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一词,最早出自《诗经》中的《国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指的是农历,公历大约是九、十月份。"火"是星名,指大火星,此处的"流"不是流星的流,而是水向低处流的流,即"下坠"。我们的祖先早就在几千年前观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大火星会落向夜空的西边,是天气逐渐转凉的征兆。
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的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
2."衣冠禽兽"是夸奖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人表面上文质彬彬,收拾打扮的整整齐齐,可人品极差,会用"衣冠禽兽"这个词语,但其实"衣冠禽兽"在以前是个褒义词。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代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绣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
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秀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虎,四品绣豹,五品绣熊,六品、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到了明代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衣冠禽兽"才开始有了贬义。
3."万卷"书多不多?在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读书破万卷",实际上"万卷书"根本没有多少内容。
古代是把字刻在木片上的,然后用绳子串上并卷起来, 一卷也就是一握大小. 传说李斯给秦始皇上万言书,足足用牛车装了一车,计58卷之多,如此算来.一卷大概在一百七十多个字左右,相当于现代书的一章或者一节。
成语"学富五车",说的就是这种竹简书。不管多大的牛车、马车,装满五车,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如今一个普通大学生所学过的教材那么多了。
4."呆若木鸡"境界高形容一个人惊呆、痴呆、发呆的样子时,我们可能会用"呆若木鸡",但其实"呆若木鸡"是一个褒义词,反而境界很高才能做到"呆若木鸡"。
出自《庄子·达生篇》。
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每隔十天周宣王都会问斗鸡训练的如何。
第一次纪子说斗鸡表面气势汹汹,其实没底气;第二次纪子说鸡还是紧张,仍旧好斗;第三次还是不行...终于第四次纪子说斗鸡已经训好了。
比赛场上一看,这斗鸡呆头呆脑、不动声色,像只木头鸡,可是别的斗鸡一见它却掉头就跑。
其实"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这就跟"大智若愚"的道理是一样的。
5."跳槽"原是青楼语跳槽这个词在如今的意思是指人们对自己现下的工作不满意,选择新的工作,即换工作的意思。其实跳槽的"槽"指的是青楼女子,而"跳槽"指的是顾客一天、三五天换一个青楼女子。
6."五毒"其实是良药说起五毒,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五种毒虫或者毒药,但其实五毒指的是五种良药。
《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攻之"。"五毒"指的是丹砂,石、磁石、雄黄、石胆,通过加工以后,药性及其猛烈,变成以毒攻毒的良药。
7."劳燕"为何会"分飞"出自《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
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8. 究竟何为"平天下"我们总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人会望文生义,认为"平"是带有武力的征服,或是带有"踏平"的意思。但其实"平天下"是指"使天下平定",更接近于一种治国之道。
《说文解字》解释平字为"亏八"也,亏为亏损、消除,八就是分别,因此"平天下"就是天人合一,消除一切分别,达到大同世界的理想。
9. "慈母"本来不慈祥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本是一幅温情的画面,但是"慈母"并不是指"慈祥的母亲"。
"慈母"最早出现于《仪礼》。《仪礼》对成为"慈母"的条件作了诸多令人张口结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
意思就是说,要想成为"慈母",必须是小妾身份;必须没有生育过(至少无男孩);丈夫必须还有妾,这个妾刚好一命呜呼留下了个男孩;丈夫下令让没有生育的妾把这个失去了母亲的孩子养起来。满足所有条件,此女子才是一个"慈母"。
10. "三教九流"指哪些人?我们形容各色人等时,会用"三教九流",或者是在白话小说中看到用"三教九流"形容闯荡江湖的各种人,往往是带有贬义。
但其实"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
"九流",指的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来,"九流"被用来代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在"九流"中,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后来佛教、道教日渐昌盛迷信,人们就用"三教九流"来泛指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人。
11. "长袖善舞"不跳舞水袖是演员戏服衣袖前端的白色部分,原是代表古人衬衣的衣袖。一般戏曲服装上的水袖,长度仅为五十多厘米。在戏曲中的许多剧种里,不管是京剧、豫剧、越剧等等,演员水袖功夫如何,往往代表着其表演水平。但是,我们绝不能把戏曲演员精湛的水袖表演称之为"长袖善舞"。
"长袖善舞"一词语出《韩非子·五蠹》,原句为"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意思是说,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范雎、蔡泽两人的传记时曾引用过这个词语。
因为两人都是极有口才、能言善论的说客,所以他们取得了秦王的信任。所以,司马迁评论范雎和蔡泽两人就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经商者有更多的本钱一样,他们有比别人更强的辩才。对这两人施展手段因而吃得开的行为有所讽刺。
12. "首当其冲"最先遭殃我们所认为的"首当其冲",是冲在最前头,其实是比喻最先遭受攻击或灾难。
"首当其冲"原为"当其冲",出自《汉书·五行志上》:"郑以小国摄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 而"冲"指的是战车,"当其冲"就是首先遭到战车带来的伤害。
意思是说郑国是个小国,身处晋、楚、吴三个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困难,一旦国与国之间有冲突,首先要遭殃的就是郑国。
看了这十二个文学常识,是不是发现我们平时常用语的背后古时还是有挺多呢?想知道更多生活中的文学常识,请关注"诗文典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