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国人对日语抱有一种不屑的态度,认为它借用了汉字,那它充其量就是中文的一个子集,或者说相当于中文的一种方言。实际情况却不是那么简单。

日语虽然借用了汉字,但它的语法以及表达方式却和汉语截然不同。大家都知道,汉语是主谓宾的句子结构,日语是主宾谓。譬如,汉语说:国庆节我参观了上海博物馆,用日语就是这样的语序:国庆节,上海博物馆参观了。对了,你发现没有,日语通常省略主语‘我’,特别是‘你’,日语中极少使用,而且,一旦出现‘你’作为主语,一般是快接近吵架了。在友好交谈中必须要提及对方时,日本人通常不停地称呼对方名字加上一个作为敬称的‘桑’,而不是用代词‘你’。

日语中文各有什么缺点(日语的特点)(1)

日语使用汉字也有不少独创的地方。首先,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起,日本知识分子用汉字创造了大量的和西方语言相对应的新词。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些现代意义的新词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还大量反哺汉语,并构成了现代汉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汉语不同的是,这些汉字词在日语中使用时非常有规则。当汉字词单独出现时,它们全部都是名词。当要作为动词使用时,他们在这些汉字词后面加上平假名的する(读‘司陆’)。当要作为形容词使用时,他们在后面加上な(读‘呐’)或者汉字‘的’。另外,在现代日语中还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日语词汇。这些词语绝大部分都用单个汉字加上平假名构成,并且具有类似于西方字母语言那样的词形变化规则,用来体现该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属性。而在汉语中,一个词的词性通常需要通过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

由于上述特点,日语的语法清晰度达到了不亚于西方字母语言的程度,并且在构建含有长定于从句或者长状语从句时,似乎也比汉语更容易一些。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曾经评价日语是一门达到了现代化标准的语言。

日语中文各有什么缺点(日语的特点)(2)

日语还包含了一些为它所独有的表达方式。其中我个人认为最值得介绍的是“もらう”\,字面意思是‘收到’,但在日语中这个词有很特别的用法。譬如用汉语说:能请你把窗户打开吗?这句话在日语中最常见的说法是:窗户打开地,能收到吗?另外日语中还有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语气词けれども(剋雷多莫),或者是其简略形式けど。这个词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它表达的是一种说话有所保留的语气,或者表示自己说的内容并非听者所期待或赞同。在台湾影片中,我们有时会听到台湾人这样说话:老师,他打我耶。那个日语词基本上就相当于这里的‘耶’。

另外介绍一下日语的敬语。日语的敬语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就是日本人自己,除了那些职业销售或类似的特殊职业人员,普通人也很少能高度熟练地掌握。首先是对人的称呼,对地位比较尊贵的人以及业务上的客户,书面语都必须称“样”(读‘撒嘛’)。面对面交谈时一般都称呼名字加‘桑’。例外的是对皇族总是称“样”,对老师和医生称“先生”。会社里面对职务高的,包括社长,通常称‘桑’,平级或下级同事可以称桑,也可以称‘君’ (实际相当于汉语的‘生’),对下级或资历较浅的同事可以直呼名字,视相互间关系熟悉程度而定。另外,一些常用的动词也有敬语形态,譬如‘来’,以及上面提到的‘收到’。比较有意思的是日语中的被动语态可以被用来表示敬意。譬如问老师昨晚工作到了几点,可以说:先生,昨晚,几点直到,被工作了?

日语中文各有什么缺点(日语的特点)(3)

最后说一下日语比较让人头疼的一点,就是它超级复杂的词汇。首先,日语中汉字因为是不同时代陆续引进的,因此其读音非常复杂,一个字在不同场合有4~5种不同读音是常见现象,包括源自于汉语读音的音读和源自于纯粹日语读音的训读。就拿日本国名来说,就有两种读音:霓虹和尼崩,在用法上还有区别。通常球迷在球场上为日本队加油时喊的是尼崩。

另外一个让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尤其头疼的是它形成泛滥之势的外来词。这对没有英语基础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些外来词在中国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譬如门,日语中当然有门这个字,但它还是引进了door这个外来词,用片假名写,读音变成不英不日的‘多阿’。再譬如牛奶,日语原来叫‘牛乳’,但你还是能到处见到用片假名写的milk这个词。这些都绝非个别现象。所有国外引进的电影名字一概不翻译,就用片假名将原外文名硬拼出来就行了,也不管日本民众懂不懂原文的意思。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日本许多有识之士的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