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暗藏的三个做人智慧(红楼梦异文比较欣赏之六)(1)

甲戌本凡例第五则“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的“一事无成”,除了杨本与舒本将“技”抄成了错别字“枝”与“伎”之外,其余脂本及程本,都改写成“一技无成”。一字之差,性质大变。

此句本意是作者自我责备,责备的是自己“无材补天,一生碌碌无为”的“半生潦倒”,责备的是自己“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的无所作为。甲戌本的“一事无成”显然最合本意,与前述相呼应,顺理成章。正因为自责如此之深,才不可以让后半生再潦倒,更不应该再一事无成,否则,人生就是彻底的大失败,于是才要借写《红楼梦》这样一部大书,弥补“一事无成”的“穷困潦倒之罪”。“一事无成”与“半生潦倒”,对仗工稳,应是作者原话无疑。可以说,十年辛苦、字字血泪的《红楼梦》正是作者毕生成就的大事,而他的一事无成,也只是世俗眼光中的一事无成,他的半生潦倒,非己之过,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强加的。“一事无成”四字,沉郁顿挫,悲愤悲痛,隐含了作者的愤世嫉俗与超越世俗的宏大抱负。他所追求的“一事”不是儿女情长,不是功名利禄,而是曹丕《典论论文》所言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正因为他追求人生大目标,不合流俗,才落得半生潦倒,一事无成,这是悲愤的控诉,是悲愤的呐喊。

自庚辰本起,诸本都将“一事无成”改成了“一技无成”。技者,技艺也,本事也,谋生之手段者,即所谓世俗所言的一技之长而已。一技无成,就是一点本事也没有。曹雪芹难道没有一技之长吗?能写擅画,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且还通百艺,作工艺制作专书。其实只要看看《红楼梦》中所有涉猎之学,就知曹雪芹本就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无所不精的绝顶人才,哪儿会“一技无成”呢?然而在那样的社会里,在那样的家世背景下,他有再多的一技之长,又能如何?所以,他的悲哀,不是一技无成造成的,他的悲哀是拥有众多绝技却“一事无成”,抱国无门,济世无门,反而为世俗所不容,“无材补天”。显然,将“一事无成”改为“一技无成”,格局小了,境界狭了,气魄低俗了,也不合作者的本意心胸,更与作者身世不符。

换个角度看,庚辰诸本与程本将“一事无成”改作“一技无成”,也与情理不通。既然你“一技无成”,那么“半生潦倒“又怨得了谁?难得不是应该的吗?“一事无成”是悲愤填膺的控诉,“一技无成”是自怨自艾的惭愧自责。可以说,一字之改,改成了“化神奇为腐朽”。

但有趣的是,“一事无成”是以前就有的成语袭用,反倒是庚辰本改的“一技无成”成了成语。

一事无成,意思是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更多的用于贬义的语境。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除夜寄微之》。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文字是有魔力的,古人敬文字若敬鬼神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字之差形成的天壤之别,恰恰能突显一个人的文化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