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寄生虫》的获奖,电影的讨论热度与日俱增,从各种角度出发的解读也让人目不暇接。无论是"穷富善恶"还是"社会资源",总之这部电影成功地将所有观众和读者的注意力聚集到"阶级矛盾"层面上。

正向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前提是将重点放置在资源分配不公、上升渠道狭窄、阶级固化等层面。如此一来,电影的叙事核心可以给人以现实意味极强的压迫感,从而有效增加自我升级的欲望。

可负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当一部分人将"有钱才能善良""穷山恶水出刁民"等片段化的"主题"上升到主旨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无理由的阶级观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由于韩国早有《素媛》《熔炉》等现实题材电影并对国家法案的修改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这部电影刚出来的时候,在题材选取和表现形式上仅仅和《隧道》等以小见大的电影处在同一个水平位置。但随着各种荣誉的不断加持,这部电影的社会影响已经不局限在艺术作品的范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和判断。

寄生虫电影中细思极恐的地方(寄生虫电影中有3种寄生关系)(1)

今天这篇文章就从"寄生"的角度去解读这部电影,看完也许你会发现,没有固定不变的"寄生虫"或"宿主",每一个群体都在"随机应变"着自己的位置。

穷人被迫无奈的"寄生"这种“寄生虫”很低级,负面影响大于正面作用。

"知识改变命运"的前提是,这份既得的知识可以有效转化成利益。无论是金钱层面还是权力层面,甚至是阶级层面。电影《寄生虫》开场不久,就有个镜头给了基宇伪造的大学在学证书一个大大的特写——延世大学。这所大学在韩国是真实存在的,也是韩国本土公认的超一流大学。巧合的是,这所大学也是奉俊昊导演毕业的地方。

寄生虫电影中细思极恐的地方(寄生虫电影中有3种寄生关系)(2)

这也暗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韩国,像基宇这样家庭的孩子,只有考到这种顶尖学府才有改变命运、跨越阶级的可能(很多国家都是如此)而伪造这所大学的证书前去做家教并非一时兴起,在电影中交代过,基宇前后参加了4次高考也没能考进去——必须出人头地,必须一往无前。

从种种细节可以看出,基宇的资质并不低。只是结合电影情节可以很清楚地推测出一个客观事实:基宇的家庭没有能力供他上额外的补习班,也不能给他提供一个安心学习的清净之地。这对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有多大影响,相信参加过高考的人或家有考生的家长都可以感同身受。

那么在接受朋友一块可以漂浮的石头后,基宇将其看作是"运气"的象征。不光因为朋友骗他说"家里就数这块石头可以带来好运和财运",更重要的是,出生在底层家庭的基宇太需要一个精神寄托了。也就是说,以基宇打头阵的这个社会底层家庭,从石头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寄生"的命运——将改变生活的全部希望都押在一块石头上。颇具讽刺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满满的无力感。

寄生虫电影中细思极恐的地方(寄生虫电影中有3种寄生关系)(3)

如果说家里大人文化水平低,相信宿命论,那么家里这两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何以在这块石头开启的"寄生之旅"上越走越远直至无法回头呢?答案是:没有指望了。人在绝望之中,一根稻草都会被当做是救命的东西,何况一块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石头呢?直到电影最后,基宇看似放下了石头,但结合镜头可以看出,那不过是一场梦境。赤裸残酷的现实,还是让基宇不忍也不敢睁开眼睛。

除了石头,这部电影对于穷人寄生的刻画,最刻薄的地方莫过于地下室里的两次吃饭。都有路人在窗户跟前小便的前提下,没钱和有钱时做出的反应完全不同——穷的时候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富的时候耀武扬威、说动手就动手。本质上这并非骨子里的改变,而是典型的"暴发户式报复社会"。

没钱的时候受到任何欺辱都不敢反抗,有钱的时候就要在一件事上发泄之前受到的所有委屈。"寄生"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怠惰和思想上的转变,更可怕的是一种"身份的错位"。说到底,不过是拿钱干活的打工者,却因为一家四口成功"寄生"在富人之家就觉得自己在阶级上也达到了一种"平等"。失去善良的前提是失去自知之明,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在任何时候都足以致命。

寄生虫电影中细思极恐的地方(寄生虫电影中有3种寄生关系)(4)

而电影演到最后,这一家子"寄生虫"终于转变成病毒,在不断侵蚀宿主之后想要取而代之并将其彻底毁灭。如果不是地下室里的疯子跑了出来,如果不是事态的发展急转直下,这一家富人的结果会是什么?这也是电影留给观众的问题。

富人理所当然的"寄生"这种“寄生虫”很“高级”,已经和宿主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很多影评中都提到"富人很蠢",但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骨子里的傲慢。资金流充裕、生意兴隆、生活富足的上层人士,有几个会有心思去揣摩一个司机、一个管家、两位家教说的话、做的事背后究竟有何深意?哪怕是天天在家待着的朴夫人,也是个见缝插针占小便宜、所有注意力都聚焦在日常琐碎上的人。懂人情世故的人不屑,不懂的人只顾家长里短——这才是穷人一家一次次逃过"暴露"的真正原因。

