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感悟及体会(道德经第四十一章)(1)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主要讲了对“道”的感悟水平,存在高、中、低三种层次的人。并由此进一步引申,讲述了“道”的12种外在表现形式,点明“道”的本质虽无形无名,却存在宇宙万物之中,并成就万事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全文如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類(读音:类)。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

善贷且成。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感悟及体会(道德经第四十一章)(2)

全文释义如下:

对“道”理解高深的人,

勤勉而身体力行去实践“道”的理论;

对“道”理解一般的人,

心中对“道”的理论似懂非懂、将信将疑,并不能完全去实行“道”;

对“道”一窍不通而愚钝的人,

听到“道”的理论,就嘲笑而不屑于此。

不被愚钝的人所嘲笑,就不能称之为“道”。

所以,古人曾有话说道:

光辉明亮的“道”看起来却是晦涩暗昧,

向前延伸的“道”看起来却像是在退后,

平坦无斜的“道”看起来其外在却好像崎岖难行。

至高的德行空旷谦虚,如同不自满的山谷;

真正的洁白是本质的洁白,而不在意其外在的污垢导致的不纯粹;

广博的德行,因为广大的好像永远也填不满,所以看起来仿佛一直不充足;

刚建的德行,内在刚毅强健,而外在的表现却仿佛怠惰不振;

本质质朴纯真,所以不在意外在的瑕疵浑浊。

真正的方正,反而是没有四方的棱角存在;

真正的器具,需要更长久的打磨锻炼才能成器;

真正的声音,听起来却好像没有声响;

真正的具象,却没有具体的形象存在;

真正的大“道”遁藏无形而不显露。

只有“道”,

是遁藏于万事万物之中,又成就着万事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感悟及体会(道德经第四十一章)(3)

从以上所述,这一章向我们指出了无形无象的“道”,有12种外在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所谓的“道”,更接近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哲学意义上的存在于事物中的“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无形无象不可见,却在事物运行变化中起着绝对的指导作用。

举例来说,就像地球重力的存在无形无象,但却影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重力影响着万事万物,反而又好像不存在一样,遁藏无形。

这种“客观规律”,存在于宏观事物中,也存在于微观事物中,正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天下万般“道”,感悟到至高至极的哲学层次,就会发现殊途同归,万物合一。

所以,到了那个境界,理解了“道”的本质纯粹如一,那么万紫千红的外在表现形式,便“一切如梦幻泡影”一般,只是本质的一种“虚幻投影”而已。

通过《道德经》这一篇的解读,就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更加思维清晰敏捷,效率更高。

不论做什么事情,善于抓住处理事情的关键内在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即“道”),便能提纲挈领,迅速而高效地找到症结所在,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