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涂鸦艺术为街头艺术的一种,是一种世界性的亚文化现象。涂鸦艺术家用喷漆和其他材料在建筑物和地铁班列的表面创作极具风格化的图像,将之作为一种时代的宣言。他们既通过创作涂鸦作品来讽刺性和批判性地揭示艺术家的真实生活状态,又在其中融入商业逻辑,促使街头涂鸦艺术与常规艺术形式形成了既冲突又共存的平衡局面。

潇洒的街头艺术

从波西米亚文化的盛行开始,一种对亚文化的追求和信仰就形成了。20世纪50年代,提倡自由与反叛的波西米亚精神影响了许多西方青年人。他们渴望通过某些标新立异的举动来从艺术层面发出呐喊,以期让社会听到自己的声音。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沟通的成本,平权思维亦加深了他们对主流文化的反抗。

街头艺术有些什么(被商业瓦解的街头艺术)(1)

班克斯室内涂鸦

当时的视觉艺术领域对主体文艺倾向的抵抗体现在诸多方面。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Popular Art)盛行。人们通过拼贴、复制等手法影射商品社会工业化生产的机械感和冰冷感。一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商品成为艺术品的主题,艺术与消费社会之间的藩篱由此被冲破。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下视觉艺术运动——低眉艺术(Lowbrow Art)使用不受传统美学体系认可的流行媒体元素进行创作,不断冲击着“高雅”与“低俗”的艺术边界。直到街头艺术以随意的姿态出现在社会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发展进程中最为典型的亚文化形式应运而生了。

街头艺术有些什么(被商业瓦解的街头艺术)(2)

班克斯街头涂鸦

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人们的生存压力巨大,城市中的边缘人群间形成了各种反抗思潮。街头涂鸦艺术便是在这时开始产生并持续发展的。作为街头艺术的代表性艺术家,班克斯的艺术生涯及其作品的市场化过程鲜明体现了亚文化完成时代语境转换的过程。

街头艺术有些什么(被商业瓦解的街头艺术)(3)

〔美〕凯斯·哈林 流行商店 版画 1989

班克斯长期以来因艺术风格的独特和个人形象的神秘而广受关注。他以反西方传统艺术的姿态出现,即便从未暴露过自己的形象,也吸引了众多艺术上的追随者。他拒绝将自己的作品展出于美术馆,而是普遍将之绘制于街头,打破了绘画艺术的常规展示形态。正是由于有着此般强烈的个性特征,以班克斯等人为代表的街头艺术才成为青年亚文化中受众最为广泛的表现形式。

街头艺术有些什么(被商业瓦解的街头艺术)(4)

班克斯街头涂鸦

街头艺术时代转换的案例

尽管街头艺术以亚文化的姿态出现,但在媒体的助推之下,其早已渗透进多个文化领域。随着其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出现,资本的参与自然不期而至。虽然这样的变化并非街头艺术作为亚文化形式所要呈现的面貌和趋势,但街头艺术创作者自身和时代显然都无法阻止主体文艺倾向对街头艺术的吸纳意向。

街头艺术有些什么(被商业瓦解的街头艺术)(5)

班克斯街头涂鸦

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街头艺术品在艺术品二级市场中的亮眼表现可以作为街头艺术完成时代语境转换的成果。

2018年,班克斯的名作《带气球的女孩》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上拍,却在落槌时被画框里的碎纸机粉碎。这种对传统西方市场的“挑战”和对艺术品本身的批判行为使这件作品获得了更高的商品价值和更多的话题性,成为街头艺术一次成功的营销范例。

街头艺术有些什么(被商业瓦解的街头艺术)(6)

