰隔覆 “并”字隔“二”、“畺”字隔“三”,皆斟酌“二”、“三”字,仰覆用之。

王僧虔《王琰帖》

二、王僧虔·论书

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

王平南(轶),是右军叔。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轶)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亡曾祖领军洽与右军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右军云:“而书遂不减吾。”亡从祖中书令氓,笔力过于子敬。书《旧品》云:“有四疋素,自朝操笔,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无误宇。子敬戏云:‘弟书如骑骡,(马加“浸”的右面)(马加“浸”字的右面)恒欲度骅骝前。”庚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庚犹不忿。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鸯,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张翼书右军自书表,晋穆帝令翼写题后答右军,右军当时不别,久方觉,云:“小于几欲乱真。”张芝、索靖、韦涎、钟会、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

张澄书,当时亦呼有意。

郗方回章草,亚于右军。

晋齐王侦书,京、洛以为楷法。

李式书,右军云:“是平南之流,可比庚翼;王(氵 蒙)书,亦可比庚翼。”陆机书,吴士书也,无以校其多少。

庚亮书,亦能入录。

亡高祖巫相导,亦甚有楷法,以师钟、卫,好爱无厌,,丧乱狼狈,犹以钟繇《尚书宣示帖》藏衣带中。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敬仁。敬仁死,其母见修平生所爱,遂以人棺。

郝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

桓玄书,自比右军,议者末之许,云可比孔琳之。

谢安亦人能流,殊亦自重,乃为子敬书秘中散诗。得子敬书,有时裂作校纸。

羊欣、邱道护并亲授于子敬。欣书见重一时,行草尤善,正乃不称。孔琳之书,天然绝逸,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邱道护与羊欣皆面授予敬,故当在欣后,邱殊在羊欣前。

范晔、萧思话同师羊欣,范后背叛,皆失故步,名亦稍退。

萧思话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殆当不减,而笔力恨弱。

谢灵运书乃不伦,遇其合时,亦得人能流。昔子敬上表多在中书杂事中,皆自书,窃易真本,相与不疑。元嘉初,方就索还。《上谢太傅殊礼表》亦是其例,亲闻文皇说此。

谢综书,其舅云:“紧洁生起,实为得赏。”至不重羊欣,欣亦惮之。书法有力,恨少媚好。

颜腾之、贺道力并便尺牍。

康听学右军草,亦欲乱真,与南州释道人作右军书赞。

孔琳之书,放纵快利,笔道流便,二王后略无其比。但工夫少,自任过,未得尽其妙,故当劣于羊欣。

谢静、谢敷并善写经,亦入能境。居钟毫之美,迈古流今,是以征南还即所得。

三、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笔宽则书缓弱,点掣短则法臃肿,点掣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比并皆然。任之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扬得所趣舍无为;值笔连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简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

四、魏晋书论·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 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五、成公绥·隶书体

成公绥

成公绥(二三一年――二七三年),西晋文学家。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官中书郎。口吃而好音律。所作辞赋,颇为张华所推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成公子安集》。《隶书体》一文选自《成公子安集》,盛赞各体书中惟隶书繁简中庸、规矩有则,用之适宜。

隶书体

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灿矣成章,阅之后嗣,存在道德,纪纲万事。俗所传述,实由书纪;时变巧易,古今各异。虫篆既繁,草藁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规矩有则,用之简易。

随便适宜,亦有弛张。操笔假墨,抵押毫芒。彪焕□硌,形体抑扬。芬葩连属,分间罗行。烂若天文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

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缥缈。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

尔乃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翰。彤管电流,雨下雹散。点□折拨,掣挫安按。缤纷络绎,纷华灿烂。絪緼卓荦,一何壮观!繁缛成文,又何可玩!章周道之郁郁,表唐虞之耀焕。

若乃八分玺法,殊好异制;分白赋黑,棋布星列。翘首举尾,直刺邪制;缱绻结体,劖衫夺节。

或若虬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

仰而望之,郁若宵雾朝升;游烟连云;俯而察之,漂若清风厉水,漪澜成文。

重象表式,有模有概;形功难详,粗举大体。

六、王羲之《丧乱帖》惊现东京

由亚洲两大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参与主办的2006年重要艺术大展“书法至宝”11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幕,此次大展中,最耀眼的“明星”无疑是秘藏日本皇宫千年之久的中国书圣王羲之的《丧乱帖》,这幅被称为“右军真面目”

