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1)

遂宁,四川省地级市,别称斗城、遂州,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腹心,是成渝经济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四川省的现代产业基地,以“养心”文化为特色的现代生态花园城市。 西连成都,东邻重庆、广安、南充,南接内江、资阳,北靠德阳、绵阳,与成都、重庆呈等距三角。地处四川城镇化发展主轴,是四川省战略部署建设的“六大都市区”之一,成都经济圈和成都平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遂宁总面积5322.18平方公里,辖2个市辖区(船山、安居)、2个县(蓬溪、大英),代管1个县级市(射洪);2019年,户籍人口362.9万,常住人口2814196人(七普数据)。2020年遂宁实现GDP1403.18亿元,同比增长4.3%。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2)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桓温平蜀后置遂宁郡,取“息乱安宁”之意。“遂宁”之名自此始,郡治所初设德阳县(今遂宁市城区),后迁徙巴兴县(治今大英县回马镇长江坝)。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3)

泰始五年(469年),改遂宁郡名东遂宁郡,郡治仍巴兴县,领辖巴兴、德阳、晋兴、小汉四县。

萧梁时期(502年~557年),东遂宁郡治迁徙小溪县(德阳更名)。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西魏恭帝(554年~556年),今遂宁市境属怀化郡、东遂宁郡、涌泉郡、昌城郡,县地及治所全在遂宁市境的有方义、长江、射江、广魏、涌泉五县,县地部分在遂宁市境、治所在外县的有始兴县。

北周闵帝元年(557年),改东遂宁郡为石山郡,并于郡地置遂州以统之。州、郡治方义县。

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增置安居郡,隶属普州,郡治柔刚县(今安居区安居镇),领辖柔刚县。今遂宁市境设一州四郡治地,即遂州及石山、怀化、涌泉、安居郡。县地及治所全在遂宁市境的有方义、长江、柔刚、射洪(射江改名)、广汉(广魏更名)、通井(涌泉更名)六县,县地部分在遂宁市境、治所在外县的有始兴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悉罢天下诸郡,以州领县,并在重要州置总管府,此时遂州设置总管府。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4)

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遂州改为遂宁郡,郡治所未变。今遂宁市境分属遂宁、资阳(资州更名)、新城(新州更名)三郡。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5)

唐武德元年(618年),罢遂宁郡复置遂州,以州辖县。

天宝元年(742年),撤遂州置遂宁郡,以郡辖县。

乾元元年(758年),复撤遂宁郡置遂州,领辖遂宁、方义、长江、青石、蓬溪五县。今遂宁市境分属遂州、梓州、普州。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6)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升遂州为遂宁府,领辖小溪(方义改名)、蓬溪、长江、青石、遂宁五县。

南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改遂宁府为遂宁都督府。今遂宁市境属遂宁都督府。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7)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改遂宁都督府为遂宁州(治地未变),隶属四川行省顺庆路(治地今南充市城区),后改属潼川府。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8)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遂宁州降为遂宁县,属潼川府,府治三台(今三台县),一直延续到整个清代。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9)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统一3月,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遂宁县(城区镇)。辖九县:遂宁县,治所城区镇;安岳县,治所城中镇;中江县,治所城厢镇;三台县,治所城厢镇;射洪县,治所金华镇;盐亭县,治所城厢镇;蓬溪县,治所赤城镇;潼南县,治所城关乡;乐至县,治所天池镇。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10)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设置遂宁分区,属川北行署区, 1952年9月1日,川西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南行署区、川东行署区四区行署撤销,恢复四川省建置。改分区为专区,遂宁专区隶属四川省,仍辖遂宁、潼南、乐至、三台、盐亭、蓬溪、安岳、中江、射洪九县。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11)

1958年10月18日,撤销遂宁专区,所辖遂宁、蓬溪、中江、三台、射洪、盐亭、潼南七县划归绵阳专区。安岳、乐至两县划归内江专区。

随便吐槽一下,从汉朝一直归属这边的潼南,在遂宁被拆分后,1977年将潼南县划归四川江津地区。后来随着重庆的直辖带走江津,目前成了重庆市潼南区。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12)

1985年重新设置建市,撤销遂宁县,设立地级遂宁市和市中区;将原绵阳地区的蓬溪、射洪2县划归遂宁市管辖。逐渐成如今的行政区划。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13)

