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琮煜)恐龙的学名Dinosauria一词衍化自古希腊文“恐怖的蜥蜴”。自从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欧文用它来描述这种生物的时候起,人们心中的恐龙形象就是体覆鳞片状皮肤的大爬虫。直到1996年,中华龙鸟在中国辽西地区被发现,才终于颠覆了这一观念。人们开始发现满身绒毛的恐龙原来也能这么温顺可爱。
不过,对科学研究而言,恐龙长有羽毛的意义远不在于颠覆形象:鸟类的祖先确实长着原始羽毛,现代鸟类复杂的羽片可能就从这种纤维结构演化而来。这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扣上了关键一环。而这次,徐星和同事们发现的腾氏嘉年华龙,无疑又为这一假说提供了关键性的证据。
注视着恐龙的古生物学家徐星
徐星是果壳科学人的科学顾问,关于这位帅大叔,《自然》杂志曾经给过一个简短的评论:“徐革新了恐龙进化研究,帮助中国成为古生物学的动力室。他已经给60多个物种进行了命名,比今天其他任何一个在世的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所命名的都多,并且他今年(2012年)只有43岁。”
我国辽西地区可谓是中生代生物化石宝库,自1996年发现首只带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后,研究人员在此发现了大量珍稀的化石。其中,“带羽毛的恐龙”在辽西地区大量出现,年代跨越中侏罗世与早白垩世,既有体型娇小的寐龙(Mei long)和赫氏近鸟龙(Anchiornis huxleyi),也有华丽羽王龙(Yutyrannus huali)这样的庞然大物。根据目前发现的化石证据,普遍认为鸟类是由兽脚类恐龙(Theropoda)中的一个类群演化而来,在非鸟类恐龙(Non-avian dinosaur)中与现代鸟类亲缘关系最接近的是伤齿龙类(Troodontidae)或是由伤齿龙类与驰龙类(Dromaeosauridae)构成的单系群(Monophyletic group)。
就在今年5月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员徐星,和香港大学Michael Pittman及其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报道了一种新伤齿龙——滕氏嘉年华龙(Jianianhualong tengi)。该物种生活在距今大约1.21-1.25亿年的,早白垩世的中国辽西地区。和伤齿龙类中的其他物种一样,嘉年华龙具有较长的尾部和强壮的后肢。更为重要的是,在这具目前保存在大连星海自然博物馆的化石标本上,研究人员们观察到了清晰的羽毛痕迹和“模块式演化”的现象。
a. 腾氏嘉年华龙的化石照片;b. 根据化石描绘的腾氏嘉年华龙。图片来自:Xu, Currie, Pittman | 《自然-通讯》
自从1862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发现始祖鸟(Archaepteryx)化石后,古生物学家们就热衷于寻找这些演化过程中“缺失的一环”,而大众也一直对这类“中间物种”的化石充满了兴趣。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辽西地区发现的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化石,也引起了学界和公众对于恐龙这一话题的热情。
现在的观点认为,在飞鸟类恐龙向现代鸟类演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在前后肢均具有羽毛的“四翼阶段”。目前对于“四翼恐龙”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主要建立在拥有四个翅膀的小盗龙(Microraptor)化石标本上。同时在前后肢具有羽毛痕迹的嘉年华龙是对恐龙演化的“四翼阶段”假说的有力证据。
在化石宝库辽西地区,研究人员之前曾报道过4种伤齿龙类的物种,包括较为原始的寐龙(Mei long)和张氏中国猎龙(Sinovenator changii),年代更早的华美金凤鸟(Jinfengopteryx elegans),还有较为进步的巨齿曲鼻龙(Sinusonasus magnodens)。多种伤齿龙在辽西地区同时存在,暗示了在早白垩世的热河生物群,拥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但在这些伤齿龙中,只有金凤鸟的化石标本保存了羽毛痕迹。