的书法珍品在东京展出后,将于今年3月在上海博物馆与观众见面,漂泊日本1300多年的《丧乱帖》将首次回到故乡“省亲”。

【190件中日历代名家珍品】

魏晋南北朝史书籍(魏晋南北朝书论资料)(2)

异趣帖

在东京展出的中日历代名家书法作品特别展“书法至宝――日本与中国”由东京国立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朝日新闻社、朝日电视台联合主办。中日历代名家书法作品齐聚一堂,规模空前。尽管当天并非节假日,但是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很多展品前排起了长龙,人们聚精会神地鉴赏作品,队伍移动异常缓慢。

展出的190件作品包括上海博物馆提供的展品、日本皇室历代传承的国宝以及各博物馆的收藏。上海博物馆的展品包括商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先秦的石鼓文以及东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书法大家的作品,其中既有王献之创作的《鸭头丸帖》,也有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赵孟頫、董其昌、八大山人、郑板桥等的大作,更有被誉为“法帖之祖”的《淳化阁帖》最早的善本。

这次展出的日本书法家作品则跨越飞鸟时代到江户时代,包括圣德太子的《法华义疏》、空海的《风信帖》、橘逸势的《伊都内亲王愿文》、藤原定家的《更级日记》等多幅国宝级作品。展品中还包括了平安时代的纪贯之、藤原公任等创作的多幅平假名作

品。

书法是东方最美的艺术之一,中国历代书法家的作品深受日本人民的珍视和敬仰,中国书法艺术在日本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目前,日本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普遍开设“书道”课,习字范围广泛,可以是汉字,也可以是假名,还可以混合使用二者。全国每年都要举行各种形式和规模的书道比赛,更加促进了人们学习书法的热情。

【日本收藏千年的墨迹】

展品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流传到日本的中国“书圣”王羲之的作品《丧乱帖》和《孔侍中帖》。《丧乱帖》是奈良时代于唐代传入日本的,一直为日本皇室收藏,有专家考证说是唐朝大和尚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的;《孔侍中帖》则由东京前田育德会收藏,也被列为日本国宝。

《丧乱帖》为行草墨迹,白麻纸,纵28.7厘米,横63厘米。共八行,全文如下:“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此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王羲之痛苦不安的情绪。学者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曾称此帖有多处不可及,如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丧乱帖》又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远胜《神龙本兰亭序》。

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生前曾表示,王羲之的字,唐代时还有3000多幅,如今仅存世的20多幅,几乎都被证明是后人摹本,因为都能看到勾描填墨的痕迹,《丧乱帖》最有晋时的笔风古意,又因世人绝少得见原件而真摹难辨。如果书圣尚有一幅真迹存世,也许就是《丧乱帖》。

魏晋南北朝史书籍(魏晋南北朝书论资料)(3)

北朝北齐 《泰山经石峪》楷书<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

七、摩崖石刻佛经

摩崖石刻佛经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石刻位于斗母宫东北的龙泉峰山涧,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经文刻于一片一亩多地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经本采用后秦鸠罗译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经刻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兮”,计44行,每行10字到125字不等,共刻2799字,字径50厘米。经刻历千余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捶拓无度,已残泐磨灭过半,现仅存经文41行、1069字(包括可以读的残字和双勾字)。经刻书法纵逸遒劲,以隶为主,富于变化,兼有篆、行、楷、草的意态,结体宏阔自然,用笔苍劲古拙,丰润雄浑。清代康有为赞为“榜书第一”。其结体之大,规模之巨,堪称“天下第一”,历来被视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但刻石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诸说皆无定论,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所书。1977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映佛岩刻经在徂徕山光华寺东面的映佛岩上,其南面刻北齐武平年间(570-576)王子椿隶书《般若波罗密经》。今存85字,分三层:上层直书大字3行:“般若波罗密经主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字高30厘米,宽40厘米;中层书4行:“普忆武平年僧斋大众造维那慧游”,字径25厘米;下层直书14行:“文殊师利曰: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密。佛言般若波罗密无边无际,无名无相,非思量,无归依、无洲渚、无祸无福、无暗、无明如法界……”,字径20厘米。