1997年10月31日,民政部批准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域,设立大英县。辖原蓬溪县管辖的通仙、金元、智水3个乡和玉峰、象山、卓筒井、天保、蓬莱、河边、隆盛、回马8个镇以及原红江镇的文武、永和、夏家沟3个村。县政府驻蓬莱镇。

2003年12月18日,国家批准撤销遂宁市市中区,以原市中区的行政区域设立遂宁市船山区和安居区。船山区辖原市中区的唐家、北固、西宁、保升、老池5个乡和桂花、新桥、南强、复桥、仁里、永兴、河沙7个镇以及高升、南津、凯旋、镇江寺、介福、育才、富源路、广德、嘉禾9个街道。区人民政府驻北辰街。

安居区辖原市中区的聚贤、常理、大安、马家、莲花、观音、步云7个乡和安居、横山、会龙、东禅、分水、石洞、三家、玉丰、西眉、磨溪、拦江、保石、白马、中兴14个镇。区人民政府驻安居镇。

2019年8月16日,同意撤销射洪县,设立县级射洪市。

遂宁市以及下辖的2个市辖区(船山、安居)、2个县(蓬溪、大英),代管1个县级市(射洪),不少在历史上名称曾发生变更,假如用过去的名字,哪一些会比较好听?

先说市本级,“遂州酒好没法说”,遂宁做为地级市,过去就是州的级别。个人觉得当用遂州。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14)

接下来分别是介绍区县市。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15)

船山区,别称斗城、武信,位于四川省遂宁市,是遂宁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幅员面积618平方公里。

船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东晋置县1660多年来,历为郡、府、州、县、专署治所,素有“东川巨邑”、“川中重镇”和“小成都”之称。境内有千年古刹灵泉寺,皇家禅林广德寺,两倍于西湖水面的5A级风景区观音湖,中国唯一的四川宋瓷博物馆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自然人文景观。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观音文化之乡”,有“慈善之都”的美誉。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16)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温平蜀后,罢德阳郡置遂宁郡,取平乱安宁之意。在市中区境内为遂宁郡德阳县,县治所如前。刘宋泰始五年,分遂宁郡置东遂宁郡,在市中区境内为东遂宁郡的德阳县,县治所如前。

南齐(479~502),在市中区境内建置如刘宋旧制。

南北朝萧梁时期(502~557),德阳县更名小溪县,隶属东遂宁郡,郡、县治所设市城区。

南北朝西魏时期(535~556),小溪县更名方义县,隶属东遂宁郡,郡、县治所如前。

南北朝周闵帝元年(557),改东遂宁郡为石山郡,并与郡地置遂州以统之。方义县置不变。州、郡、县治所仍设市城区。

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增置安居郡和柔刚县(皆隶属于普州),县境为方义县、柔刚县辖地,郡、县治所设安居区(指今安居区,下同)安居镇。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撤郡留州,以州辖县,县境为遂宁郡方义县和资阳郡的安居县,治所如前。大业十二年(616),又增置隆龛县(隶属资阳郡),县治所设潼南县崇龛山;隆龛县有部分境域在市区境内。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撤遂宁郡复置遂州,以州辖县。县境为遂州的方义县和普州的安居县及隆龛县一部分。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分遂州的青石县增置遂宁县,治所设潼南县下县坝(大佛坝)。在市中区境内为遂州的方义县、普州的安居县及隆龛县的一部分。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撤遂州置遂宁郡,以郡辖县,在市中区境内为遂宁郡方义县、遂宁县及安岳郡(普州郡改)安居县与崇龛县(隆龛县改)一部分,县治所如前。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复撤遂宁郡置遂州,同年罢安岳郡置普州,以州辖县,县境建置及治所如前。

北宋太祖乾德元年(967),罢崇龛县并入安居县,在市中区境内为遂州的方义县、遂宁县和安居县大部分。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宋太宗名讳,改方义县名小溪县,县境建置、治所不变。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将遂州升为遂宁府,在市中区境内为遂宁府小溪县、遂宁县和安居县大部分。

南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撤销安居县,其县境归遂宁都督府(宣和五年改)的小溪县和遂宁县,府、县治所如前。

元朝初年,县境建置,治所如南宋末期。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并青石、遂宁二县入小溪县,后又改遂宁府为遂宁州。在市中区境内为遂州的小溪县,州、县治所仍设市城区。

元末明初夏明玉珍时期(1362~1371),并小溪县入遂州,州治所设市城区。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降遂州为遂宁县,隶属潼川州(今三台县)。县治所仍为市城区。

