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的三体有多牛(刘慈欣往事做30年)(1)

《三体》第二、三部还没正式出版时,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焦急地给刘慈欣发电子邮件催更。他曾在媒体上表示,自己是刘慈欣忠实的书迷,甚至动用了总统特权——以美国政府的名义向他发邮件:“你好,美国总统奥巴马先生看了您的《三体》之后,十分喜欢,能否发一下后续的作品,很着急。”可惜,这封英文电子邮件,被毫不知情的刘慈欣当做垃圾邮件,看都没看就随手删除了。

文 | 刘可馨

编辑 | 李小白

1970年初春的一个晚上,河南省罗山县一个小山村的池塘边,村里男女老少都挤在一起,眼巴巴地伸长脖子望着天空,人们异常兴奋地等待着亲眼见证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当时7岁的刘慈欣也在其中。“所有的星星都像是镶在一个天鹅绒般的幕布上,人造卫星就在星群中飞过。当时我还想为什么不会撞上呢?从那以后,我才知道宇宙的广阔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少年的梦

卫星很快划过天际,天空归于黑暗。而那一瞬间的闪耀点亮了一个孩子心中对于宇宙的敬畏。直到现在,刘慈欣一有机会都会去酒泉发射中心,去看那颗点亮了他整个童年的卫星。

刘慈欣的童年在山西阳泉度过。60年代的阳泉,矿山和井架纵横交错,空旷的山头、高耸林立的烟囱,灰蒙蒙的天、沟壑纵横的黄色土地以及缓慢落下的黄昏,是那一时代整个中国的缩影。和其他同龄的男孩一样,刘慈欣放了学就撒欢地在山坡上奔跑,在泥土里打滚,制作一些简单的弹弓和手枪玩“枪战”,太阳下了山才回家。

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从北京带回来一本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光怪陆离的现象,瑰丽大胆的想象和未知神秘的冒险让正上小学的刘慈欣一下子入了迷。那是刘慈欣第一次接触科幻小说,同时父亲告诉还他,书里边的故事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从此,刘慈欣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把这本书看了一遍又一遍,以至于当时破四旧,父亲怕他看这些“封资修”的东西会惹出事,告诫他只能在家里看,不要把书带出去,免得惹祸上身。

文革结束后,各种国外的科幻作品陆续引进中国。刘慈欣又看了很多外国科幻小说,高考完填志愿的前一天晚上,他正在读英国科幻大师亚瑟·克拉克小说的《2001太空漫游》。当时的高考是估分填志愿,稍有不慎就会落榜,身边的人都替他捏一把汗。但是读完克拉克的小说之后刘慈欣感叹,相比于对宇宙的敬畏来说,我觉得填志愿就不算什么大事。

命运总是阴差阳错,刘慈欣当时报考的是天文物理专业,但最后被分配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水电工程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娘子关发电厂担任基层的计算机工程师,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在电厂监控运行,有时顺带给同事修修电脑,一干就是三十年。

刘慈欣的三体有多牛(刘慈欣往事做30年)(2)

半地下状态

像往常一样,刘慈欣吃完早饭,骑上自行车,按时去单位上班。科幻迷喜欢称呼刘慈欣为“大刘”,在单位,同事们都亲切地叫他为“刘工”。这位“刘工”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很强,是单位的核心技术人员,还在电力技术的期刊上发表过几篇文章。

对于为什么会去写科幻,刘慈欣说是自然而然的结果“看得多了,自然就想写一写。”初三那年,刘慈欣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他将这部小说投给多家杂志社,但都被退稿。此后他虽然不再投稿,但依旧对创作科幻小说“执迷不悟”,有机会了就看,有想法了写,不断摸索前进。直到1999年,成都老牌科幻杂志《科幻世界》通知决定刊登他的小说《鲸歌》,这也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后来《科幻世界》的主编又陆续向刘慈欣约稿,一来二去他对这个未曾谋面的山西作家产生了兴趣,并向科幻评论家郑军推荐这个科幻界的新星:“你要注意一下刘慈欣这个作者,他将是第二个王晋康”。

除了平时上班,周末和节假日刘慈欣也都投入到写作之中,八十年代初,中国的科幻小说处于低潮期,当时对于科幻作家来说,找资料是很难的。为了弄懂一个科学或历史问题,刘慈欣经常要坐火车去北京找资料,看完再坐车回去上班。这样的奔波虽然辛苦,但是对于这个求知若渴的“业余”作家来说,无疑也是充实而满足的。

“写作是业余爱好,上班才是正经工作”。在接受主持人鲁豫的采访时,刘慈欣说自己的写作处于一种半地下的状态:“有时候要去厂里检查当然没时间写,大部分时候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只需要将电脑稍稍转一个方向别人就看不到了。”刘慈欣还专门用了一个质量很差的液晶屏,“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在岗位上完成的”,他有些羞涩地说:“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逗得观众们不禁笑出声来。

2007年刘慈欣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发电厂关停,合并到更大的单位了,“清闲”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发电厂关停后,电厂职工们未来的去向充满未知,这使得当时刘慈欣正在写作的《三体3死神永生》充满了阴郁和黑暗的色彩,有读者调侃,不满领导随便签个字就决定关停电厂,刘慈欣决定去毁灭太阳系。