刻石书法古拙苍润,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宋赵明诚《金石录》,清冯云鹏、冯云宛页《金石索》等金石名著均载其文。古刻历经千余年的剥蚀,今已残缺不全。

光华寺大般若经刻在徂徕山光华寺北门外东侧巨石上,俗称将军石。石高1.9米,宽2.4米,厚1.2米,上刻北齐梁父县令王子椿于武平元年(570)隶书《大般若波罗密多经》,西侧直书18行,每行6-9字,计89字:“大般若经曰,内空外空,内外空(以下不清),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造。道慧、道升、道昂、道□、道恂、僧真共造。”字径12×12-15×15厘米。东侧直书2行,共8字:“武平元年中正胡□”,字径同上。

邹县四山摩崖刻经邹县的铁山、岗山、尖山和葛山,保存着数十处古代佛教石刻,史称“古邾四山摩崖”。刊刻年代在北齐武平六年至北周大象二年(575-580),是全国重要的佛教石刻之一。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山摩崖在铁山之阳一块南北长61米、东西宽17米的花岗岩石坪上,共刻30行,计1500余字。内容分为经文、石颂和题名等三类。经文为《金刚经》,共17行,字径一般在40-60厘米之间,为隶书,间用篆及行草等体,其中还有一些北朝常见的简字和俗字,反映出北朝时期丰富多采的书法艺术。石颂在经文的西侧,颂文之前为大字书写的标目“石颂”,字阔70-90厘米,高80厘米。题名原为3处,现仅存1处,在经文右下方,共6行,字阔23厘米,高28厘米。刻石镌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即历史上第二次掀起反佛教活动的北周武帝文邕死后的第二年。为了表达对佛教的坚定信念并防止反佛事件的重演,佛教徒们选择了这片花岗岩镌下900字的《金刚经》文。由此可见,佛教势力在北朝时期的强大。

岗山摩崖岗山在铁山之东数里。山上共有刻石24处,现存文字400多个,分散镌刻于山顶及山阴的数十块岩石上。最多处180余字,最少处仅有1字。内容多为《金刚经》文。字径大者60厘米见方,小者30厘米见方,字体皆为楷书。字旁有的刻有3寸高的小佛像。摩崖刻于北周大象二年(580)。

尖山摩崖分布在尖山大佛岭数处花岗岩石上,共有600余字,隶书,字大如斗,笔法精妙,刻于北齐武平六年(575)。据史载,尖山摩崖的书法艺术高于铁山和岗山摩崖石刻。可惜由于乱加开山凿石,刻石全部被毁。

葛山摩崖在葛山后山南坡的一处石坪上,刻有隶书经文10行,270字。字径大者60厘米,小者40厘米。因年深日久,风雨剥蚀及践踏,有些字已模糊不清。书体以隶书为主,间有篆势。刻于北周大象二年(580)。

四山摩崖刻石对研究佛教史有着重要价值,其书法艺术也久为历代书法家称道。清代魏源赞其为“字大如斗,雄逸高大”;康有为则认为四山摩经的书法是“承上启下,开一代新风”。四山摩崖是北朝大字榜书的代表作,是刻石艺术的瑰宝,是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石刻在汶上县城东20公里的水牛山上。它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文殊般若碑原立于水牛山峰端,1973年移至县文化馆。碑高2米,宽0.86米,厚0.14米。上罩盖顶石一块,碑额中置佛龛。龛中雕菩萨1尊,盘膝而坐,神态端庄安然;两旁雕侍者各2人,线条优美;下配两狮作朝供状,栩栩如生。龛之两侧阴刻“文殊般若”四字。字高15厘米,宽约为20厘米,书体为隶楷相间,浑厚勃发。碑首下阴刻《文殊般若经》经文10行,每行30字,计297字,书体同碑额,字径5厘米。碑之两侧镌有善主职称姓名,因刻度较浅,现已剥落难辨。《文殊般若经》书体为由隶向楷过渡的代表作。据有关学者考识,《泰山经石峪摩崖》、《徂徕山摩崖》、《邹县铁山、岗山摩崖》等,均宗其书体神韵。该碑制作年代,素有争议。由碑侧所刻“经主励威将军,兖州东阳平太守×××……郡太守太山羊钟”等郡名、人名考之,应为北魏后期所置,书写者当为泰山下历代望族和书法世家出身的羊氏某人。

