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一词由来

1、佛教语。

自性,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个宗派中,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有谈到“自性”。大意主要有:

其一,谓事物的本体、本质。比如《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弟子品第三》:“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其二,谓事物的存在状态。比如《成唯识论•卷八》:“初能遍计自性云何?有义:八识及诸心所有漏摄者皆能遍计,虚妄分别为自性故;皆似所取、能取现故;说阿赖耶以遍计所执自性妄执种为所缘故。”

有自性的事物是缘起的吗(自性之溯源之一)(1)

有自性的事物是缘起的吗(自性之溯源之一)(2)

图: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不过,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的含义也不一样,具体来说:

(1)有部的自性:因缘聚合的有为现象中,具有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自体。

有自性的事物是缘起的吗(自性之溯源之一)(3)

图:上座部佛教的空间世间。世间,即以崩溃、破碎、破坏、毁灭之义而为“世间”。 有三种世间:行世间、有情世间、空间世间。空间世间,也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物质世界。

有部,具称说一切有部,是上座部流出的大部派,盛行于西北印加湿弥罗一带。主要论典有“六足一身”:“六足”即《法蕴足论》、《集导门足论》、《施设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和《论身足论》;“一身”是《大毗婆沙论》、及《发智论》等。其理论特点是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在《大毗婆沙论》中有自性门,说明某法的体性是什么,这就是出体。有部论师对世间、身心一切现象,了解为复杂的综合体,分析复合体而发现内在单一的本质,就是自性。这就是实有与假有。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曰:“地云何?答:显形色,此世俗想施设。……地界云何?答:坚性触,此是胜义能造地体。”这里把地分为二种:常识中的地,是和合有,是世俗假想施设而非真实的;佛说的地界,那是胜义有。从复合的总聚,而探得一一法的自性,也称为分。分是不可再分析的,也称为我。又如《大毗婆沙论》卷九曰:“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此外自性,还有本性等别名,显示了一切法自性,是自有、自成的,永恒存在的,所以《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曰:“诸法实体恒无转变,非因果故。”

有自性的事物是缘起的吗(自性之溯源之一)(4)

有自性的事物是缘起的吗(自性之溯源之一)(5)

图: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四十九。

对于这样恒有的自性,与现实的无常生灭现象似乎相违,与缘起因果也仿佛不合。针对这些疑问,在《大毗婆沙论》中有着详细的解释说明。如《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六曰:“未来诸法集现在时,如何聚物非本无今有?现在诸法散往过去时,如何聚物非有已还无?答:三世诸法,因性果性,随其所应,次第排立。体实恒有,无增无减,约依作用,说有说无。诸聚集物,依实有事,假施设有,时有时无。”这是说,诸法实体在三世中恒有,不能说从无而有,有已还无的,但依作用可以说有说无。

又如《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曰:“问:诸行自性有转变不?设尔何失,若有转变,云何诸法不舍自相?若无转变,云何此中说有住导?答:应说诸行自性无有转变。复次有因缘故说无转变,有因缘故说有转变。有因缘故说无转变者,谓一切法各住自体、自我、自物、自性、自相,无有转变;有因缘故有转变者,谓有为法得势时生,失势时灭……故有转变。”这可见有为法的生灭有无,约作用、功能而说。自体是恒住自性,如如不变的,因此称为恒有。

有自性的事物是缘起的吗(自性之溯源之一)(6)

图:对于般若空性智慧无量的包容属性,六祖慧能大师如是说:“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相。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从林。恶人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2)中观家的自性:破斥有部的自性,提出无自性。

有自性的事物是缘起的吗(自性之溯源之一)(7)

图:龙树不但熟谙印度非佛教的思想传统,且受般若经新思潮的鼓舞,他所著的《中论》,因高度浓缩语言的颂文形式,种下日后诠释上的争端,带动中观学派的发展。

中观学派在接受唯识思想的挑战与刺激之余,并没有被它收编或击倒,反而依照中观思想的原理,提出一个可以超越唯识思想的办法,那就是立于真、俗二谛的观点上,从世俗谛的立场安立“唯识无境”的观点,而在胜义真理的立场上采取“一切法毕竟空”的中观派的观点。

在佛灭度后的五、六百年间,印度佛教史上是部派佛教盛行时期,由其是一切有部影响极大。到了佛灭度后七百年间,有龙树大士出世,因感于有部思想不契合佛意,遂依《般若经》,造《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针对着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思想,给予猛烈的评击。同时,高竖缘起无自性的中道法幢,在印度佛教史上放出异常的光彩。

中观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缘起性空。缘起,即宇宙间一切有为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谓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现象,皆无自性。《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又如《中论·四谛品》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是说一切法无不是缘起,缘起法必然没有自体,没有自体所以性空。

自性与缘起,从有部的立场去看,本来可以并立而相成的,但到了中观家的经论里就变成水火不容了。以自性是自有、自成、永恒存在的,有自性就不必待缘起。既然待因缘和合而生,那就必然没有自性。因此,缘起必然性空,性空才能建立缘起,只有这样才是符合中道。像有部所说不仅不能建立,而且也是落于常见了。

有自性的事物是缘起的吗(自性之溯源之一)(8)

图:15世纪藏文抄本插图中的龙树形象。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