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口中的静姨,如今已成静奶奶。
而在46年前,第一次出演电影的时候,
赵静还是导演眼里的小姑娘。
1957年,赵静出生于大连。
从小,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她是在河南长大的。
16岁的时候,赵静进入河南曲艺团工作。
彼时,她还从来没想过,以后会成为一名电影演员。
三年后的1976年,因为要拍摄一部新电影《新风歌》,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鲁韧和赵焕章,一路采风来到了郑州。
《新风歌》的剧本,本就是一个河南作家写的。
两位导演此次前来,一边是为了寻找拍摄的外景地,
另一边也是为了寻找主演。
刚到郑州,他们就到各个剧团去看戏了。
当时,河南曲艺团为了上京会演,正在排练新的节目。
站在舞台上担任节目主持的姑娘,正是19岁的赵静。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赵焕章和鲁韧看了半天,最后双双用肯定的语气说,就是她了。
当天的排练刚结束,两个导演就一路追着赵静来到后台。
他们希望赵静第二天去试一下镜,赵静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赵静按照约定是上午过去的。
韩希谦给她说了情况,中午就在他们住的地方一起吃了饭。
年轻的赵静内心毫无波澜,中午还在沙发上好好睡了一觉。
下午两点,导演、摄影师、化妆师等一帮人都来了。
看到他们前来,赵静还是没有紧张的感觉。
接下来的试镜非常顺利,只拍了一条,导演就很满意。
其他演员试镜,基本都是试一下后等通知。
赵静一遍通过,现场赵焕章就告诉她,很快就要正式拍摄了。
不过,接下来赵静的单位却出了点小插曲。
因为曲艺团进京会演在即,赵静是早已定好的节目主持。
这边,《新风歌》也要开机。
两件事时间重叠,都要赵静参加,她必须做出选择。
而当时赵静的工作关系还在曲艺团,
单位不允许她走,哪怕是说好的借调也不行。
眼看事情僵持住了,赵焕章说,找领导。
剧组很快找到了河南省文化厅以及宣传部门。
他们说明了情况,事情一下子就发生了逆转。
节目主持随便是个演员都能担任,但是电影演员这可是万里挑一的嘛。
省里的领导觉得,河南文艺界要是能出个电影演员,也是很光彩的事。
于是通过他们的协调,赵静的借调手续很快就办妥了。
剧组就在河南待命,加上外景地也是选取的河南,
所以起先的戏,都是在河南拍摄的。
而剩余的内景戏,要动用到很多拍摄的设备,剧组就返回了上海。
赵静第一次跟着剧组,也去了上海。
上影厂的职工,听说导演从河南找来一个美女,
于是在拍戏之余,很多人都到片场来看赵静。
年轻单纯又漂亮的赵静,确实让人过目不忘。
有曲艺团的表演基础,再加上导演的提点,
赵静饰演的宋文英在荧幕上充满了阳光和朝气。
曲艺团本以为,电影拍摄结束,赵静的借调也就结束了。
谁知道接下来她还走不了了。
拦住赵静的,是大名鼎鼎的谢晋。
谢晋此时正在筹拍《盛大的节日》。
女主角筛选了一轮又一轮,最后决定要赵静出演。
就这样,第一部影片刚拍完,几乎是无缝衔接,
赵静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第二部影片的拍摄中。
有了大导演的肯定,戏还正在拍着,
珠海电影制片厂的剧组又找来了。
他们跟剧组以及赵静商量,这部剧拍完,再把赵静“借走”。
就这样,河南曲艺团的领导,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演员,
被国内各大电影厂借来借去。
珠影厂要拍摄的,是反映军队女飞行员的。
导演还让赵静在剧中饰演一个中队长。
于是,谢晋导演这边的戏刚结束,
在珠影厂的协调下,赵静就去一个空军部队体验生活了。
这次体验生活,又是大半年的时间。
可惜后来剧本半路出了岔子,电影拍不下去了。
不过,珠影厂不想放人,他们想把赵静留下来。
还未等和赵静的原单位协调好,
峨眉电影制片厂的人又找来了。
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能被国内几大知名的电影厂争来抢去,
充分说明赵静的能力不是盖的。
于是在1978年,在《冰山雪莲》里,
赵静饰演了一个西藏的农奴女孩。
凭借这个角色,赵静后来还荣获了小百花奖。
此时,上影厂、珠影厂以及峨影厂,都想着把赵静留下来。
接下来,还是上影厂捷足先登了。
1979年,赵焕章筹拍新的电影《海之恋》。
有过第一次的顺利合作,赵导立刻把赵静叫回了上海。
根据赵焕章的要求,赵静在剧中,饰演工人立秋。
整部剧是以六七十年代为背景的。
对于赵静来说,饰演这样的角色难度很大。
毕竟,六十年代的赵静年纪还小,很多事情没有切身经历。
好在导演的指导下,赵静对人物感情的把握十分到位。
1980年,《海之恋》上映后,引起巨大反响的电影。
从那之后,赵静在国内的影坛上有了自己的位置。
这部电影刚刚拍完,上影厂就立刻协调赵静的工作调动事宜。
由于曲艺团不想放人,为了体现诚意,
上影厂演员剧团的副团长铁牛亲自上马。
他先后四次去郑州协调这件事。
最终在1980年,赵静从曲艺团演员,
正式成为一名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电影演员。
对赵静来说,这是她人生路上的一次重大的转变。
事业上有了变化和提升,感情上赵静也寻觅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港湾。
