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人影响最大,懂音乐的人幸福,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最爱国粹京剧?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最爱国粹京剧(国粹京剧人听人爱)

最爱国粹京剧

音乐对人影响最大,懂音乐的人幸福。

中国300有多个剧种,京剧是其中之一,京剧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

2006年,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伟人爱京剧

毛泽东转战陕北时,经常唱《空城计》《草船借箭》。到达西柏坡后,经常听《群英会》、《逍遥津》、《卧龙吊孝》。进入北平前后,最喜欢《霸王别姬》。

邓小平同志生前有3多爱好,一为足球,二为京剧,年轻时为此著迷,后来只是耳朵不好而放弃此好,三为桥牌。

1997年10月,江泽民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在美国南加州接受华人华侨欢迎时,江泽民清唱了京剧《捉放曹》里的一句“一轮明月照窗下”。

2012年 “六一”前夕,胡锦涛同志考察北京东城区少年宫,祝福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并帮京剧小演员“小包公”画脸谱。

二、国人爱京剧

懂京剧的人是幸福的。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主要分布在北京。京剧在文学、表演、舞台美术、音乐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表现形式。

喜欢从假装开始。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提出了“假装原则”,即如果你想获得某种感觉,假装自己已经得到了,然后你的大脑就会赋予你这种感觉。

同样,“喜欢,也是从喜欢开始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我们假装喜欢京剧,最后就会喜欢京剧。

“音乐往往能造就天才”。爱因斯坦学识渊博,在哲学、历史、文学等有极高的造诣。爱因斯坦的母亲会弹钢琴,当时五岁的爱因斯坦并不喜欢小提琴,在母亲的坚持下,他的音乐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音乐也成了他一生的爱好。他说:“如果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我将一事无成”。

三、京剧的特点

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后来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类,其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

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常演的优秀剧目约200个以上。例如《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金枝》《打渔杀家》《三击掌》《六月雪》《打严嵩》《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空城计》《野猪林《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等。

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京剧艺术,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对我国的京剧艺术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对京剧艺术家有一种强烈的征服欲。这种卑劣恶行,也极大地刺激了京剧艺术家的抗日精神,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京剧艺术的抗日属性。

四、京剧的发展

毛泽东是一位艺术鉴赏家,他对艺术有一种特殊的理解。毛泽东特别钟情于京剧,他正式接触京剧是从延安开始的。当时有一大批充满活力的艺术家把京剧等艺术也带到延安。

京剧的出现几乎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同步。在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略,人民浴血奋战的时候,这个剧种拔地而起,抒发的正是民族悲壮的心声。毛泽东喜欢京剧,在深层次上正是这种共鸣的体现。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与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谈话时说:“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演些外国音乐,不要害怕。隋朝、唐朝的九部乐、十部乐,多数是西域音乐,还有高丽、印度来的外国音乐。演外国音乐并没有使我们自己的音乐消亡了,我们的音乐继续在发展。外国音乐我们能消化它,吸收它的长处,就对我们有益。文化上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