清朝顺治初年(1644—1646),县境为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大西政权辖地,县境建置、治所如明代。顺治十年(1653),遂宁县因兵灾,城池严重毁坏,人口锐减,将遂宁县并入蓬溪县。顺治十六年(1659),清王朝统一全川,次年复置遂宁县,治所仍设市城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潼川州为府,在市中区境内为潼川府遂宁县。县治所如前。

民国1年(1912),分遂宁县下三里十三场归东安县(今潼南县)。在市中区境内域(即遂宁县境域)基本固定。民国24年(1935),遂宁置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遂宁县隶属该督察区。专员公署、县驻地设市城区。

1950年1月13日,建立遂宁分区专员公署,辖遂宁、蓬溪、乐至、安岳、潼南、射洪、三台、中江、和盐亭九县。隶属川北行署。遂宁县、遂宁分区驻地设今市城区。

1952年9月1日,川北行署撤销后,遂宁分区改为遂宁专区(辖县如前),隶属四川省。

1958年10月,遂宁专区并入绵阳专区,遂宁县改隶属绵阳专区,驻地如前。

1968年9月,绵阳专区改名为绵阳地区,遂宁县隶属于绵阳地区,驻地如前。

1985年2月8日,将绵阳地区分为绵阳、广元、遂宁三个省辖市。同年5月,撤销遂宁县,建立遂宁市,市辖区为市中区(原遂宁县)、射洪和蓬溪县。市、市中区驻地为市城区。

2003年12月,撤销遂宁市市中区,成立船山区和安居区。船山区治所置市城区。

从历史严沿革看,船山区境内在置遂宁县前长期用名方义县、小溪县。如果改用历史旧名,难以选择。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17)

安居区,隶属四川省遂宁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遂宁市西南方,东接遂宁市船山区、北靠遂宁市大英县、西邻资阳市乐至县、南联资阳市安岳县和重庆市潼南县,总面积1258.2平方千米。

先秦时代,安居县属蜀国地;秦代,属蜀郡地;汉代,属键为郡资中县地。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增置安居郡和柔刚县,隶属普州(治所安岳县岳阳镇),郡治柔刚县(治所今安居区安居镇),柔刚县因治东二十步有柔刚山而得名。今安居区境属普州安居郡柔刚县、遂州石山郡方义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安居郡,柔刚县隶属普州。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柔刚县名安居县,隶属普州,县治所如前。以县境内有安居水而得名。

据清张廷玉等著《明史·志十九·地理四》载:明宪宗“成化十七年九月(即1481年9月)析铜梁、遂宁二县地置。东有安居溪,一名琼江,下流入涪江。”

隋大业三年(607年),州改郡,以郡辖县,安居县隶属资阳郡。今安居区境属遂宁郡方义县、资阳郡安居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罢郡置州,安居县隶属普州,县治所如前。

唐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移至张栅(今安居坝)。天宝元年(742年),撤州置郡,安居县隶属安岳郡(普州改名)。县治所如前。今安居区境属遂宁郡方义县、安岳郡安居县。

北宋乾德五年 (967年),省崇龛县入安居县。安居县隶属普州,县治所如前。南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废普州及安居县,析安居县入遂宁都督府小溪县。安居县治地改置镇,隶属小溪县。今安居区境属遂宁都督府小溪县。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并青石、遂宁入小溪县。安居镇隶属如旧。

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宁州为遂宁县,并废小溪县名。安居镇隶属遂宁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县以下划分里,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里以下划分场,安居场隶属遂宁县忠诚里。

“民国”初年,整顿体制,遂宁县划分7个区26个乡(镇)。安居镇隶属遂宁五区(驻安居镇神圣庙)。新中国成立后,遂宁县政区下置10个区。安居镇仍设区建制,改称安居坝区。

1994年县政区下置乡(镇),安居坝区改称安居镇。

2003年调整遂宁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遂宁市市中区,以原市中区的行政区域设立遂宁市船山区和安居区。安居区辖原市中区的聚贤、常理、大安、马家、莲花、观音、步云7个乡和安居、横山、会龙、东禅、分水、石洞、三家、玉丰、西眉、磨溪、拦江、保石、白马、中兴14个镇。区人民政府驻安居镇。

从历史沿革看,安居从隋朝开始就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名称,历史悠久。暂不讨论使用其他个别如柔刚等旧名。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18)

蓬溪县,现隶属于四川省遂宁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偏东,周边与遂宁市船山区、射洪市、大英县、广安市武胜县、南充市嘉陵区、西充县以及重庆市潼南区、合川区等八县市区毗邻接壤。全县幅员面积1251平方公里。

