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快哉是金圣叹写的,一共三十三则,金圣叹这个人可以说是个奇人,现在我们说起金圣叹,一般都认为他是一个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批注的水浒传、西厢记等等,在读者眼里,他的评点文字是“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陪孩子读一点短小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

但我们对于金圣叹其实了解的并不多,甚至都不知道他的真名是什么,一种说法是叫金人瑞,一种说法是姓张。至于为什么叫做金圣叹,据说是他取义“金人在上,圣人如何不叹”的意思。表明自己对于清兵入关统治中原的不满。

金圣叹创作“不亦快哉”的背景是这样:昔与斫山同客共住,霖雨十日,对床无聊,因约赌说快事,以破积闷。至今相距既二十年,亦都不自记忆。偶因读《西厢》至《拷艳》一篇,见红娘口中作如许快文,恨当时何不检取共读,何积闷之不破?于是反自追索,犹忆得数则,附之左方,并不能辨何句是斫山语,何句是圣叹语矣。

大意是说二十年前曾经和一位朋友一块居住,当时连着下了十天雨,两个人百无聊赖,相互说觉得痛快的事情,后来慢慢回忆记录下来,但记不清哪些是自己说的,哪些是朋友说的了。

这三十三篇不亦快哉中有一些很好笑,比如他说“看人风筝断线,不亦快哉”,

陪孩子读一点短小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2)

存得三四癞疮於私处,时呼热汤关门澡之。不亦快哉!” 估计文人到了一定境界,他的思维不是我们这些俗人所能理解得了的。

我们先来看原文:夏七月,赤日停天,亦无风,亦无云;前后庭赫然如洪炉,无一鸟敢来飞。汗出遍身,纵横成渠。置饭于前,不可得吃。呼簟欲卧地上,则地湿如膏,苍蝇又来缘颈附鼻,驱之不去,正莫可如何,忽然大黑车轴,疾澍澎湃之声,如数百万金鼓,檐溜浩于瀑布,身汗顿收,地燥如扫,苍蝇尽去,饭便得吃。不亦快哉!

现在的人,特别是在大城市中的人很少再有体验到酷暑的煎熬了,因为有了空调,所以有人说空调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现在的人类夏天如果离开了空调几乎可以说是没法活了。

陪孩子读一点短小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3)

我还有一些酷暑的记忆,就是在我的小时候,在老家的时候,夏天真是热得四脖子汗流,出汗出的衣服上身上都是一道道白色的汗碱,最难受的是夜里的闷热,一身汗躺在床上,要是有凉席还好点,要是躺在床单上,黏糊糊的确实难受。

我们来一句句分析这篇不亦快哉。夏七月,阴历夏七月,阳历大概是八月份,在北方,八月底其实没那么热了,以前学的文言文“七月下旬,则枣实垂红,葡萄坠紫”,北方的七月下旬都到初秋了,但金圣叹是苏州人,那里的夏七月还正是热的时候。

然后我们来看金圣叹是如何描写热的。

赤日停天,亦无风,亦无云。其实早晨的太阳才是红色的,“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映红了半边天”。中午的太阳毒辣辣的是白色的,金圣叹说赤日,大概是想用“赤”表现太阳的炽热。金圣叹没有说赤日在天,赤日挂天,而是说赤日停天,太阳好像不动了,一直停在天上,让人绝望。并且没有风没有云。

陪孩子读一点短小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4)

前后庭赫然如洪炉无一鸟敢来飞。如果太阳火辣辣地照在墙上,那屋里确实是像蒸笼一样,金圣叹把自己家比喻成洪炉,那是比蒸笼还要热。清代人形容清兵入关时都会说,“夫明季之乱极矣,圣朝荡涤烘炉,拯民水火”。不仅人怕热,鸟也怕热,不敢飞来。

陪孩子读一点短小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5)

汗出遍身,纵横成渠。咱们老说四脖子汗流,金圣叹说是汗出遍身,纵横成渠,可以想象一下,汗都是从上往下竖着流的,怎么会横着流?

陪孩子读一点短小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6)

置饭于前,不可得吃,天热的时候,人是没有胃口的。

陪孩子读一点短小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7)

呼簟欲卧地上,则地湿如膏,这句话我觉得不太好理解,金圣叹想放个竹席在地上躺在上面,但是地面又粘又湿。问题是他没有直接躺在地上,而是躺在竹席上,怎么会感觉到地面湿呢?

陪孩子读一点短小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8)

苍蝇又来缘颈附鼻,驱之不去,苍蝇又飞来飞去,一会儿绕着脖子,一会儿又落在鼻子上,驱赶也不走。小小寰球,能有几只苍蝇碰壁?

陪孩子读一点短小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9)

这一部分是金圣叹描写天热的难受情况,毒日,无风无云,屋子像蒸笼,四脖子汗流,吃不下饭,苍蝇乱飞。。。。这么糟糕的情况是如何变成不亦快哉的呢?

正莫可如何,忽然大黑车轴,疾澍澎湃之声,如数百万金鼓,檐溜浩于瀑布。在没有空调的时代,想凉爽只能盼着下雨了。我们看金圣叹是如何描写这场及时雨的。首先,忽然大黑车轴,先描写黑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陪孩子读一点短小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0)

然后,疾澍澎湃之声,如数百万金鼓,滂沱大雨从天而泻,像数万金鼓一同敲击,

陪孩子读一点短小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1)

最后,檐溜浩于瀑布,雨水从房檐流下,水流比瀑布还要浩大,飞流直下三千尺。

陪孩子读一点短小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2)

很奇怪,金圣叹没有描写风,一般来说风是雨的头,山雨欲来风满楼,不知道这场雨是不是下得很突然,就没有刮风。

我们可以看到金圣叹描写这场雨先从颜色---黑,然后声音---澎湃之声,如数万金鼓,最后是形-----浩于瀑布,一丝不差。

一场暴雨之后,人们的感受是什么呢?身汗顿收,地燥如扫,苍蝇尽去,饭便得吃,汗没了,地上也不又湿又黏了,苍蝇飞走了,胃口也好了,和前文所说的情况一一对应。

最后金圣叹感叹一句,“不亦快哉”,我们读者也跟着金圣叹的描写一起经历了闷热到凉爽的过程,确实是不亦快哉。

这一篇是金圣叹写的三十三篇不亦快哉的第一篇,在以后,我还会教孩子背诵其中的若干篇,也可以感受一下清代文人心中的快乐事是什么。

金圣叹确实是一个奇怪的人,他的死也很令人唏嘘,金圣叹因为参与抗粮哭庙案,被顺治皇帝处死,在被砍头之前,有很多说法,比如,有说他给自己的儿子写了副对联,“怜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还有说他把儿子叫过来悄悄告诉他,“腌菜和黄豆一起吃,有胡桃的味道;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滋味。这个秘密只传给你,千万别让牢卒听见了。”金圣叹的幽默可见一斑。

陪孩子读一点短小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3)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金圣叹在临刑前泰然自若地向监斩官索酒酣然畅饮,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不知道这个痛快事比起三十三不亦快哉怎么样。

陪孩子读一点短小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