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派记者 张悦 马菲】“现在不是离开中国的时候,而是韩国企业应该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一切都才刚刚开始。”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中国经济观测研究所所长朴汉真近日在接受韩国媒体采访时给出这样的忠告。朴汉真自1992年以来,一直专注于研究中国经济。他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韩中两国应该着眼于在多边主义的框架下,朝着加强双边交流合作的方向发展。
环球时报:是什么原因让您30年来一直坚持研究中国经济?
朴汉真:记得我父亲1982年告诉我“10年后中国将越来越敞开自己的怀抱”时,我还是一名即将高考的文科生。他叮嘱我选择与中国相关的专业。我听从了他的建议,此后还专门研究对大多数韩国人来说非常陌生的中国政治经济学。我非常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的硕士论文内容是预测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速度。韩中两国1992年正式建交的那一年,我进入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工作。后来我还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有关韩国企业在中国经营的本土化战略。转眼30年过去,我仍在坚持研究中国经济的最新动向,并在韩国高校教授有关中国经济与韩中经济关系的课程。
环球时报:您常说,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内需潜力,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您怎么评价中国经济这些年呈现出的稳定性和成长性?
朴汉真:国际政治中的不稳定因素持续增多,各国经济大幅动荡,但中国经济在保持稳定运行的同时还实现持续增长,维持住自身“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的地位。回顾过去,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每当世界经济陷入危机时,中国经济都能率先恢复,呈现出强大的韧性,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作出重要贡献。我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最大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并没有集中在特定领域,而是均匀覆盖了整个产业。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提高了中国经济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中国政府在经济和产业政策上始终保持一贯性,这为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巨大的内需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起到积极作用,并提供了坚实后盾。另外,中国内陆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与中国沿海大城市存在经济差距,这使得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可以在中国国内实现转移。
环球时报:您怎么看中国这些年中产阶层群体不断扩大?
朴汉真:中国为了实现地区均衡发展,正在持续推进城市产业集群政策。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36%,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4.72%。今后,随着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中国将同时进行包括智能型交通系统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扩充(硬件改革),以及包括保健医疗系统及公共服务在内的软件改革,这将使中国产生规模达数亿人口的中产阶层。中产阶层的扩大必然意味着内需消费市场的扩大。我认为,凭借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中国经济将持续保持稳定增长并将保持“世界市场”的地位。
环球时报:为什么您对中韩经济“脱钩论”非常不认同?面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和韩国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朴汉真:我认为全球化并没有消失,而是正在重组。世界在成长、发展、进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联系在一起,这种关系已发展到不可能人为切断的程度。南唐后主李煜的那句著名的“剪不断,理还乱”恰好也充分表现了当前全球价值链重组的状态。如果用歌曲来做比喻,我认为全球化不是过时的流行歌曲,而是不断重新编曲的不朽名作。只是,如果说过去世界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单一全球化时期,那么现在的世界则处于以连接美洲、欧洲、亚洲为主的“大陆价值链”(Continental Value Chain)的过程中。
我提议韩中两国应积极推进活跃地方层面的经济交流合作。韩国和中国的各级地方政府从韩中建交初期开始就有很多友好合作和缔结姊妹关系的事例,但大部分仅停留在人员交流的水平,因此有些令人遗憾。两国地方政府扩大区内企业间的合作,不仅可以增进两国关系,还能扩大经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