蓬溪县是中国书法之乡 ,素有“梓东邹鲁”、“五史之乡”、“孝子故里”、“中国洞经音乐发祥地”、“古壁画艺术之乡“、“大乐之乡”、“中国门都”等美誉。境内著名旅游景点有赤城湖、高峰山、中国红海、旷继勋公园、宝梵寺、蓬溪奎塔、鹫峰寺塔、常乐寺、高洞庙等。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19)

(蓬溪县唐朝以前历史见遂宁市沿革)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割方义县北境置唐兴县,县治蓬川(今鸣凤镇翔凤),县境为唐兴、青石县地,武后长寿二年(693)唐兴县更名为武丰县,中宗神龙元年(705),武丰县复名唐兴县。景龙二年(708)析唐兴县北部地区置唐安县,县治设赤城镇茶店子。玄宗开元元年,废唐安县,迁唐兴县治于唐安县治所。唐天保元年(742),改唐兴县为蓬溪县。县名因治所临“蓬溪河”得名。遂州更名为遂宁郡。蓬溪县隶属剑南道遂宁郡。

五代和北宋初年,四川先后为前蜀(907—924),后唐(925—933)和后蜀(934—965)所据,县境建置如唐末。

北宋乾德三年(965)灭蜀后,改剑南道为西川路,宋咸平四年(1001)原四川地区划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县属梓州路。神宗熙宁元年(1073),省青石县(今潼南)入蓬溪县。翌年(1074),青石县又复置。徽宗政和五年(1115),遂州更名为遂宁府。南宋端平三年(1236),蒙军入川,遂宁府迁蓬溪县蓬溪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长江县并入蓬溪县。县境隶属四川行中书省潼川府遂宁州。

明洪武九年(1376),降遂宁州为遂宁县,蓬溪改属潼川州。次年,蓬溪县并入遂宁县。洪武十三年(1380),蓬溪县复置,并将青石县涪江左岸地区划归蓬溪县。清顺治十年(1653),遂宁县并入蓬溪县。顺治十七年(1660),遂宁县复置。

清雍正八年(1730),建置调整,蓬溪隶属四川布政使潼川府。

嘉庆七年(1802),全川设5道,蓬溪隶属川北道潼川府至清末。

民国二年(1913),四川划为7道,蓬溪县仍属川北道。民国3年,四川由7道改为5道,蓬溪属嘉陵道。民国24年,四川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蓬溪隶属于驻遂宁的第十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0日,蓬溪解放,1950年1月5日,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于川北行署遂宁分区专员公署。1952年9月,川东、川西、川北、川南四个行署合并为四川省,遂宁分区改为遂宁专区,蓬溪隶属遂宁专区。

1958年,遂宁专区撤销,蓬溪县划归绵阳专区。1968年9月,绵阳专区更名为绵阳地区。

1985年5月,遂宁市成立,蓬溪县隶属遂宁市。

从蓬溪历史沿革看。旧名其实有好几个,唐兴、唐安、武丰等,但历史都较为短暂,也没有啥特别的文化内涵,还是蓬溪县历史更悠久。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20)

大英县,隶属四川省遂宁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以西,总面积701.05平方公里。境内有象山花锣鼓、蓬莱大乐等历史民俗文化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泥彩塑、蓝采和族谱、郭子仪后裔墓群、汉陶博物馆、寂光寺、古凤寺等历史文化资源。因县境内有被誉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英卓筒井”,大英县由此得名 。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21)

春秋战国时期,今大英县辖区隶属蜀国。秦汉西晋时期,西部为广汉郡之郪县属地,东部为广汉郡之广汉县辖区。

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划涪江中游东西岸区广汉县地及郪江中下游左右岸区郪县地置巴兴县,治所灵鹫山(今蓬溪县红江镇白土坝与天福镇长平坝交界之五龙蟠),境域为巴兴县属地,隶属梁州遂宁郡。

西魏恭帝二年(555)改巴兴县为长江县,“以境内有大江(涪江)故名”。治所未变,归属怀化郡。隋开皇三年(583)怀化郡省,长江县属遂州。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长江县属遂宁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州,领县不变。唐玄宗开元元年(713)罢州置郡,属县仍旧。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因旧县不安,徙长江县治所于凤凰川”(今大英县回马镇长江村),为境域置县之始。

