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摘录(余华在细雨中呼喊)(1)

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正如张爱玲笔下的白月光和朱砂痣,青春的记忆里,总是交错着那么多的无奈和遗憾。

《在细雨中呼喊》里面关于孙光林的青春,除了懵懂羞涩的青春生理变化,还有亲眼目睹初恋的凋零,更有错过知己苏宇的死亡。

如果说弟弟孙光明消失在时间里之后,父亲孙广才和哥哥孙光平一些列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对于孙光林这个家里的局外人来说,并没有带来很大的伤痛。

但是关于知己苏宇的死亡和初恋冯玉青的凋零,却给孙光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打击。在那毫无亲情的家里,青春仅剩的温暖和美好就这样在他眼前陨落,宛如烟花绽放,绚烂过后,留下的是一地尘埃。

1、知己苏宇之死

认识苏宇是在孙光林因养父去世,回到南门之后,一家姓苏的城里人搬到了南门。苏爸爸是医生,苏宇和苏杭两个城里的孩子,是以哥哥孙光平为首的乡下孩子们羡慕的对象。

那时孙光林12岁,第一次对苏家两兄弟记忆是在夏季的清晨,两兄弟搬出小圆桌坐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吃早餐的情景。

在苏医生对两个儿子的关爱呵护、两兄弟的团结友爱以及苏家其乐融融的一幕幕,让孙光林回想起16岁时,第一次试图对“家庭”的理解就是苏家的那些情景。

苏家短暂地在南门居住了两年后就搬走了,而在孙光林看来那么令人艳羡的家,其实并不没有他看见的那么美好。

19岁的苏宇就是死在母亲、父亲、弟弟的眼前,大家都发现了从不睡懒觉的苏宇,居然在大家都起床吃了早餐并一一出门了都还没起床,但是这些至亲们不曾有人过去关心问候他一句,甚至还恶语相向。滑稽的是父亲还是医生!

用父母和弟弟依次地发现苏宇的反常,却全都漠不关心的举动和阴暗心理,跟苏宇面对他们的发现一次次地寄予希望,又一次次失望的挣扎与绝望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冷漠的原生家庭刻画得入木三分。

那一次次地希望,又一次次地失望,是苏宇无声地呼喊,而回答他的却是一次次地被无视和那扇关上的门。家人的冷漠与疏离是压死了苏宇最后的稻草,本可以得到及时救治的他在家人的靠近又离去中慢慢消逝。

他永远地坠入了死亡的深渊,获得了一种宁静,也永远逃离了冷漠的家庭,对于苏宇来说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此时,可以看出,苏宇的家庭状况和孙光林极为相似。敏感的苏宇之所以跟孤僻的孙光林走得那么近,或许就是因为,苏宇从孙光林的家庭处境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苏宇死亡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在他厌恶了这个世界,活不下去的时候,一次次向这个家庭求救,但是却没有得到家庭正面的回应。只有责怪与忽视,在一次次的挣扎与失望之后,万念俱灰,最后获得一劳永逸的平静。

关于苏宇的死,这是这本书里唯一详细描写一个人死亡的段落,那么简短却独立成章。

但是写非常细腻,甚至是有些充满诗意,影射了苏宇在这个得不到关爱的冷漠家庭的解脱。渴望生还的意识浮浮沉沉好几次,苏宇在内心发出的那些求生地呼喊,却得不到一丝丝希望的回应。

因此,离去前,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一从面前走过,像是告别,但更多的是嘲讽,尤其是身为医生的父亲。

对于孙光林来说,苏宇有着一种近乎哲人和先行者的形象,又跟他有着同病相怜的家庭境遇,更填补了孙光林无助、困惑的少年时期。所以,苏宇的死,对于孙光林来说,是永远的伤痛,以至于后来“当我考上大学后,却无法像苏宇参加工作时来告诉我那样,去告诉苏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