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千百年来,虽然众说纷纭,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把它变成了老子版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帛书出土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受先入为主传统习惯的影响,至今也没有改变。这句话就是:

“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眇要。”

孔子语录见贤思齐(孔子见贤思齐的观点)(1)

这句话,从西汉初年的河上公,危机时期的王弼,到当代的台湾大学的傅佩荣、陈鼓应,复旦大学的王德峰、北大的王中华等等,几乎全是这个套路。试举例说明:

河上公:“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人师。人行不善者,圣人犹教导使为善,得以给用也。”

王弼:“举善以齐不善,故谓之师矣。善人以善齐不善,不以善弃不善也,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虽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于其道必失,故曰‘虽智大迷’”。

唐玄宗:“善人可师法,不善人可取役使也。”

王安石:“善人,教不善人者也,故,善人不善人之师;无不善,则不知善之为善,故不善人善人之资。”

孔子语录见贤思齐(孔子见贤思齐的观点)(2)

例子不用多举,您可以网上随便查找名家解读《道德经》的文本,大致都是这个思路。

这么解释,首先不符合老子“万物为一”的思想,跟“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的观点相悖,而且整句话也不合逻辑:“不贵其师,不爱其资”怎么就成了糊涂了,又怎么成了“眇要”了呢?

这完全是用孔子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的观点解读老子思想。

有些修炼的朋友经常会说“着了文字相”。的确,也算是着了文字相,但是却很少有人认真反思这样的解释是否符合老子思想。

孔子语录见贤思齐(孔子见贤思齐的观点)(3)

下面对照原文,看看老子是不是主张“贵其师,爱其资”,是不是认为这就是为道的“眇要”。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虽知乎大迷,是谓眇要。”

为了方便对照,先把整章大意提要写出来:

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五善”,是说圣人“善为”,即“无为”;圣人善救人、救物,即以道救人,能把“人”变成“善人”,而“不善人”以“物”助人,使人越发不善。本章主旨在于教人“善救人”,以“道”救人乃真救人,以“物”救人,乃害人。与“尊其师、爱其资”没有任何关系。

孔子语录见贤思齐(孔子见贤思齐的观点)(4)

下面分解。

善行者无勶迹

善于“行”的人,“行无行”没有辙迹,也即无行。行,行走。也可引申到做事不张扬、不显摆、不自是。

善言者无瑕适

善于表态的人,无不是,即“希言,自然”。也就是“行不言之教”。

善数者不以筹策

善于筹划的人,不用借助筹策工具,即不算而算。筹、策,古代竹、木制作的计算工具。

孔子语录见贤思齐(孔子见贤思齐的观点)(5)

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也

善于闭门的人,不用门锁关键,别人也打开门。也即不闭而闭。籥:钥。

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

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捆束,也解不开。纆:绳索。约:捆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

所以,圣人有道,人与物,各得其所,各有用途,故人无弃人,物无弃物。道理何在?因为圣人“以天下浑其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的心融入天地万物,分不清哪是天地万物,哪是我心,如同庄周梦蝶,分不清哪个是庄周,哪个是蝴蝶。

孔子语录见贤思齐(孔子见贤思齐的观点)(6)

因此,圣人无善恶区别,“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此即无为——没有人为区分,无论善恶,都是“浑心”之中物,都是大我自然,故:人无弃人,物无弃财。

是谓袭明

这就是含光敛辉,光而不耀的大智慧。袭,掩盖,隐匿;明,明道者,知常(道)谓之明。“修除玄鉴,能无疵乎?”,涤除“心镜”的尘垢,以观天地,方可明道。若念兹在兹,耿耿于物,此即暗昧迷失。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千年误读的,正是这句话)

善人,并非儒家所言仁善之人,道家的善人是指“体道者”。师,不是老师,而是师法、取法,含“以何为据”之意。赍,把财物送与他人。

孔子语录见贤思齐(孔子见贤思齐的观点)(7)

第一个“善人”是体道者,第二个“善人”是使动句,“使之变善”之意。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体道者用道使人改善,即救人以道;世俗之人用“财物”使人改善,即救人以物。这就是上一句“善救人”的道理。以道救人,是为真救人;以“物”救人,不是真救人。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是物,“渔”是术,是道。

老子主张救人以道,“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道)”。没有什么东西能比“进此”更好的了。

这样解释才能跟上下句,以及老子的整体思想相吻合。再看下句。

孔子语录见贤思齐(孔子见贤思齐的观点)(8)

不贵其师,不爱其齎,虽知乎大眯,是胃眇要。

不贵其道,不爱其物;虽然自以为聪明,却是糊涂,这才是至理妙道。

若按通行的说法:不尊其师,不爱其财物,看似聪明却是大糊涂,这才是至理妙道——这样的解释能说得通吗?

本章大意

善于“行走”的人,不留下痕迹;善于表态的人,没有瑕疵;善于筹划的人,不用借助筹策工具;善于关闭的人,不用门栓门锁具,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捆束,别人也解不开。

所以,圣人有道,人与物,各得其所,各有用途,故人无弃人,物无弃物。这就是明道的大智慧。

明道者救人以道,世俗之人救人以物。不以大道为尊,而以财物救人的人,虽然看起来聪明,却是暗昧无知。这才是至理妙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