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重新思考了一遍和司马越相关的史料,感觉上一篇的解读还有未尽之处,所以只好啰啰嗦嗦地再讲一回,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资治通鉴卷二十八?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读资治通鉴之二十二)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

1. 我重新思考了一遍和司马越相关的史料,感觉上一篇的解读还有未尽之处,所以只好啰啰嗦嗦地再讲一回。

首先就是司马越为什么会突然发难,抓捕司马乂?我现在认为,整个事件的起点确实应该不是司马越,而是司马乂手下的将领,比如朱默。换句话说,《晋书》中记述司马越那个章节的版本才更贴近事件的真相。

为什么这么说呢?设想一下,当时在洛阳城内全面主持军事事务的是太尉司马乂,而负责中书省的司马越应该是承担皇帝诏书的起草工作,并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到军事指挥权。就算司马越对局势感到忧心忡忡,担心城破之日,自己会被视作司马乂的同党,遭到清洗,手底下无兵无将,他也难有作为。

如果他贸然行动,主动接触司马乂手下的兵将,试图挑动其中的主要将领反水,风险显然很大。这应该不符合司马越此前所作所为体现出来的性情。而且作为非军事指挥人员,他对于战场的局势未必有很清晰地认知。

所以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历经多日的战事,司马乂手下的兵将伤亡惨重,眼看着洛阳城被重兵包围,解围无望,不少人开始心生反意。这其中一定有统领主力部队的重要将领,比如上官巳(可惜《晋书》和《资治通鉴》当中都没有更多关于这个人的史料,只是提及他是司马乂的旧部)。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假设说只是少部分低级军官起事,抓捕司马乂,这样的叛乱很容易被平息,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司马乂被抓捕起来,并被关入金墉城,却没有人出面救他。

但是这批将领虽然有心推翻司马乂,毕竟职务卑下,迫切需要一个位高权重的领导者,最好是一位宗室封王,尤其是这个人还必须能够弄到皇帝的诏书,因为只有皇帝下了诏书,推翻、抓捕司马乂的行为才具有了合法性。

由此可见,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司马越。所以,应该是心生反意的将领主动找到司马越,邀其入伙,参与其谋。司马越最初的反应一定是惊恐、猜疑,但是同时也意识到,如果拒绝入伙,就会因为知道了对方的密谋,而被对方当场格杀。所以司马越确实是受到胁迫,而不得不参与其中。

当然,一旦参与其中,无论司马越是主动挑起,还是被迫参与,他就已经不得不进入到权力冲突当中。

2. 再说司马越为什么自己不动手诛杀司马乂,而是假手于张方。

一旦得知依旧忠诚于司马乂的兵将打算救出司马乂,司马越当然意识到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噩耗。如果司马乂被成功救出,第一个要对付的人肯定是司马越。所以司马越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尽快下令处决司马乂。

黄门侍郎潘滔应该是提醒他,就算不少司马乂的部下跟随上官巳叛乱,他们当中不少人未必就希望司马乂死,倒不如说他们可能自欺欺人地相信,只要抓捕司马乂,免去他的官职,就能平息和司马颖的战争,毕竟此时皇甫商已经被司马颖处死。如果司马越出头,下令处死司马乂,很可能使自己成为司马乂部下的仇敌。

司马越觉得他言之有理,这才依计行事,导致司马乂被张方虐杀。

3. 再看司马越为什么会在司马颖掌权数月之后,突然传檄天下,奉帝北征,讨伐司马颖。《资治通鉴》上写的是,“太弟颖僭侈日甚,嬖倖用事,大失众望。司空东海王越、与右卫将军陈眕及长沙故将上官巳等谋讨之。”

仔细推敲一下可以发现,这个解释并不确切。真正迫使司马越和司马乂的旧部起兵征讨司马颖的原因,应该是掌握大权的司马颖开始清算异己。这就不能不使包括司马越、上官巳在内的文官武将感到长此以往自身难保。

我们可以简单看看掌权之后的司马颖做了哪些事情。他首先命部下将领石超率兵五万“屯十二城门,殿中宿所忌者,颖皆杀之;悉代去宿卫兵。”用自己的兵将控制住京城的守备。

随后他就对当初反对自己,或者没有立刻追随自己的地方官员进行清洗。比如说,当初三王共同讨伐司马冏的时候,时任宁朔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的王浚“拥众挟两端,禁所部士民不得赴三王召募”,这就势必成为司马颖要铲除的对象。为此,他任命右司马和演为幽州刺史,“密使杀浚”。

应该说,司马颖掌权之后,大不同于司马冏。司马冏至少表面上是听得进去别人的进谏,司马颖却是哪怕某个人当初说了什么令他恼火的话,事后都要找他算账,予以处决,比如说东安王司马繇。

司马繇这个人此前曾经提到,在贾后一党铲除杨后一党时,他曾经出过大力,率殿中卫士攻入杨骏的太傅府邸,处死了杨骏一党,并且为了给自己的外公诸葛诞报仇,枉杀了文鸯。

此后司马亮为了削弱贾后一党的势力,首先拿他开刀,免除了他的官职,“废徙带方”,把他流放到了带方郡,地理位置是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一直到公元301年,因为他的兄长东武公司马澹坐不孝之罪,被流放辽东,他才被主政的司马冏召回,恢复了东安王的爵位。

等到司马颖、司马颙联手铲除了司马冏的势力,司马繇又投靠了司马颖。

公元304年,东海王司马越传檄天下,奉帝北征,讨伐司马颖的时候,一时之间汇聚了十数万大军,邺城为之震惊。司马颖召集群僚商议对策,司马繇提议,“天子亲征,宜释甲缟素出迎请罪。”司马颖没有听从,这也就罢了,等到在荡阴县击败了司马越的部队之后,他越想越气,“怨东安王繇前议,八月,戊辰,收繇,杀之。”

举这些事例应该足以说明,司马颖掌权以来,并没有采取温和的政策,尽力将多方的势力汇聚起来,而是一心一意要铲除异己。东安王司马繇只不过是在临敌之际说了句劝降的话,也被事后追究,予以处决,再想想当初和晋惠帝、司马乂一道被围困在洛阳城里、并担任政府要职的司马越,以及司马乂的旧部,这些人如何可能不被司马颖视为需要逐步予以清洗的敌对势力?

正是因为担心再不动手,迟早会被司马颖逐一清洗,这些人才联合起来,主动出击,征讨司马颖。

4. 最后说一个关于司马繇被处死之后的事件。司马繇被处死的时候,他的哥哥琅邪王司马觐早已去世,继琅邪王位的是司马觐的儿子司马睿。此时正作为陪同晋惠帝征讨司马颖的随行人员,被司马颖的部队连同晋惠帝一道押入邺城。

眼看着自己的叔叔被司马颖处死,司马睿势必要担心自己的安危,尤其是自己还参与了讨伐司马颖的行动。所以他打算逃出邺城,返回自己的封地。而这个时候司马颖已经命令手下看守住关隘渡口,不得放行包括司马睿在内的封王、重臣。

司马睿逃到河阳,果然在渡口被把守的官兵拿获。幸亏他的随从宋典机智,从后面赶上来,用马鞭拍打司马睿,笑曰:“舍长,官禁贵人,汝亦被拘邪?”假装认出司马睿只是区区小吏,由此迷惑了官兵,就此放他通行。

司马睿逃出邺城,返回洛阳,接了自己的母亲太妃夏侯氏,带她一道返回了琅邪国的封地。由此才传下来东晋一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