还在1976年,也就是赵静以借调身份拍戏的时候,丹宁军闯入了赵静的生活。
此时的丹宁军,在部队文工团工作,所以和赵静一样也是文艺工作者。
两个年轻人很快坠入爱河。
1979年,赵静和丹宁军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此后赵静的工作调动到了上海,
丈夫丹宁军都是她最强有力的支持者。
《海之恋》拍摄之后,一大批同类型的电影先后涌现。
赵静以上影厂正式演员的身份,很快又出演了电影《巴山夜雨》。
她在这部剧中的戏份不多,但彼时的演员还没有明星概念。
拍戏是一份工作和事业,角色无论大小,都要努力去诠释。
两年后的1982年,赵静以上影厂正式演员的身份,参演了第一部主演电影。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也是赵静第一次出演古装剧角色。
导演严碧丽筹拍《笔中情》,赵静在这部剧中饰演齐文娟。
导演对各个环节的要求都很高。
尤其是在服装以及角色的言行举止方面,
严碧丽要求赵静她们必须下功夫苦练。
剧中的齐文娟是大家闺秀,不但举止端庄,而且还是一个才女。
开拍之前,赵静照着传统戏剧中的形象,
练习走路、说话、吃饭等一系列规矩。
除此之外,她又专门去学习了书法。
每天再忙,也要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练习毛笔字。
让赵静没想到的是,多年以后,等自己慢慢变老,
书法成了她陶冶情操最大的爱好。
此时的赵静,之所以能够将全部精力放在拍戏上,
除了努力和热爱这一行之外,
还离不开丈夫丹宁军默默无闻的支持。
在他们结婚后,丈夫几乎成了赵静的专职“后勤部长”。
丈夫的支持,以及赵静自己对角色的苦心钻研,
最终让她的第一部古装剧大有收获。
1983年的卢瓦扬国际电影节上,
《笔中情》还获得了外国影片奖。
紧接着在获奖的第二年,
赵静饰演的角色,又聚焦到了现代女性身上。
那是八十年代初,整个社会洋溢着一种新的风貌和活力。
年轻的女性都爱美,但是刚刚从保守的社会禁忌中脱身,
对于怎么穿衣打扮,女孩儿们还是有些羞羞答答的。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应运而生。
赵静在剧中饰演纺织女工陶星儿。
她既是劳动模范,也是一个爱美的姑娘。
然而彼时的社会风气,劳模和爱美,似乎是天然对立的。
于是在剧中,赵静很好的体现出了这种矛盾与冲撞。
这部影片上映后,时尚的概念,开始从上海渐渐向全国扩散。
赵静饰演的陶星儿,也成为一个很特别的时代符号。
饰演了时尚女孩后,赵静在同时拍摄的两部电影里,
又化身成为三个性格完全迥异的人物。
这两部电影,原本是一部影片。
但是因为时长的缘故,在拍摄完成后的剪辑中,就把它剪成了两部。
《少女与小偷》里,赵静饰演一个感化了小偷的女孩。
另外一部《两个少女》里,她又饰演了完全不同的两个角色。
电影是一起拍摄的,所以赵静需要同时饰演三个角色。
性格迥异,化妆和外形上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一会儿她是一个柔弱且心地善良的女孩。
一会儿又变身成为很有心机的女骗子。
尤其是在人物造型上,发型不同,化妆师只能给她准备头套。
往往是拍完这段戏,下一场就变换了头套。
好在彼时的赵静,非常喜欢这样拍戏的感觉。
三个角色饰演之后,赵静突然想沉淀一下。
此时,距离她第一次拍电影,已经差不多10年了。
虽然她已经饰演了多个角色,并且也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可在赵静看来,只有去充实一下自己,才能更好的发展。
于是就在同一年,赵静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进修班。
这个班里的所有学员,
都是在当时的影坛上,已经走红了的年轻演员。
也因此,当这个班开班,又被外界称为“明星班”。
正式开始学习后,赵静觉得自己算是来对了。
此前她就感觉到,自己的性格中,残留着羞涩的成分。
只是因为拍摄了很多作品,其他人也不好给你指出来。
而通过学习,类似的短板就都暴露出来了。
赵静记得很清楚,
有一次老师让她饰演《骆驼祥子》里的虎妞。
一开始赵静还有点发怵。
虎妞是个大大咧咧的形象,身上那股劲儿,自己能演出来吗?
好在有老师的不断鼓励,她终于慢慢找到了感觉。
等到演出结束,她的表演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和好评。
那一刻,赵静似乎突然明白了,
本色出演和性格化表演的区别和真谛。
一个优秀的演员,就应该有能力去塑造不同类型的角色。
几年学习下来,赵静感到了蜕变。
而丈夫丹宁军,依旧默默支持着自己,继续在演艺圈深耕。
此时,赵静还没有生育。
等到三十岁之后,她又成了高龄产妇。
好在丈夫的支持和陪伴,始终是赵静最坚强的后盾。
就这样,事业辉煌和家庭美满,她统统没有耽搁。
孩子出生后,除了继续演戏,赵静又拿起了毛笔。
书法和绘画,成了她中年以后的最爱。
近些年来,她还在上海和北京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
2016年后,赵静还成为了书画大师陈佩秋的关门弟子。
如今,赵静偶尔还会在影视剧中来个客串。
不过由于年龄因素,相比于前几年,
现在她客串的频率也大大下降了。
毕竟,65岁的年纪,是该好好享受天伦之乐了。
从影至今46年,
赵静用无数个角色撑起了事业,也成就了家庭和幸福。
文|二十二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