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兴旗

粮票的变迁(票证年代的记忆)(1)

粮票的变迁(票证年代的记忆)(2)

粮票的变迁(票证年代的记忆)(3)

粮票的变迁(票证年代的记忆)(4)

粮票的变迁(票证年代的记忆)(5)

对于绝大多数80、90后来说,他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卡,现金卡、信用卡、美容卡、购物卡等,就像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离不开各式各样的票证,其中,粮票成为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值此取消粮票20年之际,笔者采访了参与粮票设计、管理和使用的一些人。

粮票:前世今生

粮票是如何出现的呢?这还要从1953年谈起,1953年的粮食问题成为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建国初期,要在百废待兴中发展经济,我国又是个人口大国,粮食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问题,加之国外敌对势力封锁着国门。由于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而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很突出,甚至有的地方一度出现粮食危机,主要是一些重要的产粮区未能完成粮食的收购任务,造成一些大城市粮食已经不够供应,到了必须实行配售的地步。”回忆起当时粮食的紧张情况,原昭阳粮管所支部书记郭宝康如是说。

如不采取坚决措施,粮食市场将会出现严重混乱的局面,其结果必将影响全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在这一背景下,1955年,国家作出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统销统购”。粮食流通体制从此进入了长达30多年的统销统购时期,粮票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在那个年代,吃定量供应的人家每月月底固定某一天,都要去粮店排队将粮票领回,其热闹场面仅次于影剧院。粮食局对粮食、食油先后实行“以人定量,归户计算,凭证记录,定点供应”的办法,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分月需粮计划,经核准后按统计好的数量分配给各个粮店,然后再由粮店发给辖区的居民,但凡这些天,粮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如果家里有稍大的孩子,正常这任务就是他们去完成,快排到的时候,大人才会赶来领取粮票,然后再买些口粮回家。

当时,为了保证生产、有利工作、照顾学习,根据居民的劳动差别、年龄大小,分等核定每月供应标准。一般居民(成人)每月每人24斤,中学生因为正在长身体时期每月每人32斤,体力劳动者视特重体力劳动和重体力劳动分别为42斤与38斤,10周岁以下的孩子每人每月7斤;对县辖区内的农业人口(粮农、菜农、棉农、果农)口粮按定销进行保障供应。

粮票是一种无价证券。全国通用粮票由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发行,省地方粮票由省粮食厅发行。从60年后,各市和部分县为了简化手续,方便群众购粮,印制了购粮券和油票,在其辖区内凭票购粮购油。

粮票的变迁(票证年代的记忆)(6)

“1985年,情况有了变化,国家对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有了松动,取消了粮食、棉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统购改成定购,统销也逐渐转变成人们可以不用粮票也能买到议价粮了。议价粮,可按市场需求浮动,但购买议价粮不受粮票限制。到了1993年4月,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曾在市粮食局购销股的老徐告诉笔者。

郭老告诉笔者当年参与销毁粮票的事:那年他受粮食局委托对全市收缴上来的粮票进行销毁。在当时的西门建筑工地上,随着两桶柴油的泼浇,整整两麻袋的粮票瞬间燃烧起来,伴随着人们几十年的粮票完成了历史使命。“当时销毁的有55年版、56年版,还有像邮票那样的粮票很珍贵!”郭老很真诚地说。

粮票:辛酸事

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购粮凭证,国家从1955年开始发行到1993年停止流通,38年时间,关于粮票酸甜苦辣的故事,平常百姓人家该有多少啊!

今年的热播剧《娘要嫁人》中齐之芳的追求者戴世亮为了不让他心爱的女人和三个孩子挨饿,铤而走险,自作聪明地想起一出歪主意:画粮票。对于那个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求生存的贫困家庭来说,这几张画出来的粮票真的要算是“奢侈品”了。

从公安队伍退休在家多年的吴老给笔者叙说着曾经发生的故事,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有户人家生了5个孩子,个个都在长身体,吃得多,有个在上初中的二伙喜欢画画,每次吃饭时看到大人一脸忧郁的样子,他耍小聪明打了一个歪主意:画粮票。于是,他每晚趁大人去上班期间,偷偷地翻出粮票临摹起来,大人一周夜班下来,他终于很满意地画出了一张粮票。捏在手里将近有半个月,好不容易等到月底拿票买米的日子。谁料想,当年人们对粮票的敏感程度,不亚于如今人们对于假钞的敏感度,更何况粮店收款员整天摆弄粮票,只要粮票一上手,便知真假。结果,这孩子不但米没买成,还被当场扭送到派出所。初中没读完就去了劳改农场。也许因为一张粮票吃饱饭而犯罪,这事要放到今天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发生这样的事很正常,因为那时多张粮票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粮票的变迁(票证年代的记忆)(7)

