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大米和小米”推文我大声对儿子的同学和老师们说:他是自闭症中,坤妈慢慢接纳自闭症儿子的心路历程让不少家长深受启发,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孩子有自闭症不知如何坚持?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孩子有自闭症不知如何坚持
前段时间,“大米和小米”推文我大声对儿子的同学和老师们说:他是自闭症!中,坤妈慢慢接纳自闭症儿子的心路历程让不少家长深受启发。
坤妈曾说:“有了第二个孩子后我才意识到,很多谱系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在普通孩子身上也会存在。只是我们家长会放大谱系孩子身上的问题,对他们要求太高了。很多时候,给孩子贴标签的人是我们家长自己。”
据”大米和小米“了解,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常常因为孩子是“自闭症”而表现得焦虑、暴躁,甚至是过于苛责孩子,其实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首先是儿童,也各有特性,而接纳才是科学干预的第一步。
为此,”大米和小米“针对以上问题采访了三位家长和大米和小米(广州)儿童成长中心ABA督导卢艳芬,一起看看是否有你的影子——
@文文妈
文文,18岁男孩,于2003年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文文今年已经18岁了,曾经,我跟很多家长一样,非常焦虑和担忧。
十几年前,关于自闭症的资讯没有现在这么多,也没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由于文文手脚不太协调,我曾要求他不断地做推球训练,并且一次要做几千个。即使他做累了发脾气,我还是强迫他继续做下去。
2013年,妹妹出生了,是个健康的宝宝。同样地,妹妹也存在手脚不太协调的问题,还会经常摔跤。
相反,文文虽然手脚不协调但很少摔跤,而我却要求他一次推球训练做几千个。
严格要求他的原因可能是,我从心底早已给他贴上了标签:自闭症儿子。
这么多年,在自闭症这个圈子里,我接触过不少不知所措、不自觉抬高要求、把小问题放大化的家长。
反思我养育文文的18年经历,我想告诉家长们的是,一个自闭症孩子给你带来了焦虑是必然的,但更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让我们的负面情绪给孩子带来焦虑感。
@坤妈
坤坤,10岁男孩,于2013年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如果不是生了二胎,如果不是有机会成为一个普通孩子的妈妈,也许我一直不会意识到自己对坤坤的要求是过高的,甚至是苛刻的。
一件衣服,妹妹不喜欢穿,我会给她换一件。但坤坤不喜欢穿高领的衣服时,我会费尽心思地让他穿上,比如把领子折短一点,哄他说:“这样就不会不舒服了。”
在我看来,妹妹可能只是不喜欢衣服的样子,但坤坤可能是因为触觉敏感,我就想改掉他对这种衣服的敏感度。
一次带他们俩去超市,妹妹偏要走一条很窄的路,我不同意后,她便开始哭闹。我不理会她,等她情绪稳定下来之后,我还是顺着她的意思走了那条小路。但如果坤坤执意走这条窄路,我一定会想尽办法说服他按照我的想法走。
我很少分析坤坤出现一些不恰当行为的前因,总是行为一出现我就立马想去纠正他,这种做法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坤坤和妹妹相似的行为表现越来越多,我才慢慢意识到即使是普通孩子,也会存在很多行为问题。这时,我才反问自己:坤坤的这些行为表现一定是问题行为吗?也许,我早已给坤坤设定了一个目标:成为一个正常孩子。
@一一妈
一一,8岁女孩,于2013年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一一小的时候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会注意和观察外界的一切事物,不应名的行为表现很明显,甚至可以一整天都在发呆的状态里。我花费了“十八般武艺”去吸引她的注意力,才能偶尔得到她一个灵魂“归窍”的回应。
小宝(普通孩子)也有不应名的行为表现,但我在看待她们俩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多地是观察和分析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只看外在的表现。
譬如,一一当时的状态是缺乏一个应名的动机,也就是说,在我叫她的时候,她不觉得有趣或者不知道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会制造更多与她沟通的机会,让她明白和他人沟通是有趣的、有意义的。
而小宝在二三岁时,有一个短期的叛逆阶段。她为了吸引我的注意,会做一些容易激怒我的行为。不回应我就是其中一个,我越是叫她,她越是跑远,还会观察我的反应,看我是否生气。
我们不要片面地认为孩子是自闭症,就把孩子的行为问题严重化,也不要因为孩子是普通孩子,就认为孩子的行为问题不是问题。
在父母这个角色上,教育孩子没有“容易”二字。不管是什么孩子,都可能存在行为问题,我们要看的是这个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是否符合他们的年龄和社会规范。
其实,不管是否生了二胎,是否养育过普通孩子,我们家长也许都会在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标签,从而放大了孩子的行为问题和弱点,忽略了分析孩子行为问题背后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个情况,大米和小米(广州)儿童成长中心ABA督导卢艳芬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些分析和解答,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卢艳芬
大米和小米(广州)儿童成长中心ABA督导
首先,在普通儿童发育领域中,家长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例子并不少。比如,当你的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或食物时,你可能会说“真吝啬”;当孩子对于从未有过的体验(如海盗船)踌躇不前不敢尝试时,你可能会把孩子叫做“胆小鬼”。
再看咱们谱系家庭的贴标签行为,例如,孩子非常喜欢玩具地铁,是因为孩子有自闭症;孩子很讨厌吃鱼,是因为孩子有自闭症。其实,这样的判断是不正确的。这种贴标签行为和普通家庭存在的贴标签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不完全等同。
这也反映了家长们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即把孩子所有的不良行为和弱点都归因于自闭症。而“行为根源于医学诊断”的归因背后所反映的是,家长对普通儿童早期教育和孤独症谱系障碍及行为的了解不够深入。
我们不能把谱系的诊断等同于问题行为,该诊断也不能囊括所有孩子的个性差异。因为无论是普通孩子还是特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让家长困扰的行为。
但有的行为可能是与孩子发展阶段有关的阶段性行为,会随着年龄与相关能力的增长而减少,直至消失,而另一些行为则是需要重点关注与处理的。(点击阅读:孩子什么行为都能引发你的不安,是不是你还没准备好怎么当家长)
如果家长由于意识到孩子的困难,希望通过对孩子环境中重要的人员坦诚告知孩子的障碍情况,这不属于贴标签。
不过,和谁沟通孩子的障碍?怎样沟通?沟通到哪个程度?希望得到什么支持?这个需要家长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做明智的分析和判断。
亲爱的家长们
你是否也会无意中存在这样的贴标签行为?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采写|小麦 图片|千库网
编辑|当当 内容顾问|孙旭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