水牛山摩崖刻经在水牛山南半腰处一人工佛洞的左侧,有崖刻佛教经文一处。字大近尺,共52字,为北齐时作品。书体与《文殊般若碑》相仿,亦是隶楷兼蓄,然隶意稍浓,古朴浑厚,方圆兼用,为书法精品。唐时李白、颜真卿等俱来此观览。1979年《书谱》上刊载水牛山摩崖石刻及《文殊般若碑》评介,蜚声海内外。

八、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柯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

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萧思话书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

李镇东书如芙蓉出水,文采镀金。

王献之书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

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

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

程旷平书如鸿鹄高飞,弄翅颉颃。又如轻云忽散,乍见白日。

李岩之书如镂金素月,屈玉自照。

吴施书如新亭伧父,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语便态出。

颜蒨书如贫家果实,无妨可爱,少乏珍羞。

阮研书如贵胄失品,不复排斥英贤。

王褒书悽断风流,而势不称貌,意深工浅,犹未当妙。

师宜官书如鹏翔未息,翩翩而自逝。

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状虽未成长,而骨体甚峭快。

钟会书有十二意,意外奇妙。

萧特书虽有家风,而风流势薄,犹如羲、献,安得相似。

王彬之书放纵快利,笔道流便。

范怀约真书有力,而草、行无功,故知简牍非易。

郗愔书得意甚熟,而取妙特难,疏散风气,一无雅素。

柳恽书纵横廓落,大意不凡,而德本未备。

庚肩吾书畏惧收敛,少得自充,观阮未精,去萧、蔡远矣。

孔琳之书如散花空中,流徽自得。

徐淮南书如南冈士大夫,徒尚风轨,殊不卑寒。

袁秘书如深山道士,见人便欲退缩。

张融书如辩士对扬,独语不困,行必会理。

薄绍之书如龙游在霄,缱绻可爱。

九、萧衍·草书状

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雅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蒲葡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泽蛟之相绞,山熊之对争。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状云山之有玄玉,河汉之有列星。厥体难穷,其类多容,炯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纵横如结,联绵如绳,流离似绣,磊落如陵,暐暐晔晔,弈弈翩翩,或卧而似倒,或立而似颠,斜而复正,断而还连。若白水之游群鱼,藂林之挂腾猿;状众兽之逸原陆,飞鸟之戏晴天;象乌云之罩恒岳,紫雾之出衡山。巉岩若岭,脉脉如泉,文不谢于波澜,义不愧于深渊。

十、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臣僧虔启:昨奉敕,须古来能书人名。臣所知局狭,不辨广悉,辄条疏上呈羊欣所撰录一卷,寻索未得,续更呈闻。谨启。

秦丞相李斯,秦中车府令赵高,右二人善大篆。

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

扶风曹喜。后汉人,不知其官。善篆、隶,篆小异李斯,见师一时。

陈留蔡邕。后汉左中郎将。善篆、隶,采斯、喜之法,真定《宣父碑》文犹传于世。篆者师焉。

杜陵陈遵,后汉人,不知其官。善篆、隶,每书,一座皆惊,时人谓为“陈惊座”。

上谷王次仲,后汉人,作八分楷法。

师宜官,后汉人,不知何许人、何官。能为大字方一丈,小字方寸千言。《耿球碑》是宜官书,甚是矜重。或空至酒家,先书其壁,观者云集,酒因大售。俟其饮足,削书而退。

安定梁鸽,后汉人,官至选部尚书。得师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鹄书悬帐中。宫殿题署多是鹄手也。

