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们家小曹说的,小李骂她是农村婆娘。”小曹的家长对我如是说。

“老师,我们小李说,他给曹讲,‘哎呀,我们俩不要斤斤计较嘛。’我们好好相处嘛。”小李的家长对我如是说。

听到第一句话,我大吃一惊,小小年纪又出生城市里的小李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不是一直都坚持说普通话吗?怎么说重庆话,还说脏话、粗话?他怎么这么没素质?如果当时孩子在身边,真恨不好好好教育他一番,质问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听到这二句,我又为小李的绅士风度拍手叫好,同时纳闷于小曹的难缠,怎么会这样?

这是同一个孩子吗?是的,这就是同一个孩子,他就是小李。

当老师接到这样的电话时,我想,大多数老师都会与我前面的想法一样,然后在这样的想法上去回复家长。其实,这并不是最好的回复,最好的回复是:“我去了解一下情况,调查清楚了再给你打电话,好吗?”

果然——

后面了解到的情况与听到这片面之辞是大不相同的。

这是二年级上期开学第一天,两个小伙伴的对话:

“你从哪儿来?”

“农村。”

“哪个农村哦?”

“合川那边。”

“你原来上补习班没有哦?”

“没有,我们下午放学做完了作业就去玩。”

“周末呢?”

“周末就跟他们一起去抓蝌蚪,去坡上跑。”

“哎呀,农村婆娘好好哟!”

这就是这个粗话的出处,我问小李:“你怎么说她是‘农村婆娘’呢?”

“他是农村来的嘛。”

“农村来的你就这样说,你知道这句话很伤人吗?”

“啊?我不知道。我看她是女的,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女的就是婆娘,我就这样说了。”

……

不知者不为罪呀!都是无知惹的祸!

第二句话的故事呢?

我问小曹:“小李对你说,‘我们俩不要斤斤计较嘛’这样的话了吗?”

“是的,说了。”

“你在哪些事上斤斤计较呢?”

“他的书本、文具总会摆满桌子,最后摆到我这边来,占一大片。有一次他的书都被我当作自己的收回家了。他的笔弄过来,把我的衣服都弄上了墨水,经常这样。他用过的餐巾纸也丢到我这边来,脚也放到我这边,我的脚都不知往哪儿放……”

我问小李:“属实吗?”

“属实。”

对于这样的情况,哪个同桌能不斤斤计较呢?所以,现在重要的不是同桌不要斤斤计较,而是小李要改掉不爱收拾整理的坏习惯。

所以,老师,一定要对问题追根溯源,不要听片面之词,妄下结论。

面对学生问题老师一味的鼓励(老师要对问题追要溯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