班克斯作品《带气球的女孩》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被粉碎

涂鸦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等人的作品亦频繁创造拍卖史的高价纪录,甚至在艺术史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对部分千禧一代的新兴藏家来说,街头艺术等“潮艺术”的营销恰好抓住了青年人的消费偏好与叛逆心态。他们不服从西方传统艺术史的说教,更愿意为街头艺术背后的精神意义买单。也就是说,他们试图通过反传统的审美偏好来建立自身的社会话语权。不过,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揭示了“文化群体生产出新的、对抗性的意义,然后这些意义却被资本和市场加以整合和利用”的危害。随着抵抗的精神在消费中逐渐消弭,对街头艺术的热衷和推崇开始变成一种单纯的消费狂欢。

街头艺术有些什么(被商业瓦解的街头艺术)(7)

街头艺术有些什么(被商业瓦解的街头艺术)(8)

班克斯街头涂鸦

就街头艺术的时代转换而言,最典型的现象出现在其与时尚文化的融合中。2021年,班克斯首次开展与时尚品牌的联名合作。潮流时尚品牌惠美寿(EVISU)推出了与班克斯联名的涂鸦系列服装。对许多街头艺术家而言,以跨界联名的形式推出艺术商品早已成为普遍的经营逻辑。

美国街头艺术家凯斯·哈林(Keith Haring)便与全球众多大品牌开展过联名合作。2022年3月,凯斯·哈林在中国举办的首次大规模个展“遇见凯斯·哈林:后波普时代潮流艺术展”进驻北京,以六大展览单元呈现了艺术家的109件真迹作品及其与各大品牌的合作作品,在青年群体间掀起了一阵极具活力的“打卡”浪潮。在这一市场范式下爆发式流行起来的街头艺术已经从对抵抗性的强调转为对娱乐性和身份认同的强调。

街头艺术有些什么(被商业瓦解的街头艺术)(9)

〔美〕凯斯·哈林 布劳沃德县动物保护协会 版画 1987

在商业形式之外,西方社会主体意识的引导也在进一步瓦解着街头艺术的亚文化特征。由于班克斯对当下的社会议题紧密关注,其个人在社交网络中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这使得他和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主流价值观的助推者。而街头艺术便在迎合消费市场与社会需求的同时收获了更多的认同。在街头艺术的初衷和内涵被忽视的当下,潮流成为与其紧密捆绑的单一属性。当然,班克斯的作品也早已忽略了街头艺术的形式与边界。他显然面对市场展示出了自己的取舍。从小众亚文化到占据高价市场、引导群体思维,街头艺术完成时代转换的过程已经逐渐清晰。

街头艺术有些什么(被商业瓦解的街头艺术)(10)

〔美〕凯斯·哈林 好朋友 版画 1987

纵观近两年的视觉产业,作为商业行为的街头艺术创作的确形成了强劲的势头。从表面上看,街头艺术因互联网的曝光、宣传及其与年轻人性格特质的契合而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甚至在艺术市场也取得了巨额交易值,但它的成功还是不能被简单理解为社交媒体影响下的“天选”式爆红,而是西方收藏家、艺术批评家与资本运营助推已久的成果。

如今,得益于大众媒体的传播、艺术品市场的吸收和主流批评界的认同,街头艺术产业还将得到持续发展。可以说,就街头艺术而言,其商业价值的实现与传统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律是趋同的。在当下,街头艺术的某种反叛精神已经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富有视觉冲击力和先锋思维的艺术语汇。

街头艺术有些什么(被商业瓦解的街头艺术)(11)

班克斯街头涂鸦

街头艺术的发展进程展现了文化、商品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从一味标新立异到完成时代语境的转换,街头艺术受到了商业与社会主体形态的加工重构,更多展现为一个单纯的文化迭代的过程。虽然如今的街头艺术依然吸睛,观众依然可以感受到其在视觉层面的冲撞和新奇,但其反叛性的精神内核已被时光和消费社会所融解,并在消费的惯性中汇入主流。

本文节选自《油画》2022年第3期

《街头艺术的时代转换》

街头艺术有些什么(被商业瓦解的街头艺术)(12)

《油画》2022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