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1)

文|野史日记

☆梁山伯♡祝英台☆

东晋,浙江上虞县。

有一庄子名为祝家庄,祝家庄又有一大户人家,住着一位祝员外,员外家有小女取名祝英台。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2)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3)

正直纷乱年代的祝英台,常常听身边的老人们讲征战之事,每每如是,便觉壮志燃胸,这小小的姑娘家,竟然有如男儿一般的英雄气概,让邻人啧啧称奇。

祝英台生也逢时,亦不逢时,虽然苻坚与谢安之间的激烈战争,她心生向往,却因自己身为女儿身,又处在封建时代,自知壮志难酬,便也不了了之。

古时候的女儿家,哪里有资格谈什么命运?花红女工、大家闺秀,这是员外千金的标配,即便祝英台再不喜欢,又怎能扭得过这庞然的历史之轮。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4)

祝英台自幼喜武,却无奈只能习文学诗,祝英台巾帼不让须眉,但是也确实对吟诗习文有着独特的情感,如果她是一个男儿郎,定是一位文武双全的骄子。

祝英台自然知道,空想什么来世做男儿,不如今世便成为一名好女儿。于是天赋异禀的祝英台,更加刻苦修行,不觉之间,已然数载消逝,长成一名玉水河畔的千金大小姐,那一年她十四岁,才华不让蔡文姬。

祝英台虽然亭亭玉立,却绝非是云鬓花颜的娇娘子,眉宇间的英气外放,这女子谁人看了,都不免要叹息一声,若有男儿身,前途不可限量,可惜!

祝英台自己也可惜,但是她不抱怨,那种梨花带雨的无病呻吟根本没有半点作用,与其终日垂泪闺阁,还不如“放手一搏”。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5)

祝英台的才情众人皆知,在祝家庄也绝无人敢自认成为她的老师。祝英台求武之心不得,此刻求学之心又失,毕竟不甘心,便去求老爹祝员外,希望能够“大发慈悲”,让她出去求学。

女儿家出去求学?这是什么荒唐要求祝员外自然不能答应,祝员外虽然疼爱小女,却仍要坚持为父的原则,舍不得小女抛头露面,孤悬于外。祝英台自然理解父亲的心思,不敢忤逆。但其求学之心不死,随后便用自己偷偷研究多年的乔装之术,在外观上打扮成算命先生。

乔装改扮的祝英台叩开了父亲的大门,祝员外有点错愕,还没等他反应过来这是谁,如何进来院门时,这“算命先生”开了口:“我觉得还是让您的闺女出去求学才好!”随后,一阵“咯咯”如铜铃般的笑声传来。祝员外这才明白女儿的良苦用心,便同意祝英台求学的恳求了。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6)

祝英台乔装打扮成书生模样,与父亲在玉水河畔分别,走了好远的时候,祝员外依然在目送祝英台,祝英台偶然回眸望去,内心一阵酸楚,因为远方身影已经有了佝偻。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7)

祝英台与随行的仆人一起,迎着阳春三月的暖阳,走在求学的宽敞大路上,偶然遇到一个凉亭,亭中有一人,此人剑宇星眉,气度不凡,谈吐彬彬有礼,深得祝英台心。

年轻人遇到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当祝英台得知这位少年名为梁山伯,也是前去会稽求学之人,便更加投机。

梁山伯与祝英台聊天时,也觉得祝英台这位“兄弟”非常豪迈,文学才识不浅,且与自己对脾气。二人一路相谈甚欢,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索性,二人在草桥旁,直接来一个撮土为香,结拜为异性“兄弟”。当然了,对祝英台来说,是义结金兰。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8)

二人结伴而行,来到会稽的“崇绮书院”求学,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同窗生涯。三年时间,多有交集,或结伴而游,或相约品诗,耳鬓厮磨之下,不觉间祝英台已然芳心暗许,只是这木讷的梁山伯,好似一块榆木疙瘩,竟然连祝英台是一位女儿都没有发觉,只是当兄弟朝夕相处。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9)

逝者如斯夫,三年时间弹指而逝,犹如白驹过隙。祝英台学期已至,祝员外的家书纷纷而来,信中苦苦倾诉父亲对女儿的思念。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10)

家书在手,祝英台不觉已经泪眼朦胧,离开家时,父亲在玉水河畔的佝偻身影,成了她挥之不去的记忆。她必须得走了,回到祝家庄。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11)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12)

祝英台归期已定,梁山伯心生不舍。在离别的日子里,祝英台依依不舍自己的情郎,梁山伯也久久不愿离别,一路相送。这一送就送了十八里,祝英台的频频暗示,都被梁山伯完美错过,一个爱情,一个友情,就这样错位相对,难分难舍。