华美金凤鸟的复原艺术绘画,图片作者:John Conway
伤齿龙类这个大家族内,有不少成员的化石都具有羽毛痕迹,例如华美金凤鸟(Jinfengopteryx elegans), 赫氏近鸟龙(Anchiornis huxleyi)等。然而,最近的一些系统发育分析,对这些物种属于伤齿龙这个类群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这些处于伤齿龙类演化树基干位置的物种,在将来可能被划出伤齿龙类。因此,在伤齿龙类演化树上 “位置稳定”的化石标本中寻找羽毛的痕迹,就成为判断伤齿龙类与鸟类亲缘关系的重要证据。此次报道的滕氏嘉年华龙便是首个具有羽毛痕迹,而且确认属于伤齿龙类的物种。
a. 腾氏嘉年华龙的不对称尾羽化石;b. 根据化石样品绘制的尾羽。图片来自:Xu, Currie, Pittman | 《自然-通讯》
在滕氏嘉年华龙的尾部,科学家们观察到了非对称羽毛的痕迹。考虑到嘉年华龙生活在早白垩世,属于伤齿龙类中年代较早的成员,科学家们猜测可能在鸟类演化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了非对称的羽毛,而且非对称羽毛是最先出现在尾部,之后再出现在动物的前后肢。但对嘉年华龙这一物种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小盗龙的3D建模。小盗龙的前肢和后肢上都覆盖着长长的羽毛,这些羽毛呈现不对称的形状,说明它在空气动力学上,具有滑翔的能力。图片作者:David Krentz。
有趣的是,嘉年华龙化石标本上的许多特征,显示这种生物在演化上具有独特的性质。嘉年华龙的头部和后肢,具有很多仅出现在原始伤齿龙中的特征,但前肢和腰带部分,却具有很多仅出现在进步伤齿龙中的特征。与嘉年华龙相反,在之前报道的曲鼻龙标本中,头部形态特征接近于原始伤齿龙,腰带特征接近于进步伤齿龙。
因此,在伤齿龙这个类群生物的演化中,自然选择很可能是作用在“身体模块”上,而不是之前认为的单个特征上。也就是说,生物身体上各个(基于功能的)模块是演化的元件,组成这些元件的更小的单位“形态特征”不能作为演化上的独立单位。
伤齿龙类是兽脚类恐龙中,形态分异较小,包含物种也较少的一个类群,但即使这样,研究人员也从化石保存的形态特征中,观察到了“模块化演化”的现象。这说明在似鸟类恐龙向现代鸟类的演化过程里,可能经历了比之前我们猜测的,更多的“尝试”,鸟类动力飞行的起源过程,也可能比之前想象的更加有趣。
一百多年来,古生物学家们观察带羽恐龙化石的工具,始终停留在显微镜上。近年来,古生物学家采用激光激发荧光(Laser-stimulated fluorescence, LSF)来观察化石中羽毛痕迹的细节特征,并且在包括近鸟龙在内的一系列带羽毛恐龙上,观察到了更多的细节特征。在滕氏嘉年华龙身上,我们发现前肢、后肢、还有几乎贯穿全身的脊椎附近,都具有大片的羽毛。但遗憾的是,LSF这项新技术,并没有显示出化石保存的更多细节。
a. 腾氏嘉年华龙的尾羽化石;b. 尾羽的激光激发荧光(LSF)图。图片来自:Xu, Currie, Pittman | 《自然-通讯》
此次发现的新伤齿龙物种,佐证了动力飞行起源中的“四翼阶段”假说,也为现代鸟类起源中的演化规律提供了新观点。尽管我们现在还无法回答,似鸟类恐龙向现代鸟类演化过程中的所有难题,但毫无疑问,这是生物演化史上一次伟大的尝试,也是一条连接现代和远古年代的线索。
张开双翼,踏向星辰;
是你的选择。
星空浩渺,方知;
此处是你的归宿。
腾氏嘉年华龙的复原图。图片来自:Julius T. Csotonyi|《自然-通讯》
(编辑:婉珺、红色皇后)
参考文献:
-
Xu, X. et al. Mosaic evolution in an asymmetrically feathered troodontid dinosaur with transitional features. Nat. Commun. 8, 14972 (2017).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作者:恐龙杂志
链接:http://www.guokr.com/article/442149/
来源:果壳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