电影中没有直观地给出朴社长到底是做什么的,但根据细节完全可以推断出来,他掌管着一家做电子设备的现代化跨国公司。而且在电影开始不久,朴社长家墙上的奖状和保留的报道也清楚地指向一个事实——朴社长的公司,资本源于美国。也就是说,这是一家身在韩国心在美的上层阶级人士。

寄生虫电影中细思极恐的地方(寄生虫电影中有3种寄生关系)(5)

资本流动的市场中,往往是那些活络资源、有效整合的人可以赚取大量的财富。但其实这当中有很多企业靠的是运势而不是实力。"运势",和穷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产生了重合,唯一的不同就是原始资本的获取。

而且朴社长一家的美式文化随处可见。无论是家中的陈列还是小儿子的印第安控,都可以看出这根本就是一家说韩语的"美国人"。而且在电影中有一处细节交代也很讽刺,朴社长对帐篷的质量产生质疑,朴夫人第一时间就用轻飘飘的一句"美国制造,没问题"让所有疑虑烟消云散。

电影中没有交代朴社长究竟是靠什么起的家,但从买下这座设计诡异的别墅就可以看出,很大可能这也是一个靠投机发家致富的人。因为世代相传的贵族不会急于用各种看似高深的去标榜自己,资本传承的同时,审美、品德等方面也会得到一定的延续。这从电影中朴社长夫妻在沙发上用劣质、穿过的内裤挑起欲望也可一窥端倪——在最私密的时间,和下等阶级产生连接,这是一种心理投射,也是一种本能驱使。

寄生虫电影中细思极恐的地方(寄生虫电影中有3种寄生关系)(6)

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以朴社长为代表的"倒买倒卖"者似乎更像是寄生虫。他们依靠着背后的力量,将人力、资源、金钱随意的配置甚至距为私有,在建立个人财富的同时也悄然助推着社会财富分配的比例。

国家历史必然的"寄生"最恐怖的地方在于,所有寄生虫,都活在一条寄生虫身体里

《寄生虫》这部电影如果单纯讲的是阶级关系,不至于横扫世界各大权威电影奖。这部电影的核心其实暗含着一代人对国家的控诉。要看懂这一层,就要知道韩国和美国的关系演变。

韩国和美国在1953年共同签署了一份《韩美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确立双方所谓的"军事同盟关系"。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关系非常不对称、条件非常不平等的"同盟"。只是徒有虚名的"三军最高统帅" ,整个韩国军队的指挥权其实归属于韩美联合作战指挥中心。

换言之,韩国军队必须无条件服从司令官。有关这一点,在这段时间大火的电影《流感》中就被直观地表现出来。调动军队,美国说了算;是否攻击,美国说了算;连最后,韩国人民的生死命运,也被美国人拿捏得死死的。但也有一小部分例外,那就是韩国首尔的首都防御司令部及其下属部队直接听命于总统。

偌大一个国家,堂堂总统居然只能调动一个防御司令部。韩国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换来的权益就是:自己国家的安全和军事等方面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美国可以第一时间提供支持和帮助。如此一来,韩国就可以将所有的资金都用来做军事以外的发展和建设,这也是跻身"四小龙"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比一线之隔、将一多半资金用来发展军事的朝鲜,有些事也就不言而喻了。

寄生虫电影中细思极恐的地方(寄生虫电影中有3种寄生关系)(7)

那么在电影中,都有哪些地方有相关影射呢?

不妨将那个让所有人原形毕露,又见证一切历史发生的别墅,当做是韩国自身。那么在电影中,最先占据这个地方的地下室躲债者,中间被换掉的日本主人,以及第二任靠着美国资本发家的韩国主人,还有想取而代之的有能力却没有资本的一家子穷人就是最明显的隐喻。甚至连电影最后的最新一任德国主人,其实也意有所指。

这场"别墅争夺战"就是在上演韩国半岛的争夺战和归属权变更的浓缩版。

寄生虫电影中细思极恐的地方(寄生虫电影中有3种寄生关系)(8)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将政治和经济联系到一起的言论,大概意思是: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政治主权的形成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交易"获得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本质上就根本不可能拥有建设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条件。整个国家的主要经济资源(可以和世界抗衡的那种重中之重的类型)都已经被取代或替换了。如果金主国不再供养,那么这种"空中楼阁"般的上层建筑就会立刻坍塌。

《寄生虫》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并没有评判这样的对错,只是本着"还原"历史的态度将客观事实以电影的形式展现出来,用房子影射国家、用人物影射阶级、用小范围事件影射社会现象——只是陈述,不加评判。

最后想说的是,《寄生虫》的获奖实至名归。这是一种用电影向全世界作出历史重现的行为,也是一种和西方国家文化对冲的勇气。不知道川普是因为看懂了真正的含义还是单纯质疑奥斯卡的评审标准,总之他没有公开怀念《阿甘正传》至少会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司马昭之心。

一部电影的重量,由人决定。真心希望我们也可以再次拍出这样一部电影——和世界对话,向世界证明。

,