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建文帝朱允炆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最废柴、最天真、最作死的帝王了。哪怕再普通的帝王都可以凭借庞大的国力生耗也能把朱棣耗死,但是建文帝冲动善变的性格把这一切都拱手相让。所谓谋定而后动、善于纳谏都应该是朱元璋亲手调教的基本结果,但是朱允炆显然是朱元璋培养的不合格产品。他既没有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基础,又没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威信如何效仿?况且年轻冲动的性格让他的世界观很简单,以为王师所至莫敢不从。他哪儿来的这自信?可以说建文帝都不像皇家这个大染缸培养出来的储君,倒像是富裕家庭培养出的没经过风雨的温室少爷。

明朝万历三年建文帝多少岁(明朝建文帝为何不效仿)(1)

如果说建文帝朱允炆冲动、善变属于帝王不合格产品的话,那么他引为心腹的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位儒家大师行事更为天真、理想化。这样的君臣组合甚至都不如清末变法的光绪和康有为等人的组合有威力。所以执政过程和削藩才会简单粗暴、纸上谈兵,白白的浪费了朱元璋的一片苦心。在削藩的过程中这对君臣组合脑海中还停留在“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天真想法,天真而冲动的做事方式即便没有削藩复杂的国家形式也不是他们所能驾驭的。

汉武帝推恩令具备的良好的基础是西汉王朝完成削藩的前提条件

虽然推恩令被称为天下第一阳谋,但是依然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时间是在元朔二年(前127年),此时距离汉武称帝已经过去建元、元光两个年号总计十二年。汉朝立国已经80余年,在经历文景之治后国力富足。汉武帝不但平定了闽越国的叛乱,还积极的着手开始平定匈奴的准备。在推恩令实行的同年,卫青出兵匈奴拉开平定匈奴的序幕。所以汉武帝在实行推恩令前亲自掌握的国家实力已经足以碾压各封国,这才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底气。况且汉武帝的推恩令也不是一步到位的,也是循序渐进的。

明朝万历三年建文帝多少岁(明朝建文帝为何不效仿)(2)

况且在汉景帝时期已经进行了削藩的尝试,虽然因晁错引发了吴楚等国的叛乱但是被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迅速平定。对于削藩反应强烈的出头鸟吴、胶西等国被平定灭国,这为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铺平了道路。

所以从汉景帝到汉武帝两代帝王的削藩政策是一脉相承的。而建文帝之前的朱元璋根本没有削藩的想法反而是分藩的执行者,没有任何削藩的基础就简单粗暴的削藩能成功才怪。再说汉景帝也有文景之治的民心基础和周亚夫优秀的军事才能,这也是建文帝所不能比拟的。

宋太祖赵匡胤的威望也不是初出茅庐仅凭皇家血统就能让人信服的建文帝所能比拟的

说完了汉武帝我们再来看看宋太祖赵匡胤,从赵匡胤的庙号太祖就可以看出人家是自己没有祖先的福荫白手起家打出来的天下。这跟明太祖朱元璋机会一样,无论赵匡胤是否属于通过兵变上位,毕竟是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天下。在这个过程中敌人已经伏法后者臣服,赵匡胤在自己的嫡系中建立起了不可比拟的权威。

况且赵匡胤自身就是武将出身,在高平之战、攻打南唐的过程中战功卓著让人信服。赵匡胤30多岁的壮年立国称帝,此时可以说达到了个人威望的巅峰。杯酒释兵权就是在这种情况情况下发生的,此时宋太祖不但大权在握而且在继承军队中的威望超越了各将领。何况石守信、高怀德等人都是赵匡胤的心腹嫡系,赵匡胤指挥他们如臂使指所以杯酒释兵权才会如此顺利。

明朝万历三年建文帝多少岁(明朝建文帝为何不效仿)(3)

所以宋太祖作为帝一代与仅仅因为皇家血统就轻易上位的建文帝朱允炆要强太多了。无论威望还是资历都不是初出茅庐的建文帝朱允炆所能比拟的,所以赵匡胤实行杯酒释兵权是水到渠成而建文帝的仓促简单粗暴的削藩是行不通的。

建文帝朱允炆正确的削藩策略

建文帝是因为血统和身份登上皇位的,既没有太子朱标的能力和储君之威更缺乏朱元璋创业时期的朱标与众文武患难与共的情怀。所以建文帝登基之后最缺乏的是塑造个人威望的过程,此时不宜着急削藩。而此时朱元璋去世不久,诸位藩王确实没有造反的意思。所以建文帝应该在保持朝廷安稳的同时通过正确的施政方针来赢得大家的拥护。

当初步建立起威望后才能小范围的进行削藩,方式也必须是拉拢大部分打击小部分。而且必须寻找机会使小范围的削藩名正言顺,即便没有正当的理由也可以学习朱棣称帝后的方式用改封地移藩的方式逐渐消除隐患。藩王之所以成为危害,除了掌握军队外就是在封地有威信不论征税还是招兵都能很快完成。而在保持大部分藩王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调动几个影响较大的藩王封地可以把影响控制到最小。如果对方不同意,这时候朝廷出兵平叛就师出有名了。

明朝万历三年建文帝多少岁(明朝建文帝为何不效仿)(4)

小结:

综上所述建文帝没有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基础(无论是汉景帝打下的基础还是汉武帝掌握的朝廷实力),所以在登基初期不具备实行推恩令的条件。而毫无根基的建文帝与宋太祖相比,缺乏赵匡胤绝对的权威、尤其是军队的威望所以跟不可能对位高权重的叔王们实施什么杯酒释兵权。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