十八里已尽,分别在即。祝英台深知梁山伯的不解风情,已经不指望他能明白自己的心意,于是,谎称自己有小妹待嫁闺中,如果梁山伯有心,可以前往她的家中求来这一段姻缘,梁山伯连连称是,二人终究暂别。

祝英台闺中凭窗远望,日夜思念。只是这梁山伯没盼来,却盼来了父亲的一纸婚约!对方是鄮城太守家的公子,名为马文才。无论身份家世,都堪称是门当户对的好婚事。可惜祝员外不知内情,等他知道的时候,却为时已晚,如果悔婚,牵扯太大。祝员外虽然心疼小女祝英台,但是此刻身为一家之主,自然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承诺。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13)

古代婚嫁,本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祝员外之做法其实按照当时礼数并无不妥,更何况,祝英台又没有言明自己心有所属。

婚约来了,梁山伯也来了。望着前来探望自己的梁山伯,祝英台第一次觉得命运不公,梁山伯为什么不早点来?父亲为什么不问问自己?……她不愿去想。

当后知后觉的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这才提出求婚之意,哪知道祝英台此刻早已婚约在身,不得从便。祝英台授意梁山伯回去考取功名,赢得显赫地位再来迎娶,或有转机。梁山伯与祝英台泪别,日夜勤学,只求有朝一日能够迎娶祝英台。而祝英台竟然以死为要挟,将婚约拖延数年,只为等梁山伯前来迎娶。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14)

梁山伯成功考取功名,成为鄞县县令。东晋采取的州、郡、县制度,令梁山伯尴尬的是,这个鄞县县令竟然是马太守的下属,凭借这样的功名,如何抢来马太守家的儿媳?他与祝英台今生再无可能了,想到这一点,梁山伯心灰意冷,在郁郁寡欢之中,忧愤而死。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15)

按照梁山伯临死前的要求,他死后被葬在鄮城九龙墟。祝英台出嫁的时候,她要求花轿走梁山伯坟前这条路,到了梁山伯坟前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地上裂开一条缝隙,祝英台见状,毅然投身缝隙,随后合并如初,等风平之时,祝英台早已不见,只有两只蝴蝶在飞舞,仿佛双宿双栖的爱人,翩翩离去。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16)

二人的凄美,兑现了“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的诺言。然而,却留下祝员外料理后事,虽然故事戛然而止,然而祝英台投坟化蝶之举,却使祝员外成为了无信之人。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当时的传统,祝员外未曾逼迫半分,何以落得个失信的结局,女儿以死明志,这“恶父”之名,祝员外恐怕是坐实了。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17)

马太守家更是委屈,马家与祝家同为大户,结为姻亲本是好事,却被无辜拖延了数年,白白耽误了马文才的娶妻年纪。

几年的苦等,马文才依然成为了大龄剩男,终于迎来新娘子的时候,新娘子却投坟而去,与别的男人殉情而死。马文才明媒正娶,又不是迫害良家妇女,却因为他们的浪漫,背锅千年。明明他才是苦主,却好似一个破坏别人感情的恶少,被人所厌恶,他的苦,又向谁说呢!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18)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19)

梁山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祝英台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马文才呢?也是货真价实的历史人物,现实中的他们,又有着怎样的纠葛?

祝英台,乃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这个女人确实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侠,在当地很有声望,多行游侠之事,常常劫富济贫,受到百姓爱戴。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20)

马文才也确实是马太守家的公子,与祝英台是敌非友,更谈不上婚约。而且祝英台曾经三番两次的去马太守家偷银子分给百姓。有一次,马文才事先做好了埋伏,将不知情前来盗银的祝英台给害死了。百姓们听说此事之后,就主动给祝英台收尸下葬,并且为她立碑,表达对她的感念之情。

时隔千年以后,到了明朝时期,有一个名为梁山伯的人出现,成为当地的一个官县官,他清廉为官,也深受当地的百姓爱戴,只不过他终年就丧妻,之后一直独身一人。

祝英台嫁给梁山伯还是马文才(祝英台与马文才婚约在身)(21)

梁山伯死的时候,百姓也为他下葬,选了一块好地方。巧合的是,选的位置与千年前百姓为祝英台选的墓地重合了,在挖掘坟墓的过程,竟然挖到了祝英台的墓碑,在得知祝英台的事迹之后,大家觉得迁谁的坟位置都不好,索性就合葬了吧,于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跨越千年合葬,一块黑碑,一块红碑,以此区分二人。

这也就不难明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正是表现了大家对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戴,对马太守公子马文才的愤恨,所以才有了这么一出传世千年的佳话。马文才到底冤不冤呢?恐怕各位看官心中,各有高见,欢迎留言探讨!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