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某铭去广西民族博物馆看展,这个博物馆我已经去过好几次,但都看得比较粗疏,这次准备好好看看,把展品照片都拍回来。

艾叶和什么挂门口(壮族渡河公)(1)

广西民族博物馆

突然我看到一个很眼熟的东西,我说咦,这东西我家里就有一个啊!

艾叶和什么挂门口(壮族渡河公)(2)

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出的“渡河公”香囊

大概三四年前,我做班主任时,有个家在百色市田林县的女生假期收假回来,送了我一个小礼物,说是她家附近一个大妈做的。我觉得这种造型很有意思,像是一个小人儿抱着个圆丢丢的抱枕,我说这有什么寓意呢,是不是有什么生殖崇拜的内涵啊,这叫什么名字?她说,这叫“布麽”。

艾叶和什么挂门口(壮族渡河公)(3)

艾叶和什么挂门口(壮族渡河公)(4)

麽教是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宗教,早先广西曾出版过一本《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即此教的经书。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敢壮山壮族布洛陀文化遗址,就是麽教最高神祗布洛陀的“圣地”。

艾叶和什么挂门口(壮族渡河公)(5)

田阳敢壮山的布洛陀祭祖

麽教现在大约仍在小范围流行,它和师公教等其他广西本地宗教有点“傻傻分不清楚”。在广西,民间信仰还有一定生命力。我的住处旁边是一个村民安置小区,遇到一些节庆或者老人去世,就请来师公、道公轰轰烈烈地唱跳吹打,每次我散步走过他们的长篷,听着一声一声的锣响,看着师公、道公的舞姿,就总想起萧红《呼兰河传》里的: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

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

我对这个女生说,你看这个东西,很精致,很有手感,里面扎扎实实填的都是药材(包含艾草、白芷,苍术等,在上林县俗称“香艾”。隔了四年,我再拿起来闻,还有一股淡淡的艾草香),还有些神神秘秘的民间宗教气息,我非常喜欢这种小工艺品啊。你们不如学学这个怎么做的,拿来开个网店卖卖啦,或者教师节送给别的老师,都可以。

她去问了一下,似乎各种准备都很繁难,对于当代女大学生来说,这种手工缝制也并不那么好学。我心想既然不好操作,那就算了,不打它主意了。我有心跟大妈多买几个,一问,她送我这款是“大款”,其实就是小孩拳头那么大,一个要卖28块钱,“小款”也要20块左右,于是我认为我有一个把玩把玩,就行了……

艾叶和什么挂门口(壮族渡河公)(6)

上林县的渡河公香囊制作过程

直到在博物馆里看见,我才发现,原来它大有来头。

“渡河公”我早就知道,一直以为只是个民俗节庆活动。如今我们提起渡河公,第一反应是广西上林县的传统民俗节日,与端午节大有关联。但我一直没有去上林实地观摩过,也就忽略了渡河公还有配套的“法宝”——专用的香囊。我更没想到,这个因上林而出名的“渡河公”香囊,百色市田林县也能做,实际上它所辐射的区域甚至远到了广东连山。

艾叶和什么挂门口(壮族渡河公)(7)

上林县“渡河公”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上林县三里镇的壮民们完成祭拜之后,下午的时候就到汇水河畔“放渡”。在早先的习俗里,各家的妇人们五月初一缝制好新的“渡河公”香囊,挂戴在身上,放到河里漂走的是去年旧的“渡河公”。如今应该没有每年换戴“渡河公”香囊的习俗了吧……

在“放渡”仪式中,“渡河公”香囊和粽子放在竹木片扎成的小船(早年多为比较简陋的竹排形式,如今经济能力强了,生活水平提升了,船的档次也跟着上去了,据说还有做成“巨轮”的)上,在船上点上红蜡烛,看着小船漂走。

艾叶和什么挂门口(壮族渡河公)(8)

艾叶和什么挂门口(壮族渡河公)(9)

这小船,做起来也不容易啊

“渡河公”这种活动,有文献可查的历史并不很长,大约有四百多年,通常认为是明代出现的。有一种说法,“渡河公”和大洪水传说有关。大洪水之后,只剩俩兄妹因为抱着个大南瓜而幸存,之后兄妹结为夫妇,繁衍人类。香囊上这个怀里抱着的圆丢丢的“抱枕”,就是他俩抱着的大南瓜。不过在一些研究者采访80多岁的渡河公香囊制作师傅庞龙英老人时,他说本来抱的是石头:

起初无脸抱石头样子太难看,孩童不喜欢不愿意系挂,大人都觉得不带不能辟邪,所以决定改进成形象可爱点的形象,这样小孩也更容易接受,至于选择南瓜或许是因为旧时三里及附近生长很多南瓜,南瓜在三里很受欢迎,自然就想到用南瓜了。(见肖怡芊《上林三里“渡河公”节俗传承与保护研究 》)

这种“有脸抱南瓜”的,就是我在广西民族博物馆所见的那款。至于我手里的这个,是“无脸抱南瓜”的。可能是因为看多了,我反而觉得“无脸抱南瓜”也挺好看的……

艾叶和什么挂门口(壮族渡河公)(10)

还有一种说法,这是端午节屈原祭祀活动的一种“变形”。我倒以为,这更可靠一些。毕竟庞龙英老人说了他抱的是石头……

艾叶和什么挂门口(壮族渡河公)(11)

2014年,南宁民族广场展出的“渡河公”香囊

2002 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林县旅游局向三里镇传统手工艺制作人订购了 500 多个渡河公作为纪念品赠送给各国来宾,2004 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三里镇传统手工艺人制作出两个重达 34 公斤的渡河公。2009 年,上林县“渡河公”进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今天,“渡河公”仪式已经成为上林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艾叶和什么挂门口(壮族渡河公)(12)

上林县“渡河公”

我又闻了闻手里的“渡河公”,气味持久,清香好闻,造型还可爱,送我的那位女生真有心了。她如今考上了我“妈校”的研究生,转眼要研二了。

这个我喜欢的小小手工艺品,我认为它最适合悬挂的位置是在车里。精致、吉祥、还有令人欲罢不能的提神幽香……

艾叶和什么挂门口(壮族渡河公)(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