陈留邯郸淳,为魏临淄侯文学。得次仲法,名在鹄后。毛弘,鹄弟子。今秘书八分,皆传弘法。又有左子邑,与淳小异。

京兆杜度为魏齐相,始有草名。

安平崔瑗,后汉济北相,亦善草书。平苻坚,得摹崔瑗书,王子敬云:“极似张伯英。”瑗子实,官至尚书,亦能草书。

张农张芝,高尚不仕。善草书,精劲绝伦。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每书,云“匆匆不暇草书”。人谓为“草圣”。芝弟昶,汉黄门侍郎,亦能草,今世云芝草者。多是昶作也。

姜诩、梁宣、田彦和及司徒韦诞,皆英弟子,并善草,诞书最优。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汉魏宫馆宝器,皆是诞亲手写。魏明帝起凌云台,误先钉榜而未题,以笼子盛诞,辘轳长口引之,使就榜书之。榜去地二十五丈,诞甚危惧。乃掷其笔,比下焚之。乃诫子孙,绝此楷法,著之家令。官至鸿胪少卿。诞子少季,亦有能称。

罗晖、赵袭,不详何许人,与伯英同时,见称西州,而矜许自与,众颇惑之。伯英与朱宽书,自叙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馀。”

河间张超亦善草,不及崔、张。

刘德升善为行书,不详何许人。

颖川钟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车征。二子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 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繇子会,镇西将军。绝能学父书,改易邓艾上事,皆莫有知者。

河东卫觊,字伯儒,魏尚书仆射,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觊子瓘,字伯玉,为晋太保。采张芝法,以觊法参之,更为草藁。 草藁是相闻书也。瓘子恒,亦善书,博识古文。   敦煌索靖,字幼安,张芝姊之孙,晋征南司马,亦善草书。陈国何元公,亦善草书。

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

荥阳陈畅,晋秘书令史,善八分,晋宫、观、城门,皆畅书也。荥阳杨肇,晋荆州刺史,善草隶。潘岳诔曰:“草隶兼善,尺牍必珍,足无綴行,手不释文,翰动若飞,纸落如云。”肇孙经,亦善草隶。

京兆杜畿,魏尚书仆射;子恕,东郡太守;孙预,荆州刺史:三世善草藁。

晋齐王攸,善草行书。

泰山羊忱,晋徐州刺史;羊固,晋临海太守:并善行书。

江夏李式,晋侍中,善写隶、草。弟定,子公府,能名同式。

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琅邪王廙,晋平南将军,荆州刺史,能章楷,谨传钟法。

晋丞相王导,善藁、行。廙从兄也。

王恬,晋中将军,会稽内史,善隶书。导第二子也。

王洽,晋中书令、领军将军,众书通善,尤能隶、行。从兄羲之云:“弟书遂不减吾。”恬弟也。   王珉,晋中书令,善隶、行。洽少子也。

王羲之,晋右将军、会稽内史,博精群法,特善草隶。羊欣云:“古今莫二。”廙兄子也。

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羲之第七子也。兄玄之、微之,兄子淳之,并善草、行。

王允之,卫军将军、会稽内史,亦善草、行。舒子也。

太原王濛,晋司徒左长史,能革、隶。子修,琅琊王文学。善隶、行,与羲之善,故殆穷其妙。早亡,未尽其美。子敬每省修书云:“咄咄逼人。”

王绥,晋冠军将军、会稽内史,善隶、行。

高平郗愔,晋司空、会稽内史。善章草,亦能隶。郗超,晋中书郎,亦善草。愔子也。

颖川庾亮,晋太尉,善草、行。庾翼,晋荆州刺史。善隶、行,时与羲之齐名。亮弟也。

陈郡谢安,晋太傅,善隶、行。

高阳许静民,镇军参军,善隶、草,羲之高足。

晋穆帝时,有张翼善学人书,写羲之表,表出,经日不觉,后云:“几欲乱真。”。

会稽隐士谢敷,胡人康昕,并攻隶、草。

飞白本是宫殿题八分之轻者,全用楷法。吴时张弘好学不仕,常著乌巾,时人号为“张乌巾”。此人特善飞白,能书者鲜不好之。

十一、王羲之·自论书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魏晋南北朝史书籍(魏晋南北朝书论资料)(4)

南朝·梁《瘗鹤铭》

魏晋南北朝史书籍(魏晋南北朝书论资料)(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