一提起粮票,家住城西已到花甲之年的老李先生滔滔不绝地说起他生活中粮票带来的一段小插曲。1979年他师范毕业准备回乡结婚,他和对象商量好,不操办婚礼,准备到扬州旅行结婚。旅行结婚之前,最重要的一桩大事,就是必须准备足够的外地粮票,那时即使你有钱,但是没有粮票出门就要挨饿。因为在实行粮票的年代,兴化粮票只限于在本县内使用。所以,出了兴化在省内要有江苏省粮票,出了省要有全国粮票,否则,饭店是不会卖给顾客主食吃的。

老李和对象在扬州的瘦西湖等景点转了几天,仍游兴未尽。但是,他们携带的江苏省粮票已经用完,只剩下2两兴化县粮票。无奈之下,回家的大早老先生只好用2两兴化粮票在车站跟烧饼店好说歹说买了一个烧饼,两人将就地填了下肚子,一直等到中午一点才有班车回兴化,到家已是傍晚时分,早已是饥肠辘辘了。

老李回忆说,那时候,到外地出门使用大面额全国粮票时,各地饭店找零一律用当地粮票。因为全国粮票里还包含着油票在内,对于百姓居家过日子,全国粮票算得上是“奢侈品”了。

“有时我们学校会派我们到外地考察学习,在临走之前要赶紧到粮管所去置换全国粮票,不然拿着咱们这里的粮票到外地吃不上饭。”老李先生说。

粮票:票面上的故事

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客观地见证了一段关于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粮食政策。

郭老告诉记者,粮食票证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种资料,特别是现在城乡住房更新速度加快,这些民间资料会不断地消失,它不可能再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粮食票证已难找到。

粮票的变迁(票证年代的记忆)(8)

当笔者拿出一套1966年版的兴化粮票的图片时,他很激动,给笔者分析起这版粮票。他说,这组粮票主要以工人农民为主,以农作物玉米、水稻、麦子为辅,并且把我国民间的绘画、戏曲等元素全用到艺术造型上。粮票的设计源于当时的生活现状,比如东方红牌的拖拉机在丰收的田野里耕耘着,比如农民满脸欢喜地开启灌溉渠的闸门,哗哗的流水欢快地向前奔涌着。别看壹市斤票面“双菱”图形和贰市斤票面“麦把”图形的简单,其实不简单,它是寓意丰收连连。

最有意思的当数拾市斤票面了,票面上包含着至少有十种意思:蒸蒸日上的工厂,在希望的田野上,饱满的麦穗,绽放的棉花,底排纹印有犁地、收割、挑把、扬场四幅丰收场景,表示数字的拾市斤上好像为了适应当时政治的要求,有个“忠”字。还有它和伍市斤区别在于左右陪衬图上工农正好相反。

当时防伪标记没有现在科学水平高,粮食局从设计人员那里拿到满意样稿后,在交印刷厂印刷时,刻意在粮票的底纹某一个地方制造某个不经意间的断痕,让临摹造假者感觉看似平常,其实这就是粮票的防伪标记。20年过去了,无论再怎么怀念,之前纯手工的设计创作方式早已远去,笔者有幸遇到曾参与我市1988年粮票设计的叶智敏先生,他对此感受特别深。他说,那时就是靠每个人去想,当年可没有电脑特效,全是手工,要求每一个人去探索、去创新。

他还说,他设计的那版粮票是当时的英武路北段的新城景象,有时为了一个画点,曾多次去书店翻资料、到大街上闲逛找灵感,直至满意为止。

粮票虽然已成了历史,但是在今天,也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珍宝。前不久,笔者在我市收藏爱好者唐红兵家里看到40多册粮食票证,每一本收藏夹都编了号,并按照年份顺序,整齐划一地陈列在书房的大橱柜里。他告诉笔者:收藏粮票能给他带来很多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