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评价很好的古装电视剧叫做“长安十二时辰”。这部电视剧从它的服装、化妆、道具、布景到运镜等等各个方面,都是现在古装剧里很难得、很少见的一部良心剧了。

古人怎么评价长安十二时辰(看长安十二时辰学古人计时方式)(1)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长安十二时辰》顾名思义,讲的就是二十四个小时之内长安发生的事情,所以在剧中可以经常看到各种关于计时和报时的画面。

在古代除了时辰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计时单位,比如说一刻、一炷香、一盏茶的时间,现在经常用到的弹指一瞬间、一刹那,晚上还有几更天的说法等等。我们就来看看古代都有哪些计时方法,还有我们刚刚提到的这些名词,如果换算到今天到底都是多长的时间。

时辰

古代人平时最常用的计时仪器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间的装置,就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日晷。史料中对日晷最早的记载出自于《汉书》,但是实际使用的时间应该可以追溯到周朝甚至更早。

古人怎么评价长安十二时辰(看长安十二时辰学古人计时方式)(2)

日晷

《周礼.春官》记载:“冯相一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

也就是说从《周礼》成书的春秋时代起一天就已经被划分为十二个时间段了,不过在那个时候,每一个时辰的叫法和现在可不一样,它是根据当时人们的作息规律而命名的。

根据三国西晋人杜预对《左传》的注解,半夜11点到凌晨1点叫做夜半;下一个时辰叫做鸡鸣,公鸡开始报晓了;然后是平旦,日夜交替的时辰;日出,太阳升起了;食时也叫早食或者朝食,这跟我们早餐的概念还有点不一样,因为秦汉以前的老百姓们一般一天只吃两餐,这会儿就是他们吃第一餐的时间。

隅中是接近中午的时间;日中就是太阳升到正中央了;日昳是太阳开始偏西了;晡食也叫夕食,是古人一天两餐里吃晚餐的时间;日入就是太阳下山了;黄昏是日落后天色昏昏黄黄的时间;最后,人定就是夜深了,到了人们要安歇的时刻了。

西汉的《淮南子》一书中还有关于十五个时辰的叫法,这些后来都被地支记法所代替,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和亥时。

到了宋代,每个时辰又被分为了“初”和“正”两个部分,就是我们在《长安十二时辰》的日晷上看到的分法,以剧中盛唐时期的背景来看似乎超前了一点。

每个时辰都分成两半之后,十二个时辰就变成了二十四个时辰,人们把这个新的半个时辰叫做小时,这就是我们今天“小时”的由来。

我们刚才讲的日晷有局限性,必须有太阳才能工作,在古代还有一种计时方法叫做漏刻或者刻漏,是利用液体流动的多少来观测时间的方法。

古人怎么评价长安十二时辰(看长安十二时辰学古人计时方式)(3)

漏刻或者刻漏

《隋书》里记载:“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黄帝发明了水漏壶,从那之后的四千多年的时间里,历朝历代都在沿用和改进,后来还发明出了水银漏和沙漏等等,让这种计时方法越来越准确。

古人怎么评价长安十二时辰(看长安十二时辰学古人计时方式)(4)

古代高精度计时器-西汉漏壶

中国人有了刻漏之后,就把一昼夜分为了一百个等分,形成了“百刻制”。在中国“百刻制”比“时辰制”还要古老,是使用时间最久的计时制度。

当一天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之后,问题就来了,由于一百并不能被十二整除,所以每天都剩下了四刻要平均分配到每个时辰内,换算起来很麻烦,于是汉哀帝就把百刻改成了一百二十刻;到了梁武帝时期改成了九十刻;后来又改成一百零八刻;但是南北朝之后大家又用回了一百刻;一直到了明末清初,受到西方钟表的影响,百刻制才最终调整为九十刻。

如果你问古代的一刻等于现在多长时间呢?那就要看是哪个时代了,如果是百刻制的话,一刻相当于现在的14分24秒,一百二十刻制的话,一刻等于现在12分钟,而九十六刻制,就是刚好15分钟,也就是我们现在俗话说的一刻钟。

更、点

除了时和刻,古代对于夜晚还有专用的计时单位,叫做更。你是不是经常看到电视剧里有更夫拿着锣鼓在打更巡逻,古文中也经常提到三更天、五更天要去做什么事情之类的,那更到底是什么概念呢?

古人怎么评价长安十二时辰(看长安十二时辰学古人计时方式)(5)

古代打更图

古代把夜晚分为五更,一个时辰为一更,从戌时开始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一直到寅时五更结束。古代白天用敲钟,夜晚用打鼓来报时,打一下鼓代表一更,打两下代表二更,以此类推,几更也可以叫做几鼓。

《西游记》里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孙猴子被菩提祖师在脑袋上敲了三下,孙悟空悟性很好,就领悟到菩提祖师是要他三更再来找自己,也就是说子时——半夜11点到凌晨1点之间,我们现在常说的三更半夜也是这个时间。

古人怎么评价长安十二时辰(看长安十二时辰学古人计时方式)(6)

《西游记》剧照

更之下还分点,每一更分为五个点,一点相当于现在的24分钟。《西游记》中提到:“次日五更三点,太宗驾坐金銮宝殿,文武众臣趋朝。”大意是说在凌晨4点12分的时候,唐太宗和文武百官就聚集在一起开始早朝了,历朝历代的皇帝也是在这个时间开始早朝的。

一炷香

除了靠太阳和水流计时之外,中国古代还有利用火或者香来计时的方法。历史上有灯钟,是靠观察灯油的减少量来估测时间的;还有的靠焚香来计算时间,比如《长安十二时辰》里出现的“龙舟香漏”,它的原理就是靠香燃烧一截就掉下来两个金属球来自动报时。不过呢,这个“龙舟香漏”的原型是宋代之后才出现的,这个《长安》剧组不小心又“穿越”了一把。

古人怎么评价长安十二时辰(看长安十二时辰学古人计时方式)(7)

龙舟香漏 剧照

在中国古代,焚香的计时很常见而且非常多样化,僧人们打坐用焚了多少炷香来计时。香还被制作成固定的形状和长短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叫做“香篆”,宋朝有“百刻香”可以焚烧一整个昼夜,明代记载有特制的香可以使用几天甚至一个月。

古人怎么评价长安十二时辰(看长安十二时辰学古人计时方式)(8)

一炷香

中国古代焚香的计时很常见而且非常多样化。

也许你会问“一炷香”的时间是多久呢?可能没有固定答案,有人说是一个小时;我自己拿一支香试了一下,从点燃到最后焚尽,正好两个小时,也就是一个时辰的时间。如果你手上有不同粗细和长短的香,不妨做个实验,在留言区来告诉我,你的一炷香烧完是多久的时间?

一盏茶、一弹指、一瞬间

我们经常听到的还有一盏茶的时间,这个意思就是从茶泡好到能喝完,这个我试了一下大概就是15分钟左右,一刻钟的时间。

最后,咱们来说一下一弹指、一瞬间、一刹那都是什么概念,这些都是来源于印度佛教中的名词。根据《僧祇律》,一刹那就是一念,二十个念等于一瞬顷,二十个瞬顷等于一弹指,二十弹指等于一罗豫,二十罗豫等于一须臾,一昼夜加起来总共有三十个须臾。

这样换算回来的话,一须臾等于48分钟,一罗豫等于2.4分钟,一弹指等于7.2秒,一瞬等于0.36秒,一刹那等于0.018秒。我们今天都习惯用一瞬间、一刹那来形容时间的短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