此后历经唐、五代、北宋、南宋、元初共518年,长江县建置、治所未变。其间五代和北宋初年,长江县分属前蜀(907-924)、后唐(925-933)、后蜀(934-965)。北宋乾德三年(965)改州县制为路州县制,县境属梓州路。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升遂州为遂宁府,县境归属之。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长江县并入蓬溪县,隶属四川行中书省潼川府遂宁州。自此,经元、明、清、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97年12月调整蓬溪行政区划建立大英县为止,计715年历程中,虽多于县域蓬莱置巡检署、县丞署等分县治所或县第二分支机构,但一直辖于蓬溪,并随蓬溪的隶属改变而改变。

1997年12月28日,划蓬溪县涪江以西地区建立大英县,隶属遂宁市,县治所设在蓬莱镇。

从大英县历史严沿革看,设355年巴兴县约200年,改名长江县延续到1282年,也有近千年历史,之后长期属于蓬溪县。如果用旧名巴兴、长江可选。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22)

射洪市,四川省辖县级市,由遂宁市代管。南北朝西魏时期,始置射江县,得名源于其境内有射江。于北周(557年)改名射洪县,故称“西魏置县,北周正名”。 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遂宁以北,位于成渝经济区北弧中心。射洪市幅员面积1496平方公里。

射洪市是陈子昂故里,中国民间诗画艺术之乡”, 素有“子昂故里,诗酒之乡”美誉。射洪市境内有陈子昂读书台、 楞严阁等古迹 ,有硅化木化石群地质遗迹, 有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 金华山、 太和镇磨嘴村乡村旅游示范带、 桃花山风景区、 螺湖自然景观等景点。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23)

西魏,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宇文泰平蜀,今四川地区进入西魏版图。恭帝(554~557年)时,置射江县(明嘉靖陈讲《潼川志》说:”恭帝二年置射江县”)(《寰宇记》 卷82射洪县:“《益州记》:郪江滩东六里有射江。” 因名。)隶属昌城郡。县治设在今射洪金华镇。北周(557~581年),改射江县为射洪县,射洪得名自此始。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24)

隋朝,开皇三年罢昌城郡、涌泉郡等四郡,仍置新州,射洪、通泉属新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州为梓州,射洪、通泉属梓州。隋大业三年(607年)罢州,改置新城郡,射洪、通泉属新城郡。今射洪地区属射洪、通泉二县。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25)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新城郡为梓州,射洪县属梓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梓州为梓潼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梓潼郡为梓州,射洪县隶属关系一直未变。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26)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通泉县并入射洪县,隶属潼川府(治地在今三台县城)。今日射洪市的版图至此始定。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27)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降府为州,射洪县隶属潼川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并射洪县入盐亭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又恢复射洪县建置。明初。射洪县隶属潼川府。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28)

清初,射洪县属潼川直隶州(治地在今三台县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州为府,隶属潼川府。清嘉庆七年(1802年)置川北道(治地在今阆中县城),领顺庆、保宁、潼川三府,射洪县隶属川北道潼川府,直至清亡。

民国元年(1912年),裁川北道,以府、州直隶省政,射洪县隶属四川省潼川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潼川府,复置道,由道辖县,射洪县属四川省川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川北道改名嘉陵道,射洪县属嘉陵道。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29)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结束军阀割据局面,国民政府统一川政,在四川省建立18个行政督察区,射洪县隶属十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今遂宁市中区),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二月。

1949年12月9日,射洪县解放。

1950年1月,县治由金华镇迁至太和镇。射洪县隶属川北遂宁专区(专员公署驻遂宁)。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30)

1952年9月1日,撤销各行署区,成立四川省。射洪县隶属四川省遂宁专区。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31)

1958年,撤销遂宁专区,射洪县划归绵阳专区(后改称绵阳地区,专员公署驻绵阳)。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32)

1985年5月,原绵阳地区射洪、蓬溪、遂宁三县划出建立遂宁市,射洪县隶属遂宁市。

遂宁各镇名字来源(如果遂宁市下辖的县市区)(33)

2019年8月16日,撤销射洪县,设立县级射洪市,由四川省直辖,遂宁市代管。

射洪之名沿用至今,能够比射洪更古老的唯有射江。

结语:讨论历史旧名,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家对过往历史有所了解回顾认知。所谓“历史很精彩,传承更重要;知事先知史,看人看古今。”不喜勿喷。

以上就是遂宁市各县市区部分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名字,大家觉得哪个名字好听呢?欢迎留言评论,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