作为一位“曾经”高产的科幻作家,自《三体》火了之后,刘慈欣的写作步伐却明显变得缓慢,近几年他发表的只有两部作品:《不能共存的日子》和《黄金原野》,科幻读者们陷入忧虑:刘慈欣会不会从此封笔。“不甘寂寞”的刘慈欣的书迷纷纷开始谈论如何让刘慈欣重新写作,甚至有网友呼吁重建娘子关发电厂,让刘工有点活干,方便他继续“溜号”写小说。当然这些都是善意的玩笑,对于以后是否会成为一个职业的科幻作家,刘慈欣自己无奈地表示:还在考虑。

刘慈欣的三体有多牛(刘慈欣往事做30年)(3)

逃避沉闷生活

“写作科幻小说是逃避沉闷生活的一条道路”,刘慈欣说,在克拉克奖获奖感言中他也提到自己最初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逃离平淡的生活,用想象力去触及那些我永远无法到达的神奇时空”。

这并不是说刘慈欣厌恶平淡,逃离意识是科幻小说创作的重要源泉,事实上,刘慈欣也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自得其乐。迄今为止,在山西娘子关这个鲜为人知的小地方,刘慈欣创作了包括《三体》在内的六部长篇和三十多部短篇的科幻小说,在这些大胆和离奇的小说的背后,每天都上演着相同的故事:太行山脚下,充满乡土气息的小县城,随处可见的大型发电设备和一辆接一辆的运煤货车驶过,车尾拖着长长的灰尘,一个中年男人,每天按部就班地来往在上下班的路上,偶尔会若有所思地抬头看向天空。

在科幻的世界里,刘慈欣是一个孤独的行者。他说:“我在创作中从来没有与人交流的欲望”。上初中的女儿也和那个年纪的女孩子一样,喜欢看一些青春文学作品,只是知道父亲在写科幻小说,但是不知道里面具体在讲什么。更多的时候,刘慈欣都是一个人在房间里,灵感像两颗行星跨越各自的轨道,无声地碰撞。创作、修改、寄给杂志社和出版社、再修改。有时候遇到瓶颈,他会一个人望着窗外发呆,甚至果断放弃一部快要完成的作品。

相比于其他的科幻作家,刘慈欣显然对前沿的科学理论有更大的兴趣,不管是人类社会还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水蓝色的巨大星球,都只是宇宙之中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事物暗黑的斑点,太过渺小而脆弱。对于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刘慈欣表示,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只是一个符号,“我现在的全部精力还是放在塑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上”。

他个人对描写生活常态的作品不太感兴趣,甚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看了几遍也看不进去《红楼梦》,太难懂了。他鼓励人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阅读。科幻作品之外,刘慈欣也表示很喜欢看军事和历史的小说,并且多次向读者推荐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这些充满质感的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对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科学的痴迷和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成就了刘慈欣独特的文体,他的小说中通常构建一个宏大和沉重的未来架构,以及对于人性和生存的反思,小说《全频带阻塞干扰》第一句话就是:“献给伟大的俄罗斯文学”。

刘慈欣的三体有多牛(刘慈欣往事做30年)(4)

简单的人

2015年8月,刘慈欣缺席了国际科幻小说最高奖项“雨果奖”的颁奖典礼,当美国航天局航天员从国际空间站用卫星视频连线刘慈欣时,刘慈欣还远在阳泉老家,因为雨天堵车,他就把车停在路边,闭着眼睛在车里午睡。

“有一种不真实感”,这是刘慈欣接到出版社通知短信后的第一感觉,但很快心情就归于平静,媒体邀约的电话争先恐够地打进来,接受采访、跑行程、准备发言稿和见面会,刘慈欣的生活突然变得久违的忙碌。

尽管同行们评价他:“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高到世界级水平”。但面对媒体,刘慈欣仍反复强调,我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上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后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这样一个人,哪有那么多故事。获奖后回到阳泉,生活也和往常一样。身边的同事对科幻没什么兴趣,甚至都不知道他获奖了。有一次一个同事打趣地给他说,听说网上有一个科幻作家很火,居然也叫刘慈欣。

刘慈欣的三体有多牛(刘慈欣往事做30年)(5)

2019年春节期间上映的、由刘慈欣原著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票房突破四十亿,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二的电影黑马。这部写于1999年,于2000年发表的科幻小说,终于在19年后迎来了一场迟到的胜利,刘慈欣的名字每天在各大影院滚动播出,他的知名度达到了顶峰。

在外人眼中,如今的刘慈欣已经名利双收,发展空间很大,不应该再被埋没于小县城,但对于现在的生活,刘慈欣感到轻松自在,他的小说中常有一种浓厚的归乡情结。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不必为不得不参加的社交活动而烦恼,他所崇拜的科幻大家凡尔纳,一辈子大部分时间也生活在斯里兰卡的一个宁静的小城镇,在自己的书房看着天花板去描写宇宙广阔的图景。“就是偏远的环境中,人们有突破这个环境,去看世界的愿望。”刘慈欣说。

56岁的刘慈欣每天坚持晨跑十公里,希望三十年后可以上太空,带着他的烟斗和外星生命聊着生活化的话题。他相信在可预期的未来人们的生活和生理特征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写给女儿的信——《两百年后的世界》中,他畅想了未来的天空、职业、生命、教育,外来的生命,他相信那个世界一定很好玩。

现在的刘慈欣结束了大部分频繁的商业活动,回到老家,偶尔和朋友喝酒,吃大排档,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待在家里,一边凝视窗外一边构思下一个作品。

刘慈欣的三体有多牛(刘慈欣往事做30年)(6)

刘慈欣对话卡梅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